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钓友发贴讨论外界哪种因素对鱼影响最大,我只是凭印象觉得鱼主要靠味觉寻找食物的,然后有钓友提出不同意见,我们钓鱼人既然钓鱼就要把鱼钓明白,于是上网找了点资料
那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鱼,鱼的觅食能力是天生的,是遗传基因决定。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它会通过反复觅食产生的条件反射,来积累经验形成记忆,并且会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觅食的习惯。鲫鱼、鲤鱼不管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它们觅食的过程都是有顺序可究的。一是听觉,二是侧线,三是嗅觉,四是视觉,五经验,六是味觉。很多人认为鱼觅食主要依靠的是嗅觉和味觉,所以会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在饵料的配制上,其实淡水鱼一开始是靠听觉来具体判断食物存在的方向,接着再根据侧线来定位。当游到食物的附近,嗅觉才能发挥作用,但是多数人都会忽略声音诱鱼的重要性
鱼的感觉器官虽然很多,但是灵敏度却差别十分大。通常来说,中上层鱼类,如草鱼、餐条鱼、翘嘴和红舶等,视觉较灵敏,而味觉和触觉迟钝,主要靠视觉摄食;而底层鱼类,如鲶鱼、黄颡鱼、鲤鱼等,则主要靠味觉、嗅觉和触觉觅食。
鱼儿可能没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耳朵,但是鱼儿是绝对是有听觉的。鱼儿是没有耳膜,它们的耳朵不与外界相通,而是隐藏在眼睛后面,还有些鱼儿耳朵与鱼鳔相连,声音通过使鳔壁产生振动,就像声音通过空气使鼓膜振动一样,然后振动沿着与鳔相连的一串小骨头传到耳朵里。鱼儿不仅仅可以在水里听到声音,对岸上的声音也是很敏感的。所以垂钓时,要时刻保持安静,各个垂钓动作也劲量轻柔,发出的声音劲量小。听觉是鱼儿感知危险的重要途径
鱼儿的眼睛和我们人类不同,鱼儿的眼睛比我们看得更广阔一些,但是看得更近,鱼儿都是近视眼。鱼儿眼睛对运动的物体相当敏感,特别是那些主要依靠视觉来觅食的鱼类。我们钓的绝大多数鱼儿,对于红色,白色和黄色比较敏感和喜爱。鱼儿对光的强度问题很敏感,有的鱼是喜欢弱光的,对强光是很讨厌的。
鱼儿的嗅觉或者说是味觉,这也和人类很不一样。鱼儿的味觉和嗅觉共同担负着对水体中的味道进行,必要地准确地分析。这也是我们垂钓面临的最严重的考验。鱼儿的嗅觉和味觉感知器官主要集中在头部,但是有的鱼在全身都有这样的感知器官。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饵料上一点点的味道或者气温上的差别不会有什么影响,恰恰相反,一点点的差异,足以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所有的鱼都是近视眼,它们很少能看到12米以外的物体,这与它们水晶体的弯曲度不能改变有关。不过,鱼虽然近视,但反应却很灵敏。
钓鱼的人常常发现这样的事情:当他走到河边,还未来得及放下鱼钩时,鱼却早已察觉,迅速逃避了。 原来,鱼在水中虽然看得不远,但却能够通过光线的折射,在水中看到陆地上的物体。由于折射作用,鱼会感觉到陆地上的物体的距离比实际的距离要近得多,位置也比较高,所以人还没靠近水边,它却感到人已出现在它的头顶上了。因此,有经验的钓鱼者通常都是蹲在岸边,使人体与水平面保持最小的角度,这样鱼就看不到人了。
俄国专家调查发现:生活在不同深度水域的鱼类,其视网膜结构各不相同。
生活在距水面100米以内的鱼类,其视网膜中含有很多视锥细胞,因此能够敏锐地感受射入水中的可见光。生活在水深100米至1000米之间的鱼类,其视网膜结构会向两种不同方向发展。随着水深的增加,一类鱼的视锥细胞会逐渐减少,视杆细胞则会相应地增生,这样就能在水深400米以下的昏暗水域中辨别物体的轮廓和方向;另一类鱼则有选择地舍弃部分视锥细胞,保留下能感受波长较短、穿透性较强的蓝光的视锥细胞。这样的视网膜结构可使鱼最大限度地分辨色彩。
而生活在水深1600米上下的鱼类完全没有视锥细胞,其整个视网膜都充满了视杆细胞。
因此,鱼儿眼中的世界因它所处的深度而不同。离水面越近,色彩越丰富;离水面越远,它们的世界越单调。由于光线不足,它们看到的事物都是模糊的
以上是我网上找的资料,排列的不好大家勿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这个解释太好了,欧阳老师这个认真的劲实在令我钦佩。受教了,谢谢
来凤凰沟的路上找了点资料,我自己也需要充电学习的
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你这是查了多少百度资料啊!搞那么深!我们绝大多数只能钓到十米深以上的!
我只会感受夜钓灯光对于作钓的影响。
那也很好了,有些人一点都不知道呢
白光:鲢鱼、蓝刀、鳊鱼、白条;蓝光:走水、有浪及长竿作钓底层鱼;黄光:翘嘴;紫光:浅水、短竿作钓底层鱼。
专业
水深超过四米的,我就不需要了解了
自己在汨(mi,四声)罗江捣鼓出来的。
这个解释太好了,欧阳老师这个认真的劲实在令我钦佩。受教了,也学习了一些新东西,受教受教,谢谢
我家鱼缸里的金鱼看到人来就像饿死鬼一样冲过来。但我大喊大叫感觉它们也听不见
我也是借这个机会与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装聋作哑说的就是它们吧
鱼的品像不孬
网上找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