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钓鱼那些事,之:进阶

飞抄王VS爆护狂2020-06-17 03:32:49

钓鱼那些事,之:进阶

       17年毕业后,来《水浒》圣地,水泊梁山创业已有三年,在我身处的这片环境里,创业偶尔被归入到“不务正业”的横列,在大多数人眼中,“考”仍然是毕业之后的重点,而我却不这么想,就职业而言,不到地球的另一端去走一圈看看,仿佛就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要从事一生的。喜欢钓鱼这事,也是如此。      回到这边折腾了几年,有了一个一亩左右的练杆池,在工厂内部,虽然不是自己的,但是可以随便钓,修建的标准也很高,可以跟黑坑、竞技的池子比一下。一杆一水,即便是没有山,也不亦乐乎。

      2018年末做了一段时间的芦苇浮漂,实验室出身的人自然少不了钻研,更何况还练过射击,眼神、手工自然是可以的。那个时候,钓鱼水平只能算是黑坑入门级,不入这一行永远不知道什么叫“会钓鱼”!浅入这行,也容易把听到的和知道的当做已经掌握的,唯有那一张张的“飞机票”见证了白板带来的“快感”,淡却了坑边的激动,肉疼之余次发现自己仍是小白行列。于是乎,进阶的探索就开始了。

     还是要感谢D漂这个爱好,可以说“没有这个切入点,就没有眼前迈进去的这个门”。就目前而言,平心而论,也只能说是开始学着如何专业化的去钓鱼,运气好的话,碰到一场顺利的,还是蛮有成就感的;尤其是新学到的技法运用得当,喜获鱼护,更是满满的成就感,进阶的快乐油然而生,简直不亦乐乎。

    说到钓鱼,我也尝试着从科学角度去分析一些事情,在此先说明一点,钓鱼进阶确实需要储备一些知识,而用到最多的则是“初中物理”。首先要说的就是“惯性”,一句话形容“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越大,就越不容易被拉扯动”。因为我本身做过浮漂,现在也会搞几支自己用,所以先说下这个。资深钓友肯定对“倍频、高分贝”这两个词不陌生。然后,说白点就是“同等状况下,浮漂自身重量约轻,吃铅量越大,这只漂就越灵。”假如说“一支吃铅1.5g的浮漂,它的自重是1.2g,那么鱼吃饵时需要的“力”,就是牵动铅皮和浮漂的总重量,也就是“1.5+1.2=2.7g”;还是吃铅1.5g,假如浮漂的自重是0.8g,那么鱼需要牵动的“力”就是“1.5+0.8=2.3g”,肯定比“2.7g”要省劲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理解为,同样大小的吸饵力度,同样大小的吃铅,自重轻的浮漂被牵扯的动静就会越大!到这里,我们就基本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当然,同心度和漆身做工也是有影响的,这里不做过多叙述;总的来说,同心度差的浮漂,脚尾整体东倒西歪,飘相也是会有影响的,一是反应延迟、二是信号损失。在能出信号的情况下,同心度好的浮漂在顿口上表现的会更容易被观察到;脚、尾、身重心不在同一条线上,有一部分信号就要先用于平衡整体重心,这里要说的是“浮漂不直的部分会产生整体弯曲,会像弹簧一样缓冲掉部分漂像,这个很细微的变化在一些脚尾比较细、软、长的浮漂上会表现出来,大约会迟钝0.5秒,甚至损失半个小碎目的漂像,重口鱼无所谓,但轻口和滑口就会有影响;而同心度高的浮漂,就像一根硬挺的新筷子,不存在“弹簧弯曲现象”,一拉肯定就硬挺挺的动了,不仅反映快无延时,而且浮漂的动作幅度也几乎无损的体现出来。

     至于漆身工艺,就跟水阻有关,确切来说跟摩擦力有关,不过可以忽略不计,只要不是特别毛的漆面,这一点对灵敏度的影响并不大。然而这里出的问题却不小。在一些大师和搜藏爱好者眼中,浮漂不仅是工具,更是艺术品,追求完美、光洁、流畅圆润的漆身,是一种审美的享受。对于单纯提升钓技的初级进阶者来说,还是在票型和吃铅这些基础方面上下功夫为好,不然会很烧钱的,相信不少钓友陷入过高价“装备党”的误区,不惜重金买了不下十几只昂贵的浮漂。

     说到浮漂产生信号,就要重点提一下浮漂与铅坠之间的这段主线。这段主线承担了全部信号的传导职责,关于“浮漂大小和线号的选择”,一些问题就出在这里。首先,为了保证信号无损失传导,我们可以认为,这段线崩的越紧,信号传递越好;就像弹古筝,琴弦紧了震动才能在线上传导的更好,震动才不会损失。这里举个反例,我曾经只知道浮漂吃铅小点更灵,结果用着很粗的主线,搭配吃铅不到1.0g的浮漂,在水下这点铅皮的重力根本拉不直那段主线,达不到绷直的效果,信号又会像浮漂因为同心度不够而产生的“拉弹簧现象”,损失掉大部分的信号,甚至看不到信号。这时会出现这么几种情况,除非鱼叼起钩子,出现上顶、拖饵跑出现黑漂,其他很难反映细微漂像;这个时候,用再好的浮漂也无济于事。关于线的使用,一是看线的柔软程度,越是柔软顺滑越好。有些线直接从线圈上自然垂下就是直的,拿在手里也如流水般下垂,这样的线不好找,如果再抗弯曲,强度还搞,那便是顶好了!同理,子线也一样。再举个更详细的例子,用小漂没有漂像,换上大漂就好些,就是这么个道理;现实中不乏用吃铅1.8以上的浮漂钓到小奶鲫的例子,就是这么回事!

    再者,关于钩子,理论来说,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钩条越细(如溪流、细地袖),金属材料越轻(钛合金)越好,钛合金的细条海夕就是非常好的选择(袖钩钓鲫鱼除外)。也是跟“惯性”有关,钩越轻,很小的吸食力吸入鱼嘴越深,漂像自然就是很漂亮的顿口,而且顿的更明显。

     在此补充一个上个月亲身经历的例子,相信可以为大家解决很多常见的头疼疑惑! 

     5月中旬,从某钓王(国家三级)手中购得一瓶小药,效果确实猛,放在水池边能让鱼爬上来吃。因为是在自己的练杆池,经过一年多的钓放,池子里半斤的小鲤鱼早就滑的跟老油子一般。本想试药,却发现这些老油条吃食的方式非常另类!它们顺着散落的饵料碎屑追到成块的饵团,然后就想抽烟一样搁那唑,完全没有大口深吞,除非是一吸就雾化,吸雾化吸得特别爽时才来一口,这个时候就非常考验饵料状态和味型对不对路了!在此补充一句,轻麸降低比重和拉饵的雾化状态就成了关键,所以,在以抓口为首要目的的前提下,我个人非常倾向于“轻麸+拉大球”的钓法,鱼情快时需要补窝,带一杆小散炮就是了。

    这个例子想说明一点,不仅是对付老滑鱼,添加轻麸减轻比重,降低“饵团+鱼钩”的总重量,对于饵料的适口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等吸食力度,一团像棉絮一样的饵团(昆布丝),入口就会更深,只要子线够软,钩子不刺激到鱼嘴(鱼的口部神经非常敏感,分辨异物的能力应该也很强,这是它们得以生存的前提),就可以一吸带入;外加满口的香味雾化,顿口无疑!所以,在一定前提下,拉饵优于挫饵的结论是成立的,不仅仅是因为拉饵雾化快,还有自重轻的原因,这便是“由惯性定律决定的!”拉饵可以通过蘸酒米、或带小散炮的方式补充残留少的弊端,做到诱、钓、留结合。频率搞起,干就完了!

    初中物理可以说是钓鱼人进阶的必备知识,除了惯性定律外,浮力公式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解释包括“行程”甚至“调钓”在内的多个看似复杂的问题。

   关于“行程”,之前我做过一款近乎全圆的球形芦苇浮漂,按照常理,漂身截面比例越大,下沉越换,行程越长,这个是成立了。同样是今年5月份,有钓友托我制作了一款粗尾的球形短漂,他反应几乎没有行程,直直的就下去了。他用的还是拉饵配3号袖,线稍粗点,1.2搭0.6,但是不应该出现没有稳定的行程。当时没多想,只让他调高点。因为当时是野钓,蚊子猖狂的很,又挂了低,所以没问调高后的效果。当时注意到了漂尾,事实证明,问题就出在漂尾上!

     几天后,我新试了一直细长身的浮漂。意外发现,按理说漂身截面如此之小的“锥子”,应该快速扎底才对,但事实恰恰相反!这支长身漂翻身后,行程无比的稳,甚至超过了短身枣核!最后反复观察发现,所有行程稳定的浮漂,无一例外,都是“锥尾”!漂尾元径0.8,先径0.5;或者元径0.9,先径0.6,都能出行程;而元径0.7,先径0.4的几支出行程则更稳。

    这里面要说的是:当浮漂翻身,水面以上的重力大多集中在玻纤漂尾上;这一部分重力越小,浮漂浮力所承担的压力就越小。漂尾开始入水后,“浮力与重力”的整体系统开始接近稳定,在到达调目前,水面以上重力负担越小,系统需承载的压力就越小,浮漂就可以稳稳的下潜到钓目;因此,当漂尾是渐细硬尾、超细尾、打磨全扁尾时,就可以观察到非常稳定的行程;而三目加粗、通经尾、粗尾则会急速下沉到钓目,甚至会有压出钓目半目后有缓慢复位的现象。这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竞技选手很少用加粗尾的现象,渐细尾和打磨扁尾更多的成了他们的选择。行程的本质是控制饵料在离地那段距离的下沉状态,可以理解为,在这段“离地接口”高发区(从铅坠到位到池底的区域),饵料下落越自然,越接近无钩下落的状态,接口发生的概率就越大!(拉饵的比重轻,下落比搓饵自然的多,容易被接也与这有关)。行程多在动态诱鱼和垂钓高密度时施用,其他常规做钓,需要长时间静候钓底等待(长竿野钓守大鱼),还是可以考虑加粗尾的。细尾也不是万能的,比如使用关东2号以上的大钩,再用偏细尾,一钩自重就压下去7目,简直就是灾难。这个时候,调目排开水的体积,需要承载钩重,既是浮力公式:F=pgv。

    总起来说,钓鱼进阶期,还是做一些基础的理论储备较好。当我们明白了其中原理后,便可以实现有的放矢,这也是钓鱼重在变通的基本依据,也可以说是知道如何变通的前提。有些有明确科学原理依据的现象,若单纯靠经验摸索,变通失败的概率还是占大多数的!

    钓鱼这事,用厚积簿发来形容最恰当,重点放在积累和对积累经验的消化吸收上,切忌遇到问题自以为是,一股脑只认为自己想到的那个答案是对的,若长期这样,必然陷入牢圈,进阶无望。这也是相当一部分人杀了好几年黑坑,最后一整场下来,浮漂连半个目都没调整过的原因!

    说到调漂,我个人认为,调漂在“有口不中”时做出调整最有意义,有口不中转钓灵为钓顿,效果很明显,中钩率立马有所改观。然而,至于为什么“非要调几钓几才能有口”这事,因我个人能力有限,是真解释不了。总的来说,我能领悟到的还停留在:通过改变调钓,改变子线的趟地状态,迎合鱼类吸入,达到最佳的吸饵状态,这一基本阶段。再深奥的操作原理就解释不通了,且不去强扣,只能分享下自身经验了。

    以黑坑偷驴为例,在一开始我会通过调高钓低(调6钓1甚至更高),先观测是否有蹭线,来判断窝内是否有鱼。等待无果,会稍微加很少的铅(压4目左右,调1钓1);再没有就考虑打游击了,总之还是那句话,在未掌握“通过改变调钓逼鱼开口”的前提下,功夫不到家,我宁可说服自己相信窝里没鱼,转而去打游击,道理很简单,要是有这本事,还能不开口?还用打游击?还是在饵料味型、状态和找钓点上下功夫吧,这样更切实际。还真有些朋友在钓鱼时闹过笑话,用了不少丸九饵料就是没口,原因很可能是小药加多了,丸九虽腥,但开好后味型不冲,加了太多的小药效果自然不好;类似于之前的一次指点:淡味的复合香小药,你就用原味的饵料,多加,让这种香味突出出来,不要加其他冲味的药。道理应该一样,想用某样东西,就不应该遮盖其长处!如果在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上犯了原则性的错误(比如用含氯气的自来水开饵)再怎么调漂都是没用的,因此,早期进阶,还是不要太执着于调钓这一步比较好。

    钓趣无形,在于未知,吾当上下而求索。人们永远不知道鱼到底在想啥,正是这些未知,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想去破解它们,进而勾起了无限的乐趣,竞技的意义也在于此,归根到底还是拼琢磨、研究,反复的实践,乐在其中。还是回到浮漂上,这两年冬天在大棚打黑坑,按理说:冬季大棚鱼口轻,纳米材料最轻,应该首选,可经常会碰到用纳米就没口的情况,而夏秋季节就很少这样。相比之下,大多数有经验的钓友冬季黑大棚还是会选择芦苇和孔雀羽。到这儿,也只能用一句“有自然生命的东西,自然有灵性”来形容了吧。

     从原始社会开始,狩猎、采摘、捕鱼就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手段,狩猎工具的开发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钓鱼和农作物种植更是人类智慧的具象体现,正是这些智慧行为的存在,才成就了人与普通动物的本质区别。毫无疑问,我们对于钓鱼的探索,还会一直持续下去;每一个喜欢钓鱼的人都喜欢探索,每一个喜欢探索的钓鱼人,也应该去一直学着理性和聪明。

2020年6月17日

凌晨

祝大家:大鲫大鲤!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