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闻名阆中钓鱼界的传奇人物只有两人,一人是华光楼附近的古大为,靠钓鱼和自制车杆卖为生,另一人就是南半城阆中丝绸厂职工宿舍的"吴善人"。
"吴善人",其真实姓名不详,只知姓吴,小孩叫他吴爷爷,大人背后都叫他"吴善人",据长辈讲吴爷爷小时解放前家里很穷,靠捡字纸,把写的有字的纸捡拢丢进字库,可能就是现在所说的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吧,做善事找点生活费,后来人们就叫他"吴善人"。
据说"吴善人"本不是阆中人,他是一九五一年阆中组建阆中丝一厂,从南充抽调的技术人员及家属到的阆中,由于他年龄偏大没工作几年就退休了,在我的映象中他就没上过班,成天都在钓鱼,而且钓技很高超,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各种物质都靠供应,还吃不饱饭,只有他家上顿下顿都是魚,那时候的阆中人没有几家会吃魚的,都讨厌刺多,还费油,也就没人去钓鱼了。
"吴善人"钓鱼的杆全是他自己做的,也就是我们现在叫的车盘钓,他用一米多一点的斑竹,大头小尾,在大头十多公分处用长钉上一车盘,车盘是用像棋子中间打一孔,棋子周边开六道小槽,小槽上安上六片六公分长二公分宽的竹片,每片竹片的顶部挖一弧形,杆的中段用铁丝育一问号形,杆稍绕缠一小瓷管,车盘上再绕上二三十米漁线,整个杆子就算做成。
"吴善人"每次下河去钓鱼都要带上四五根他自制的杆,每到一钓位,他都是成扇形抛出,由于杆子孬,又拋不远,一抛杆轮子还咕咕地叫,最多也就甩出十几米,但他每次都会钓到很多的魚,有鲶鱼,黄辣丁,鲤鱼,他的钓饵基本都是就地取材,那年代城边嘉陵江停靠着很多粪船,专门收集城市厕所的粪便,装满后顺水而下送至沿江的李家坝,李家嘴,杨家坝等地,用于农业施肥,粪船中的粪便会有很多的蛆虫,蛔虫,而"吴善人"就用筷子把蛆虫或蛔虫捞出直接挂钩,有一次曾经用此法在塔山弯处钓到一尾二十八斤的大口鲶,他说当时早上七点就上了钩,由于魚太大,不好收拢,整整溜了两个小时,九点过李家坝的粪船路过见到后,船工才用筲箕帮他扚起,拿回家后放在院坝里,整个院落的人都疯传开来"快去看哟,吴善人又钓了条大鲶鱼",按那时算他应该是八十左右的老人………
当时八十岁左右,若至现在应有一百三十多岁了,但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去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