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属于小体型鱼种,垂钓鲫鱼要求钓组搭配以及调钓必须更加精细,特别是在气温较低的季节,低温环境下的鲫鱼吞饵动作会更轻,一旦在调钓以及钓组搭配等细节上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垂钓效果,因为鱼吞钩在遛鱼的过程中出现脱钩跑鱼的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钓组以及调钓过于迟钝导致鱼吞钩不深
因为过于迟钝造成脱钩跑鱼,这种现象在垂钓初学者当中普遍存在。当然,这里所说的迟钝并不是指钓鱼人的反应迟钝,而是指钓组搭配过于迟钝或调钓过于迟钝。无论是哪一种迟钝都会出现浮漂信号微弱的现象,加之鱼吞饵动作轻微,在鲫鱼将钩饵吞进嘴时浮漂并没有出现清晰的信号,于是钓鱼人错过了最佳的抬竿时机,等到抬竿时鲫鱼已经开始将鱼钩往外吐,这样一来脱钩跑鱼就产生了。
钓组搭配过于迟钝
钓组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浮漂,浮漂的吃铅量有大小之分,漂尾有粗细之分。垂钓鲫鱼必须使用吃铅量偏小的浮漂,否则浮漂就会过于迟钝,鲫鱼吞饵时浮漂出现的信号也会非常微弱。
除了浮漂之外,还应该尽量使用更细的线组,特别是子线不宜太粗,太粗的子线在鱼口较轻时会产生明显的阻挡效果。如果只是单纯的垂钓鲫鱼,使用0.8号主线搭配0.4号子线就完全能够胜任了。
最后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是鱼钩,很多长期在自然水域中垂钓的钓鱼人非常喜欢使用伊势尼、伊豆等钩条较粗的鱼钩,这些鱼钩虽然强度很高,但是重量过大,鲫鱼在吞钩时会感觉到很费力,特别是冬季,这种负面影响会更加明显。垂钓鲫鱼应该使用袖钩或海夕等钩条较细的鱼钩,这些鱼钩重量较轻,能够让鲫鱼更顺畅的吞钩。
调钓过于迟钝
垂钓鲫鱼除了要使用灵敏度更高的钓组之外,还必须使用较为灵敏的调钓方法。很多钓鱼人在自然水域中垂钓时,总是习惯调平水,这样的调钓在夏季鲫鱼活跃性较高时不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在鱼口较轻的冬季调平水的方法就显得过于迟钝,由于子线弯曲幅度过大,鲫鱼吞饵时浮漂很可能不会出现清晰的信号,最终导致最佳的抬竿时机被延误,脱钩跑鱼也就很难避免了。
调钓过于灵敏导致鱼吞钩不深
不仅调钓过于迟钝会导致脱钩跑鱼,调钓过于灵敏也同样会出现脱钩跑鱼的现象。垂钓鲫鱼最合理的调钓是带双钩调3至6目,钓2至4目,例如调4钓2,调6钓3等等,这样的调钓虽然也属于调高钓低的范畴,但是与调8钓2,调10钓3等超高目的调钓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当浮漂的调目过大时,浮漂对钩饵的牵引力也会随之增大,鲫鱼想要将钩饵吸入口中时,浮漂对钩饵的牵引力会对鲫鱼吞饵造成明显的阻碍,鲫鱼无法将钩饵深吞,这样一来浮漂虽然也会出现信号,但是抬竿之后就很容易脱钩跑鱼。
调目过高意味着调钓的灵敏度过高,同时也意味着浮漂对钩饵的牵引力过大,在垂钓鲤鱼等大体型鱼种时不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因为鱼的个体较大,吞饵时的动作幅度也比较大,能够克服浮漂对钩饵的牵引力,但是鲫鱼体型较小,吞饵力度微弱,所以调钓不宜过灵。
鱼钩选择不当导致鱼吞钩不深
垂钓鲫鱼对鱼钩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冬季鲫鱼吞饵动作变轻之后,鱼钩如果过大或者过重都会造成鲫鱼吞钩不深。
鲫鱼在食欲较差的状态下张口幅度很小,如果鱼钩过大、过重鲫鱼就很难顺畅的将鱼钩吞进嘴。所以垂钓鲫鱼应该使用袖钩、海夕等钩条较细的鱼钩,这样的鱼钩虽然强度较低,不适合垂钓大鱼,但是钩条较细重量很轻,用来垂钓鲫鱼是最合适不过的。在自然水域中垂钓半斤左右的鲫鱼可以使用4号袖钩或者是3号海夕。
饵料状态不佳导致鱼吞钩不深
养过金鱼的人都能观察到一种现象,当我们将较硬、较大的鱼食扔到金鱼缸里,金鱼将鱼食吞进嘴之后会马上吐出来,反复多次来之后才会逐渐把鱼食吃掉。这就充分说明了饵料状态在钓鱼过程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使用太大或者太硬的饵料垂钓小体型鱼种时,就很容易出现鱼吐饵的现象,这也是鱼吞钩不深的重要原因。
总结:细节决定成败
垂钓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细节,并且钓鱼是由很多细节共同构成的,有时候在某一个细节上出现一些差池就会对垂钓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钓鱼人必须对每一个细节给予充分的重视,一旦出现问题也需要钓鱼人系统性地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排查,从而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
山清水秀,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