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鱼竿与鱼的力学原理
先唠叨几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我爱钓鱼!我只是一个普通垂钓爱好者,对于钓鱼来说也没什么成就感!但是我也许付出的代价,时间精力比你多一点真诚真心。
爱好者会在钓鱼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应变。也不断总结经验,学习沟通。
钓鱼能修身养性,培养慎独的性格,耐心。教人自信、理智、沉静和稳重。
一个爱钓鱼的人,他会结交更多的优秀的朋友。从美妙的垂钓乐趣中感受大自然赋予的美好和对生活的热爱,追求自己生活的真谛......。
敬献此文,写的不好,仅供参考!
任何物体在水中都会产生浮力。受自身浮力与密度的影响浮力体现各不相同。
鱼在水里除了自身浮力,重力以外就是逃串时爆发的动力。假设一条30斤重的鱼,如果没有浮力只有重力的话。但凡任何一根鱼竿,任何一个钓手是不可能将鱼拉离水底的。
但实际在我们溜鱼的过程中,鱼自身就已经将浮力与重力平衡了。而我们几乎是利用钓竿在对付鱼的动力。
任何钓鱼竿的竿稍都是脆弱的,甚至几十克的重量都会使竿稍折断。但整支钓竿组合在一起时,就可以轻松钓起几十克甚至几十千克重量的鱼。如果单靠竿稍的承重力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而以整支钓竿的承重, 同样也是做不到的。这也就说明了一个原理。就是利用钓竿的韧性原理以柔克刚。为在水里拥有重力,浮力和动力的鱼卸力。
钓竿的原理就是最典型的卸力原理。
所以千万不要把钓竿比作吊车的原理。越硬的钓竿卸力性就越差,其次相反,也要考虑和选择对应的调性。钓竿缺乏了卸力性,这时就需要人的体力和胳膊帮助卸力。也就产生了网球肘和伤害身体健康的坏习惯问题。 光靠死劲蛮劲也只能对付较小个体的鱼 。
鱼类产生的动力是由尾巴左右摆动所产生的。依靠偏向一侧的牵引,或左右摆竿来打破鱼产生的动力平衡。就相对减少了鱼逃串的可能性。当逃串的鱼回头时,就要在短时间内,对鱼进行条件反射的驯化。只要鱼控制在近岸,就要保持钓竿的最佳角度。不要来回剧烈晃动,沉稳控制好人的站位,离岸滩控制在3/4米左右距离,也是为了在控鱼的时候留有余地。防止鱼垂死挣扎的时候好近退自如。竿线与水里鱼的距离约10米左右较易,如鱼有向深水逃串的意思,就要或左或右摆动鱼竿离有障碍物一方牵引,压低竿稍与水面的斜角度,甚至可以把竿稍和线全部压在水里。这时竿稍会利用水的阻力对鱼逃串消耗体力。打破鱼在水里的平衡能力。让它感觉到不舒服。但只要鱼再次回头,就要即刻停止摆压动作。再次利用钓竿的韧性,以柔克刚的为水里的鱼重复卸力,直至鱼疲乏翻身,失去抵抗能力。
在增加钓组(线)的相对强度以外,也就能钓获更大个体鱼的可能性。
一支钓竿的受力是由竿稍向后传导,所以即使竿稍再脆弱,也不易折断。竿的整体受力点会自然均匀分散竿体,双手上下握竿处就会形成有力支点。
目前专业级钓手公认的是三七调性竿。受力度与传导性是相对合适的。但是要保障钓竿的受力均匀,持竿的角度非常重要。与水面成二十度到九十度之间垂直是黄金角度。受力度会在一支钓竿的整体性均匀传导。而当钓竿低于二十度时易形成“拔河”断线断竿跑鱼 。
而大于九十度时,竿稍的受力就会由底把位置向竿稍退回。直至受力点集中在竿稍最脆弱部位,最终极限发生断裂竿稍。
这就是专业钓手很少会断前几节竿稍的原因。钓性和角度一定都要控制好。溜鱼的角度不一样,鱼竿的每一节的柔韧性和抗压力也不一样。 当鱼竿节与节紧密伸到位,承受能力会均匀打满竿,大鱼很难打破常规。
一支有感情的鱼竿,在长期的搏杀中,会保持笔直的身躯经久不衰。
如同我们做人一样;不弯腰,不低头....
宁折不弯,永不服输的精神!
老金开始著书立说了。
说得好
赞一个
有理论,有实践
佩服,一个有阅历有感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