说到手杆垂钓鲢鳙鱼,就不得不提一下现今风靡全国的悬坠钓法。因为我们垂钓鲢鳙一般都是钓浮,这是传统钓法无法胜任的事情。据说悬坠钓法起源于日本。当时日本有一种鲫鱼喜欢离底活动,通常传统钓底收获不佳。后来就有人为了专门钓这种鱼发明了悬坠钓。顾名思义,即是利用浮漂的浮力把铅坠悬浮于水中使得钩饵离开水底。后来这种钓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由台湾传入大陆,俗称“台钓”。
和很多朋友一样,鄙人最初接触的是传统钓。长杆、短线、七星漂、朝天钩,玩的也是不亦乐乎。但是每每碰到有鲢鳙的水域就只能望“鱼”兴叹了…后来想想,其实传统钓也就钓钓鲫鱼为主。想钓大鱼,难!
之所以一定要学习台钓并不是因为传统钓不好玩、没有乐趣。而是适合传统钓的资源越来越少,鱼越来越难钓。
要钓好一种鱼,我们必须学会了解这种鱼。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鲢”指的是白鲢。“鳙”指的是花鲢。列属我国的四大家鱼。这俩种鱼因为习性相近,通常合称“鲢鳙”。鲢鳙都是滤食性的鱼类。鲢鱼成鱼主食浮游植物,兼食浮游动物。鳙鱼成鱼主食浮游动物,兼食浮游植物。鲢鱼喜食酸、香,鳙鱼喜食腥、臭、香、糟。鲢鳙耐高温,水温越高活性越高食性越大,但不耐低温,水温较低时活性低基本不进食。有大师说鳙鱼杂食,偶尔攻击小鱼小虾,但目前没有任何学术性证据,我们暂且保留意见。
鲢鳙属于中上层鱼类,通常喜欢在水域中上层觅食,同一水域内通常鲢鱼泳层在鳙鱼上面一点。鲢鳙对水温的变化极其敏感,通常冬季和初春气温低时,鲢鳙趋向深水活动,夏季和初秋温度高时趋向水表觅食。同一天中,早中晚鲢鳙所在的水层也会随水温变化,但通常有个规律,水温高时泳层浅,水温低时泳层深。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雷雨前气压特别低时,深水溶氧量小,鲢鳙趋向浅层保命。或者气温很高太阳爆晒水皮很烫时,鲢鳙趋向中下层避暑。
有人说鲢鳙很傻,“庸”就是傻的意思,鱼加庸等于傻鱼,只要有一口吃的它就赖在那里不走。鲢鳙密度大的水域,确实好钓,一来就是一群,这条不吃那条吃。但是密度不大的地方就不一样了。
通过了解我们知道,鲢鳙有两个比较特殊的习性。其一,它们属于滤食性的鱼类,不会主动吞钩。其二,它们对水温比较敏感,泳层不定。可以说不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是钓不好鲢鳙的。
我就特别喜欢用手杆垂钓鲢鳙,这俩种鱼个体大,冲击力强,钓获时非常过瘾。而且鲢鳙喜群居,智商不高,相对于鲤鱼等其他大型淡水鱼来说更加好钓一点。我也是独自摸索了很久走了很多弯路才对垂钓这两种鱼有一定的理解。个人认为浮钓鲢鳙有台钓的灵魂所在。不会钓鲢鳙的朋友是没有真正的理解这种钓法的。
首先说钓位选择。一般选择大水面、下风口、深水。因为鲢鳙喜欢在大水面活动。受风浪的影响,下风口浮游生物比较多,饵食丰富。我们通常都是浮钓,水太浅肯定不行,而且水浅不藏鱼。老钓位也是鲢鳙经常光顾的地方,也可以考虑。如果风太大就不建议垂钓了,大风天不利于饵料的集中雾化。实在要钓,选择上风口或者背风处,不要选择走水严重的位置。
其次说钓具选择。钓杆一般选择中长杆,太短的杆控鱼不稳当。我用的最多的是五米四的杆,六米三偶尔会用,再长打频率会很累。当然如果你有麒麟臂可以耍八米一的。
因为钓浮,浮漂尽量选吃铅量大一点的,4到6克为好。漂身最好短一点,20到30公分左右。如果鲢鳙在水皮上,你的浮漂又太长,那是钓不到鱼的。
线组稍微大一点就可以了,3号4号主线都可以。我通常用3加2或者4加3的线组。线太粗不柔软,钩饵不易进口。拿鱼的时候不拔河就行,拔河再粗的线也是切线。你也可以用1号左右PE线做子线,好处是柔软结实,坏处是容易打结,我正常不用。
钩子用8号以上的伊势尼就可以了,新关东和伊豆也可以。我用的最多的是8号和10号伊势尼。鲢鳙嘴大,用大点的钩通常没什么问题,钩小了反而容易脱钩。
关于饵料,各大厂家的我都用过,效果都很好。其实鲢鳙对饵料没什么金贵要求,雾化好、味道重就可以了。我用的最多的是老鬼的狂钓鲢鳙,腥味和香味俩种一比一对开,不用添加任何东西。主要是用的多顺手。开饵看手感,微微有点湿,略微比水重,扔一团在水里能慢慢下沉是最好的状态。饵料一定要一次性加足水,宁多勿少,水多了可以再加干饵收水,一定要和匀了,不能一半湿一半干,成团的要尽量打散让它吸水。诱鱼的时候捏松一点保证不脱钩就可以了。有鱼进窝后可以用力多捏几下,紧一点延长雾化时间。开饵和抛竿是基本功,多钓自然熟能生巧。
关于调钓其实没什么讲究。半水带饵调个一俩目就可以了。饵团雾化光了漂目到什么位置自己心里要有数。因为漂尾的浮力一般很大,特别是加粗的尾,如果你调的高了,漂的剩余浮力就大,这样是不利于鲢鳙吸食入口的。鲢鳙的商品饵一般比重都很轻,压不了几目,也没必要调那么高。我一般都是上钩搓饵,下钩空钩,钩距一拳左右。当然也可以钓拉饵,密度大的地方可以这么玩。密度小的地方不推荐,加拉丝粉后影响雾化,诱鱼不够。
关于打窝,我的建议是可以打也可以不打。如果你比较懒,可以打一点。通常都是一次性打完,窝量必须得大,然后靠抽频率续窝,中途打窝不是不可以,只是容易惊鱼。勤快人可以只靠抽频率维持雾化带。抛杆一定要准,饵团要大,雾化要快。
最后就是水层问题了。关于这个,如果当天气温合适,气压合适,你就钓个三分之一的水深就可以了。比如三米水深,你就固定到一米的位置钓。鲢鳙开口积极时是会根据你的饵料雾化层主动换泳层的。这属于主动出击。如果总是有口不中鱼的时候就要注意了。这时我们必须更改所钓水深。因为有很多情况下鱼是不会主动改变泳层的。比如盛夏的中午,水表和水底温差太大,鲢鳙通常不愿意到中下层活动。鱼是冷血生物,环境温度变化直接影响自身体温,它需要有一个适应过层。表现在垂钓上,有时候就是只差二三十公分的深度它都不愿意去。
通常鲢鳙进窝都会有很多迹象:
1、窝内鱼星大量泛出,浮漂始终不见动作。这时说明鱼在钩下,上撸浮漂去试,直至出现顿口中鱼为至。
2、浮漂点动、摇晃、甚至黑漂,扬杆不中鱼或者锚到鱼说明鱼在钩上,下撸浮漂去试。
鲢鳙体型大,嘴巴也大,只要进窝,不存在口轻不好抓的问题。如果浮漂忽上忽下没有顿口出现说明你的钩饵和鱼不在同一水层。要不就是小鱼闹窝。所以选择吃铅量大的浮漂可以过滤很多小鱼闹窝的假信号是很有必要的。关于怎么判断是小鱼闹窝还是鲢鳙进窝其实是有迹可寻的。小鱼闹窝体现在浮漂信号上是犹犹豫豫的上下点动,是无力的。鲢鳙吃口或者撞线顿感很强烈。特别是鳙鱼吃口通常都是一下下去一俩目,甚至黑漂不起。鲢鱼吃口动作小一点,但是耐心观察你会发现在浮漂上顶的时候会有一个下挫的顿口,非常有力,通常在半目到一目左右。此时是钩饵进嘴信号,扬杆多半正口。
鲢鳙钓的好的人通常有几大优点:其一是体力好。中长杆高频率地抛竿一整天也不喊累。其二是扛热。适宜垂钓鲢鳙的天气通常都是热天,只要天不闷,越热越好钓。其三就是对鲢鳙泳层的精准把握了。只要找对水层,随便撸。
这是原创还是转的啊?这么多字
学习了
纯手打
学习了!
路过
这是要上首页的节奏啊!
死夜猫子,不睡觉
顶二目
学习学习。
好文章,为手打点赞
技术描述详细,文采飞扬。点赞。
学习了
有水平
开头介绍了台钓的来历,中间教了鲢鳙的钓法。文章流畅,论文合格
学习了
能写出这么精彩的文章必须是纯“铁匠”
学习,充电
真棒
楼主二斤左右大白鲢可以吃吗,多大以下放掉
钓的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