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lz]
广义的说,系指能生活在盐度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之鱼类就可称为淡水鱼。狭义的说,系指在其生活史中部分阶段如只有「幼鱼期」或「成鱼期」,或是终其一生都必须在淡水域中渡过的鱼类。淡水鱼它们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淡水鱼约有8600余种。我国现有鱼类近3千种,其中淡水鱼约1000种左右。淡水鱼是最常见的淡水生物,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大类。它是居住于淡水的鱼类。地球的淡水面积少,淡水鱼种类却异常丰富,占总鱼类的41.2%,约占脊椎动物总数的48.1%。全球鱼类约28000种(己记载为26000多种),淡水鱼约10700种。虽然总数比海水鱼少,但淡水水域只占总水域2.5%,故淡水鱼比海水鱼丰富得多。平均每种海水鱼可栖息的水体要比淡水鱼高出7500倍。由于内陆河川常被分隔,致使淡水鱼易于特化,所以在可栖息水体比海水鱼少的情况下,仍有众多种类。
分类
以水中盐份浓度分类
最常用的分类法
初级淡水鱼 一生只能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占总全球鱼类33.1%,约8600种。 例如:鲶鱼、罗汉鱼。 次级淡水鱼 一生大部份时间生活在淡水,偶而活动或栖息于半淡咸水、海水中的鱼类。占总全球鱼类8.1%,约2100种。 例如:吴郭鱼、大肚鱼。
周缘性淡水鱼 栖息于海水或半淡咸水,其生活史亦会在淡水中生活,或进入半淡咸水中活动的鱼类。包括溯河性鱼类、降海性鱼类及偶然进入河川生活的海水鱼。占总全球鱼类0.6%,约160种。 例如:蛇鳗、牛尾鱼。 以演化、栖地、习性分类鲑鱼(溯河洄游性)
纯淡水鱼 一生都生活于淡水中的鱼类。 例如:鲶鱼、罗汉鱼。 生涯史中,某段时间生活于淡水、海洋等不同盐度的水域。包括溯河性鱼类、降海性鱼类。
因地理而与海洋隔绝的陆封性洄游鱼类。 例如:樱花钩吻鲑、香鱼。 又可分为两类:淡水域洄游鱼类、河海洄游鱼类。 淡水域洄游鱼类 淡水鱼的生涯史中,包括洄游,都在淡水中进行。 例如:埔里中华爬岩鳅。
河海洄游鱼类 其生活史中,会经过不同盐度的栖息地。河海交界处是它们洄游必经之地。 例如:日本秃头鲨。 河口性鱼 所有生活在淡咸水交会区及海水的鱼类。 例如:棕塘鳢。
根据中国淡水鱼分类圆口类 最原始的鱼形脊椎动物。鱼嘴并无真正的上下颚,口器为吸盘型,多是寄生或半寄生动物。没有脊椎,只有脊索。 軟體鱼类。 低等鱼类。 骨胳全为软骨,鳞片为细小盾鳞,肠内有螺旋瓣。
软骨硬鳞鱼类。
硬骨鱼类。
骨胳系统为软骨性,原始鳞片为骨质菱形,尾鳍为歪形,肠内有螺旋瓣。 真骨鱼类。 现代最普通、最多、最繁盛的鱼类。 中国1050种淡水鱼中,除少数13种外,其余全为真骨鱼类。身体构造鱼鳍 鱼鳍担当著鱼类游泳的必要工具,共有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五种。胸鳍、腹鳍-帮助变换方向及停止游动,维持身体平衡。 有些会很特别: 弹涂鱼的胸鳍可支撑身体,甚至可当脚般走路。 背鳍、臀鳍-维持平衡和降低阻力。 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
体色
多数淡水鱼有特别的色彩和斑纹,或者体色与周围环境一致,可隐蔽自己,或迷惑敌人及猎物,以保护自己或偷袭猎物。浅水中,鱼的体色通常背为青、绿色,腹为浅白色,这些颜色被称为消灭色,水底望上去,以为是天空,望下去,则觉是海水﹔而深水中,体色非常阴沈,常为深红、黑等色。喜于水面结队游泳的鱼 鱼体斑纹常有纵纹,游泳时,望上去比实际上快。 例如:斑马鱼。 居住于水草、河流边的鱼 鱼体斑纹多为若干深黑色的条纹,具保护色作用。 例如:台湾石。 居住洞穴的鱼 通常无色素细胞,鱼体为肉色。 例如:墨西哥盲鱼。 晚间活动的鱼 大部份鱼体颜非灰即黑,少数为红色。 例如:赤松球。 产卵期间的鱼 某些雄鱼的体色变得鲜艳,这种体色称“婚姻色”(海水鱼极少拥有婚姻色)。 例如:粗首鱲。 成年后的鱼 成年后的体色和小时候的体色有所不同。 例如:樱花钩吻鲑(小时候有明显斑纹为保护色,成年后背部变青黑色,腹部为浅白色,还有约9个椭圆形的蓝色斑点)。 攻击与防御器官淡水鱼要生存,就要猎食、御敌。并不是所有鱼类都有此类器官。
触
引诱小鱼,吸引足够小鱼时,突然吸入口中。 棘 保护自己免被天敌吃去。 骨板 这种鱼骨板间的皮肤遍布颗粒状细小突起,极为粗糙,头背面在幼体具有明显的小刺。长喙 以鱼为食,用长喙可捕捉底栖鱼吸盘多数由胸鳍进化而成。 让鱼可从容地吸在岩石、海藻、船底上。
发电器官 可发放电流,功效有: 电晕小鱼,再吃掉它。 保护自己,当遇上危险时发电。 联络同伴。 辨别周围情况。 例如:电鳗。 毒棘、毒腺 毒腺通常可在毒棘基部找到。 可有效防御自己,一旦被刺,腺管就会破裂,毒液便会进入伤口。食物淡水鱼多为草食性及杂食性,但亦有少量肉食性。河川上游 多以昆虫、附著性藻类为食。 河川下游 常以浮游生物、有机碎屑为食。
栖息地基本上只要有淡水的地方,就有淡水鱼居住,上至温暖宜人的温泉,下至冻入心肺的南北极,都可找到淡水鱼的踪迹。河川上游 约海拔1500米以上,水流急。 有大量大石头构成的池塘、石隙等栖息地。 例如:鲴鱼、鰕虎。 河川中游 约海拔200-1500米。 地形会颇为复杂,有平濑、急濑、平潭、深潭、瀑布、涧道、回水等多种栖息地。 例如:石鲤、香鱼。 河川下游 水势平缓,易受污染,当地鱼常被耐污性高的外来鱼种取代。 例如:大肚鱼、琵琶鼠鱼。游泳方式左右摆动身体可以上下左右的自由移动,鱼鳍及鱼标帮助游动功不可没。纵扁型的鱼 易于水平移动,机动力极佳,便于猎取食物及躲避捕食者。 例如:台湾间爬岩鳅。 线型的鱼 泳速虽慢,但可像蛇般摆动及潜行。 例如:泥鳅、黄鳝。 流线型的鱼 阻力小令到泳速飞快。 例如:剑旗鱼、鲑鱼。
繁殖
鱼的护卵方式和产卵数呈反比。越高明的护卵方式,产卵数越少,反之亦然。鱼卵鱼的卵分为浮性卵和沈性卵。浮性卵-浮于水面。 沈性卵-沈于水底。又分为三种:黏著型、附著型、分离型。 黏著型 卵膜黏附于一起。 附著型 卵膜外有丝状物体,可附于其他物体上。 淡水鱼的卵大多为这类型。 分离型 毫无机率般散播在水底。护卵方式鱼护卵的方式有四种。直接产卵于水中,不做任何保护。 守护著鱼卵。 把卵产于水底石上,雄鱼、雌鱼轮流昼夜守护。 把卵置于口中。例如:慈鲷。 把卵置于育婴袋。例如:海马。 卵胎生型。 鱼卵在雄鱼体内成长后直接以小鱼型态生出。 例如:腔棘鱼。 建巢 将产卵场用嘴打扫干净。 用嘴或鳍传送水流以免鱼卵缺氧而死。 雄鱼吐出泡沫,制成泡沫巢,提供孵卵场所。本能与生俱来的技能。攻击行为雄鱼为争夺雌鱼而互相攻击同类。 和同种或异种争取食物。 制服猎物。 保护鱼卵或幼鱼(雌鱼此时并不差于雄鱼)。
防御方式
淡水鱼的保护色保护自己。本有防御机制 避免遇到敌人。 隐藏 生活于洞穴、缝隙内。 将身体藏于沙中。 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体外。 吸附在其他大型物体下。 保护色 -拥有和环境一样或相近的颜色。 比目鱼为其中的表表者,处身于任何环境,即使眼盲,体色都可变得和环境一模一样。 展示警戒色 体色极为鲜艳、美丽时,通常是非常危险、适口性不佳。 用以警戒敌人不要吃用它,否则吃力不讨好。 拟态 具保护色功能,但连型态也和环境相似。 例如:杨枝鱼摇摆的动作会和身边的海藻极为相似。 次生防御行为 当遇到猎食者后的逃生机制。 退避 最普通、基本的次生防御行为。 通常躲入石隙、水草丛、海藻等地中。 十分有效,同时亦防碍自身的活动,也不能得知猎食者何时离去。 逃逸 快速游泳。 跳出水面。 恐吓 恐吓敌人。 例如:鲀会使身体膨胀,变成一大刺球。 假死 大部份猎食者只猎取活著的生物,假死可有效躲过猎杀。 分散攻击者注意力。 某些鱼类在尾部有一大圆点,可使猎食者判断方向错误。 其他防御方式 相对地,鱼类还有很多各种千奇百怪的防御方式。
群居
遇到猎食者时,虽有部分个体被猎食,但分散时会被猎食更多的个体。 一个个体发现危险时,可立刻发出警戒信号,通知整个群体,警觉性奇高。 洄游鱼类洄游有不少原因。可分三种﹕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生殖洄游 为了产卵,不少鱼类都会洄游到出生地,距离可长可短。可以是﹕ 外海→沿岸 溪河→河口 江河/湖泊→江河/湖泊 湖中央→湖边 …… 沿岸海域有大量浮游生物可供幼鱼食用。 河口则是孵化幼鱼的良好场所。 部份鱼类于此段时间停止进食。
索饵洄游
洄游目的地有食物比较丰盛。 幼鱼成长时需大量营养,于是游到食物丰盛地方摄取食物。 有些在洄游过程中就已达到目的(索饵)。 越冬洄游 水温降低,寻找适合水温水域。 水温越低,游速越快。 水温越温,游速越慢。 其他洄游 水流量改变。 几种洄游可同时进行,主要取决于鱼类种类。趋性鱼儿对单向环境的刺激,动物的定向行动反应,定型反应。
有:趋光性 趋电性 趋触性(趋固性) 趋化性 趋流性淡水鱼之最
最大鲶鱼 一条被捕于泰国湄公河的巨型鲶鱼,重293公斤。 “杀手库诺”(KunotheKiller),一条鲶鱼,发现泰国湄公河的巨型鲶鱼前,于以往被认最大的淡水鱼,因呑过一只狗而闻名世界。
最有名最毒
河鲀
最小食用
海蜒
十大凶猛
亚马逊河鱼 白鲟 大头鱼 尼罗河鲈鱼 新几内亚鲈鱼 哲罗鱼 六须鲇 巨骨舌鱼 大鳞大马哈鱼 鳄雀鳝
保护淡水鱼通常居住于内陆水域,然而最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环境污染、滥垦、滥建、筑坝、任意引进非本地品种、过度捕获等问题,已令到淡水鱼的自然栖息地及水质遭受到不可弥补的破坏,令到水生动物物种及数量大幅度锐减,其中约1800种淡水鱼处于濒危状态,某些物种甚致经已绝种。若一个物种绝种,还会破坏食物链,严重影响生态平衡。近亲繁殖会影响人类后代,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鱼类,鱼若近亲繁殖,会造成鱼类小型化。此情况常见于养鱼场。
[I]因此,人们需积极关心保护饱受威胁的淡水鱼品种。[/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