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司机,忙起来有一阵没发贴了,还记得那个秋名山送豆腐靠腿刹的老司机不?今天我们讲点大家喜闻乐见的,大鱼!
钓鱼人都有一个大鱼梦,也都知道有句话叫“深水出大鱼”,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是有使用条件的,今天我们就从流动性与溶氧量的关系方面,为大家讲一讲,为什么大鱼未必在深水,以及什么情况下大鱼在深水,如果你也有一个大鱼梦,这堂课不要走开!
哈哈,还是这张招人恨的一千米的图!今天给大家讲透一点!
通常情况下,水越深溶氧量越低,深海除外,因为有洋流把表层富氧水带到了深部。
陆地水域也是类似的情况,深水缺乏空气接触,也没有植物光合作用,所以底层氧气几乎全部来自于水体的流动性,也正因为如此,深水才成了大鱼的藏身所。
水体流动有三个方面,一是温度对流,比如夜间表层水温度低于底层水,上冷下热,就会出现对流;大的湖库,阳面热阴面冷,也会产生水平方向的对流,继而出现水下暗流,无风三尺浪就是这个意思。
二是风成环流,持续的风会掀起浪,浪是有动能的,会不停的将表层水推向底层,形成循环。
三是吞吐流,也就是入水口的新水注入,出水口的旧水流出,都会形成水体流动。
然而,如果水太深,或者这三种因素不那么强力,无法将表层水带到底层的时候,在水的中层会出现薄薄的半米到几米厚的一层膜,别看它薄,但你不狠狠心是绝对无法突破的,嘿嘿(我也不知道我在笑什么),这层膜的名字叫温跃层。
温跃层怎么产生的呢?是因为两种温度的交锋,一个是阳光升温,一个是土壤、岩石或者说地球本身的地温,两股力量在水的中层形成了一个缓冲区,通常在春天开始快速升温时出现,夏天稳固下来,秋天快速变冷时消失;平原地区常见,温差大风力大的地区少见。
刚才有没有被上面的灵魂画技惊到?小朋友,不要大惊小怪,更出神入化的在后边。
温跃层把水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层:上层水有阳光、有水藻、有氧气、密度小、有鱼,下层水没阳光、没水藻、没氧气、密度大,没鱼。
举一个例子,暮春温度快速上升,如果你还像冬天以及初春一样,在深水钓大板鲫,别说大板鲫了,连白条都钓不到,几乎是天天空军,为什么?一是因为出现了温跃层,底层没氧气了;二是大板鲫没办法,只能往上游,结果到了上边发现交配的季节到了,它就跑到浅滩水草区来了,这是自然规律。
如果天气一直比较平稳,温跃层一直没有被打破,那就会在夏天变得更巩固,不熟悉情况就冒然去“深水钓大鱼”,或者不管三七二十一,爆炸钩串钩的就往湖中央抛,那八成是连喂鱼都做不到,这时候试试钓草边或者半水,通常会有收获。
那么,如何打破温跃层呢?还是刚才流动性那三个方面。
一是昼夜温差,或者刮风下雨带来降温,使表层水温度下降密度增大向下沉,接近温跃层的时候靠惯性冲过去,只要这层膜一破,剩下的也就不叫事了,嘿嘿(我还是不知道我在笑什么)!
二是刮大风,强劲的动能把表层水推向底层,在温跃层上撕开一条缝,剩下的自然是迎刃而解。
三是注入新水或者开闸放水,很容易就能把温跃层搅碎。
打破了温跃层,水底重新有了氧气,大鱼才会回到它最喜欢的深水。
好了,我们总结一下:死水、流动缓慢的河沟、太深的湖泊窑坑,加上长期的平稳天气,尤其是没有风没有雨,在暮春到初秋,很容易在水的中层形成温跃层,使底层变成无氧地带,这种情况下,大鱼绝对不在水底,要钓半水或者草边。
活水、温差大、有风有雨、水不算很深,这些情况下不容易形成温跃层,大鱼会安静的待在水底等你翻牌子。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对有大鱼梦的你有所帮助!
人才,请收下我的膝盖
感觉好像崔老师讲过和这个差不多的难道我恍惚了
崔老师是谁?有人发现过不奇怪,不然我也不可能凭空捏出个温跃层来,毕竟自然规律都是摆在那里的,我还遇见过跟我的食全时美撞车的呢
羽毛的羽猜想。
学习了
好文,就是不知道你在笑什么
看了半天硬是没看懂
他在笑那层膜和破膜
嘿嘿
那就醒醒神再看,其实就是底部有没有氧气,不应该难理解啊
哈哈,可能是想到了高兴的事
牛B的牛!
不懂点天文地理都没法钓鱼了
给你点赞
受教啦,至于那层膜破不破我觉得跟交配的季节有很大关系!
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做~~
本条回复精髓在第5个字~
就是判断有点难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