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野钓的朋友都知道,在野河湖汊作钓,腥味容易招惹像麦穗、白条这类的小杂鱼!腥味饵料入水,小杂鱼寻味而至,严重时钩饵难以着底就位,浮漂上下浮动,如同蹦迪,更别提准确识别漂相了,让我们烦躁不堪。那么为什么腥味饵料更容易招惹小鱼呢?
如果简单地认为腥味饵料招惹小杂鱼,只是饵料的原因,显然不够全面,其实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包括小杂鱼自身,具体如下:
首先腥味饵料,能够促进小杂鱼的摄食,是重要原因。腥味饵料的组成大致可分为肉腥饵与植物腥饵:肉腥饵包括红虫、蚯蚓、蚕蛹、虾、螺蛳等等,它们含有丰富的高蛋白,鱼摄食过程中有效补充能量;植物腥饵主要有水藻及其他藻类。相当而言肉腥饵比植物腥饵,更容易招惹小鱼,为何?腥味不同于香、甜、酸、臭等味型,它在水体中有更强的穿透力,刺激鱼的味觉细胞、神经,激发它们的摄食欲望,从而促进鱼积极进食。比如冬季水温低,像黑鱼、鲢鳙等基本处于停口、冬眠状态,基本耐低温强的鲫鱼、鲤鱼等摄食兴趣也大鲫,吃口轻、频率低,不再是夏季的主动觅食,更偏向被动摄食,需要外界的刺激,才有可能引起它的进食兴趣。鱼儿清晨冬季除去腥、浓腥饵料,其他麦香、谷香味饵料少有摄食。像夏秋季节鲤鱼偏爱的嫩玉米、酒味玉米等,冬季几乎不摄食,主要还是吞食腥味的饵料,包括腥味蚯蚓、红虫等。
其次腥味饵料易招惹小鱼,与小鱼的摄食特征密不可分。小鱼意味着嘴小、口腔柔嫩,摄食、消耗器官功能不完善、成熟,无法摄食硬度大、体积大的食物,主要以植物碎屑、藻类微生物为食,而这些藻类或多或少散发着腥味,即前文体积的植物腥。因此小鱼长时间吸食过程中,对这种味型更敏锐,距离较远的情况下,便能感知它的存在。另外钓鱼人实际垂钓中有这样的体会,越是大鱼越是喜欢味型清淡、本味饵料,甚至完全无味的食物;但小鱼则不同,它们嗅觉敏锐,更偏好味型浓郁、气味突出的食物,不太摄食味型偏淡的食物,而腥味在水体穿透力强,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恰恰满足小鱼的味型需求。
腥味饵料使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上文提到随着大鱼逐渐生长,越来越偏好味型清淡或本味的饵料,但并不表示不摄食饵料,特别是本味所讲的腥味饵料。相比肉腥,植物腥中的藻腥类食物,大体积鱼也是能够接受,积极摄食的。所以在饵料配制过程中,适当加入藻腥类饵料,可显著降低鱼的警惕性,放心、大胆吞食,钓鱼人用藻腥饵经常能收获一些大体积的鲤鱼、草鱼、鲫鱼等。再者并非为避开小鱼,饵料中便不能添加腥饵,关键是占比及使用时间。如果在冬季及早春可用浓腥及腥香,意味着腥味占大比例;如果用在中晚春或夏季,则多用香腥或麦香,腥味只占小部分,甚至毫无腥味。另外像一些含有腥味的复合味型饵料,可通过适当增加硬度或黏性避开小鱼的抢食,也是不错的办法。
我们从腥味自身特点及小鱼的摄食特征两个方面,分享了为何腥味容易招惹小鱼的原因。接着指出腥味饵料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其实在实际使用中,腥味应用极为广泛,有时专门针对掠食性的黑鱼、鲶鱼制作腥味肉饵,包括针对虾、甲鱼等也有相应的腥饵使用。所以为掌握腥味饵料使用,需要大家在实践中摸索、学习,才能灵活运用。钓无定律!
最后愿我们多多交流,相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