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我与鱼的故事(上集)

xbyxhxey2014-08-27 06:48:32

[lz][/lz]

一个月之前,我写了一篇《我与鱼的渊缘》,不意被定为“原创佳作”,并受到钓友的称赞。于是有着写下去的冲动,便将题目改成《我与鱼的故事》系列。随后又听到“爷叔,请你快点写下去!”的呼声,甚至有钓友喻我“比三毛还毒”(论钓鱼,我对“三毛”是“望尘莫及”),但看到有人喜欢我的故事,自然很高兴!于是一发不可收拾,边回忆边写,陆陆续续写满了十篇。承蒙大家不弃,我也是敝帚自珍,现根据版主的建议,将其汇成一集,稍作些修改和调整(如第一篇),愿其能唤起同辈人的美好回忆,或者带给年轻人些许快乐。如果嫌其冗长,你就飘过~~。         

             

往事的回忆(一)

  我痴活五十九,刚学钓鱼,真是“六十岁学吹打”呀。经历许多坎坷,见过无数风雨,偏与鱼结下不解之缘!

五十年代初,我生于上海,因父母上班忙,20天后即被送到浙江的一个小山村去了。小山村的溪水很清,数米以下的鱼都见得着,我经常赤脚在溪滩边掬捧浑身透明的小虾,在圆滑的鹅卵石下寻觅软壳的小蟹;我曾跃入水中潜到大岩石下摸过鱼,也曾在饭篮里撒些米饭沉入塘底拉上小鱼泥鳅。那可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好歹也算是“荤食”!更难忘的是和小伙伴们在溪水的支流上拦起一道小坝,把草药(已经记不起叫什么了)捣烂了撒在水中,不一会儿鱼就浮出水面晕乎了,于是一根芦苇串起数十条小鱼得意地晃荡着回家~~。

读小学时回到上海,每年暑假会经常走上近一个小时的路,到“马家角”(现在的延安西路伊犁路附近)去捉鱼,工具是用旧口罩做的一个网,或是竹篮。那时的水清清的,水草碧碧的,小鱼一群群自由地戏耍!捞回来的小串条和鳑鮍鱼就养在旧面盆里。当然,也在夏天养过热带鱼,曾好奇地目睹过斑斓的孔雀鱼产下立即会游的小鱼儿。

有时和小伙伴们去马家角捞鱼虫来喂鱼。记得有一天,我和伙伴“小姑娘”(很腼腆的一个男孩)在返回的路上,被当地一个青年农民拦住,问是干什么的,我们回答捞鱼虫的,并递上鱼虫桶(油漆罐改成)让其验证,他不看,问我们是不是捉蟋蟀的?(农民最痛恨损坏庄稼的捉蟋蟀人)我们连忙否认,但“小姑娘”的声音已经明显颤抖,并不由自主地用手捂着平脚裤的后袋。农民厉声问道:屁股后面是什么?“小姑娘”抖豁豁地从后袋里掏出一只纸罐筒(白相过蟋蟀的朋友都懂的),冤屈呀,我们就是在捞鱼虫的时候顺手在草堆时抓了一只“赤膊才”(还没成虫的蟋蟀),农民二话不说,拿起随身的锄头,哐哐几下便把鱼虫桶敲得瘪瘪的,吓得“小姑娘”大哭起来。待农民走后,“小姑娘”舍不得扔下鱼虫桶,他还想把它敲回原形,好回家交待。一路上扁扁的桶拎在他的手里象只包,我忍不住揶揄他:明天让你妈妈拎着它上班去!

文革中,我上山下乡去了郊区的农场,见有的知青偷偷在河边用芦竹做的鱼竿钓鱼,羡慕呀,真想自己也去钓一下。无奈,已是连队干部的我不仅不能钓,还得带头保护“国家财产”,只能打着官腔:“好了,钓一息不要钓了啊!”一转身,管他什么时候“收竿”!

  有一次,我总算过了一把抓鱼的“瘾”:那天是“五一节”的清晨,下了一夜的雨刚停,我按习惯每天早上到田头去跑步,忽然看见明沟里有无数条鲫鱼正向稻田的缺口处逆水而上,我赶紧脱了鞋,用旁边的竹筐捞鱼,一条条都是半斤以上的鲫鱼,一个小时不到,足足装满两个大水桶(“爆桶”呀,“爆箱”算什么),我挑着送到连队食堂,一称有五十多斤!全连知青在劳动节那天美美地改善了一次“伙食”!

              

              野浜的金鱼(二)

  

你见过野浜里的金鱼吗?豫园九曲桥下?花港观鱼?那些都不是野浜。那哪里有?我告诉你,我梦里有!近几年,我经常梦见河里有许多金色或红色的金鱼摇曳着裙摆似的尾巴在游耍!这不是扯淡吗?梦里的当然不能算!下面,我就告诉你一个野浜里捉金鱼的真实故事!

  那是1967年左右吧,文革开始后的第二年,我本该小学毕业了,可还没法踏进中学。偌大中国安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革命”又没有我们的份,就整天沉缅于玩耍之中,迷恋于树水之间(附近没什么山呀)。家住中山公园附近,离“马家角”不远,那时除了有个伊犁新村外,马家角周边几乎都是农田和河浜。我和伙伴们常去那里捉蟋蟀、捞鱼虾、套知了,逮金乌虫(金龟子),当然最堂而皇之的是钩皮虫,由于可以喂鸡,家长也就放任你们去了。伊犁路上有个苗圃(大概在如今的虹桥绿地花园附近),旁边有条小浜,每天苗圃会通过瓦筒管向浜里排水。

有一次,我和“龙龙”、“小弟”正在河边用旧口罩做的“抄网”捉小鱼,忽然发现从排水口有指甲大小的鱼冲出来,捞上一看,竟然是小金鱼!要知道那时我们除了春游时在西郊公园的展窗里看见过金鱼外,其他地方几乎从没见过。一阵惊喜,连忙向四处张望一番,见没有别人(拾"金"要昧!)迅速将小金鱼放入小铁桶中。紧接着立即作了分工:我继续在排水口“守洞待鱼”,龙龙和小弟到周边巡游,看看还有没有之前放出的金鱼。果然,他俩在小浜里又发现了四、五条。我后来又在排水口捞到二条,总共七八条。其实,这鱼与普通鲫鱼苗差不多,只是略带些金色,但看尾巴都是重叠的(我们就是凭“双尾巴”认得是“金金鱼”)。不过有一条是肉色的,身上有些细珠。

我们如获至宝似的回了家。鱼分了,他们每人三条,我二条,但那唯一肉色的就归我了。起先我养在钵头里(家里连个象样点的玻璃瓶都没有),后来用漏底的坏面盆做了一个小盆景,也就是浇上一层水泥底(4分钱一小包白水泥),再用煤渣做成假山、小桥粘上去。干了以后,脸盆里放上清水,呵,真有些漓江山水的意境哟!小金鱼从此畅游在山水之间,悠哉悠哉~~我时常捞些鱼虫来喂它们,所以长得很快,一、二个月以后就有点食指那么大了。一条象鲫鱼苗似的金鱼越来越黑,而那条肉色的则肚子越来越圆,细珠也越来越大,经过隔壁“老懂经”爷叔指点,才知一条是“龙睛”,一条是“珍珠”,只是它们的尾巴都有些残缺。

  很久以后,我才听说那苗圃是园林局下属的,兼着孵金鱼的事,那些小金鱼是将淘汰的次鱼,有时不小心就随着换水排到小浜里来了。但那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怪不到我们以后也曾专门做了大的纱布抄网候在排水口,也没再出现天方夜谭似的“奇迹”呀!所以我只能经常在梦里复原这样的美事了!

              农场“打牙祭”(三)

七十年代的郊区农场,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那些“战天斗地”过的场友都知道,夏天吃得最多的是红烧茄子(酱油绿苏),冬天的当家菜就是烂糊肉丝(其实一大勺里都很难觅见一根肉丝)。肉是场部定量配给连队的,偶尔一客红烧小肉(0.13元)真是余香满腮、过齿不忘!可惜很少供应,平时想“打牙祭”最好的选择就是鱼!但大河里的鱼是农场里的,“国营农场”的鱼就是“国有资产”,谁偷捕偷钓等于是“盗窃国家财产”,是违法的,被抓后说不定被送到场部关上几天!但连队土地上的水渠、明沟、稻田就属于“集体”的了,就看连队干部管得宽与松了。意识里,河里的鱼是决不能“侵犯”的,有一次,我独自撑水泥船摆渡去河对岸,猛然从河里跳上一条二、三斤重的胖头鱼(现在称“花妹妹”?),在船舱里活蹦乱跳,俺可是“正派人”,不管是什么“妹妹”都秋毫无犯,将它放回了河里。

那时,知青获鱼的形式很多:抗旱、施肥时从明沟里打水,水快干了,顺便就把鱼也捉上来了。有一次我下到沟里想浑水摸鱼,摸到一条滑溜溜的东西,以为是一条黄鳝,用力抓紧拿出水面一看,竟是条水蛇!顿时头皮发麻,撒手就扔,连滚带爬逃了上来。夏天机口抽水,会把鱼也带上来,有时鱼还在晕乎,用手都可以直接抓住。当然也有被镙旋浆削掉脑袋的鱼,这些都成为知青们的“营养品”。冬天里挖明沟,拷干了水,鱼获就是大家的了!最兴奋的是开河,常常在淤泥中惊喜地发现很大的黑鱼和甲鱼,会引来男知青们的一片欢呼声,“战利品”属于在河底挖锹的男知青的,但一般都是同宿舍的人共享“战果”。其实,那时的“烹饪”方式很原始:一只煤油炉上放个铝的面盆,加点盐煮熟就是了,什么滋味没法讲究,但那个氛围特别让人难忘!

               连队养鱼塘(四)

前面说到“拷浜摸鱼”和“开河获鳖”之类的事,但那毕竟是偶一为之的事,古人曰“竭泽而鱼,……而明年无鱼。”俺得为大家想个“退而结网”的办法,使有鱼获成为“常态化”,于是我决定“利用职权”挖个鱼塘!所幸那时还没有“土地使用权”的限制。

当年冬天,我发动全连知青“大干快干”一星期,在连队的低洼处挖了个五亩大的鱼塘!俺当领导的自然得身先士卒,带头苦干,结果累得阑尾发了炎(至今腹上还留着手术后的疤痕)。开春后,投进了几十斤白鱼苗,饮事班每天倒些泔脚喂养,畜牧班经常割点嫩草投入,我也时常到那里转转~~,大伙都盼着以后常常有鱼吃!

  不过良莠不齐的情况不可避免,也怪农场的生活太艰苦,自从养了鱼以后,鱼塘附近就不太平了,尤其是夏天的晚上,常有“魅影”出没!围着鱼塘“散步”的有之,跳进鱼塘“游泳”的有之,更有绝招者把装化肥的蛇皮袋戳些小洞,做成“鱼网”后直接捕鱼了!反正第二年冬天,连队用网反复捞了好几遍,总算捞上近百斤鱼。400多号人,每人能摊上几两呀?不过毕竟还能做到人手一份,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正儿八经地吃上了一次有酱、有油、有葱姜,带甜味的红烧鱼!为了这些鱼,大家都付出了血汗,当然也包括我为之献出了唯一的“阑尾”!

  不知是受我们连队的启发,还是不谋而合?过了一年,场部决定在我们连队大规模开挖鱼塘(因为我们连队的土地大多是芦苇荡开垦出来的盐碱地,种粮食产量不高)。附近十几个连队数千名知青一同奋战了近一个月,挖成了200多亩的鱼塘。其中的艰辛就不说了,反正开好鱼塘后,我们连队知青去场部商店买东西的时候,瘸着腿走路的人特别多,被人戏称遇上“唐山大地震”!

新开挖的鱼塘里的鱼我没有吃到过,因为不久,我考到华东师大读书去了。

               海阔凭鱼跃(五)

八十年代初,我进了华东师大读书。说起来,我与华师大也有缘:家住在中山公园附近,沿长宁路转到凯旋路,经过老的火车西站,走过苏州河上的铁路人行桥(电影《战上海》里就有这座桥),就到华师大了。

小时候有件事让我近乎“刻骨铭心”:1966年文革开始后停课闹革命了。我当时小学五年级,红卫兵嫌我们小,不接纳我们参加“革命”,于是就闲在家里。一天下午,邻居“长脚”(他出身不好,虽是中学生,也不在“革命派”之列),说要带我和我的同学“龙龙”去华师大河里去游泳,我们欣然跟从,拿上一条平脚裤就走(那时大家都穷哪有游泳裤)。到了华师大门口被拦住了,“长脚”说要找一个福建来的红卫兵,门卫一口拒绝不让进。见无法通融,“长脚”就带我们转到金沙江路方向的围墙边上,让我们战战兢兢地站在他的肩上翻墙跳入了校园。当“长脚”翻墙落地刚站稳,学校的2个纠察一把将我们揪住,押往了防空洞。一番审讯交待清姓名、学校、翻墙目的后,将我们在黑暗的地下室关了整整一个下午。你知道我最怕的是什么?声誉呀!我一直是个乖学生,学校的大队长,最怕此事被告知学校,为此整整担惊受怕了半年。

打那起,我对华师大既充满神秘感,又有着一个心结在那里。当我胸配校徽昂首挺胸走进校园时,心里真的别有一番滋味!记得进校的第一篇作文是《踏进校门的感想》,我将此事写进了作文,结果作文课的教授给了我全班最高分,并当作范文赏析!

  呵呵,回到鱼的主题吧。华师大的丽娃河最闻名了,其实它与长风公园的银锄湖(钓鱼人俗称钓天的大湖)相通。那个时候,正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年代,自然没有精力去想钓鱼的事,卖力读书吧,就盼着自己是一条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鱼”,得抓住青春的尾巴(近三十岁了),好让自己“鱼跃龙门”呀!

  当然,而立之年也盼望着“钓人”成家。一天中午,与女朋友到学校后门的长风公园去约会,夏天的大正午,太阳火辣辣的,公园里没什么人,我俩就想找个荫凉僻静处~~~(呵,你别想歪了,那个年代再怎么样也没有现在的年轻人开放,何况俺一贯是个“正统之人”!)穿过飘拂的柳荫,拨开浓密的树丛,忽然,我看到一个20岁左右的男青年正躲在树丛里~~ 他在干什么?哈,在钓鱼!他手里拿着一根一米多长的细竹杆,竹杆上缠着一根棉纱线,鱼钩是不是用针烧红后弯成的不得而知,他用简陋的渔具正在银锄湖里钓鱼!他上鱼的速度很快,隔个二、三分钟就上一条,全是半斤左右的鳊鱼。看来他是瞅准公园管理人员午休的时间,偷偷来钓一把的!我在一旁直看得发呆发傻 羡慕,足足旁观了十多分钟,全然不顾女朋友在身边娇嗔的催促,结果她一气之下拂袖而去!我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钓鱼的地方去追女朋友~~。至于如何让她原谅我的“过错”的?你懂得呀,不说啦。

反正她最后还是没有“脱钩”,成了我的老婆!

                我家的鱼池(六)

   读大学期间,那是个“海阔凭鱼跃”的时代,我自己都成了想跃龙门的“鱼”了,没精力没时间去想钓鱼的事。最多是羡慕别人钓,而追女朋友成家立业才是更重要更迫切的头等大事!

  毕业后,我跳出了农场,回到市区工作,也算跃了一次“龙门”。最重要的“钓人”也大功告成了,那个因我羡慕钓鱼拂袖而去的女友最终就成了我的老婆!至于老婆之后又怎么成为我的钓鱼伙伴的,留待之九或之十再述吧。(请各位看客耐心等待哦!)

  结婚生女,提级分房,光阴闪过。八十年代后期,分到了一套新公房:二室无厅,建筑面积只有44平米,但有个72平米的独用院子。说真的,我最最看重的就是这个院子!当时,在徐家汇附近有这样大的私家院子的公房实属不多。也许是我自小在小山村长大,又在农场呆了十多年的缘故,农民意识便时不时地萌生出来:院子里种满了丝瓜、扁豆、青菜、番茄,葡萄、草莓…… ,凡是能觅到的菜蔬、瓜果我都种过。

  当然,有一个最不会泯灭的念头:挖个鱼池!可见我与鱼的缘份实在是烙在骨子里了。于是,每天下班后又是一番大干苦干!掘地三尺,用红砖水泥砌了个长2米,宽100公分的私家鱼池,你算算体积有多大啊?

  这个鱼池里先后放养过鲫鱼、红鲤鱼、金金鱼、黑鱼(后亲眼看见它吞下一条小鲫鱼后就再也不敢养了),时常喂些鱼虫干、米饭,偶尔就地取材——挖些蚯蚓让鱼开个荤。池中的花盆里种上能开粉红花朵的莲花,并用老藕育出尖尖细芽的荷叶…… 女儿4、5岁时,趁着刚换好水,她多次跳入鱼池和鱼同乐;6、7岁时,我用旧帚柄做成“鱼竿”,用大头针弯成“鱼钩”,蚯蚓做饵,手把手地教她“钓鱼”,还真钓上来过几次!但实在不敢多钓,怕伤着鱼呀。女儿在城市少见的大自然中一天天长大,我们则在享受天伦之乐中慢慢走向中年!

我和女儿在院子里玩雪,左侧是俺挖的小鱼池

  也许你会失望,不就2平方的水面吗!其实,如同看美女照片,见到活的了,还不如不看!而且,现在鱼池已经不在了。十多年期间单位数次分房,我都没要,就是舍不得这个院子啊!但毕竟房间太小,女儿又大了,最后在2000年换成了大的住房。新搬入者将俺亲手开挖的这个鱼池填埋了,俺心痛啊!

      (因帖子太长,只能上、下两集分发,望谅解)收藏 分享 编辑| 删除|

请点击续集:我与鱼的故事(下集)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