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钓鱼也是这样,了解鱼性才能钓好鱼,鱼性也分共性和个性,共性指的某一种类的鱼共同的特性。个性指某一种类的鱼因水环境等因素而呈显出来的特性。这样说有些复杂,举例好懂些:
鲤鱼天生胆小警慎是为其共性。
配备1mmol/L的甜菜碱为标准液,肥水的鲤鱼对标准刺激迟顿而清水鲤鱼对标准刺激灵敏,这个差异称之为个性。
了解鱼,必须了解其在生存环境下形成的个性,学会观察,对比,思考,验证是掌握这些个性的关键。本文将分为很多细节,逐个解读各种垂钓环境。
1,鱼保护色与能见度。
大多数鱼的肚子色浅而背部色深,这其实为鱼进化过程中的保护色,大多数鱼的体色会随环境而变化,随水底及环境颜色深浅而作相应的变化,比如:你在杂草较多的环境下钓上来的鲫鱼多为草绿色,你钓回来的鲫鱼在浅色底(白底)池中喂养一晚后第二天发现大多数颜色变浅了,这就是鱼为了生存不被捕猎的环境适应措施。正常情况下,鲫,鲤,草,青都喜欢弱光的环境,他们会将体色渐变到对应的光照度及环境色的某一个色区,以躲避天敌。他们喜欢依靠在石头,田梗,水草,倒树边,也是为了寻找一个暗环境。
能见度,指能清晰看到水下标准白底板,标准的深度为能见度。能见度常作为水肥瘦,水中有机介质含量的重要指标。光线传递路线为阳光→穿透水面到达标准板→反射穿过水层→进入空气而进入人眼。这中间光强逐渐衰减。
比如:某个水体能见度为1米,设正午光照度为8000单位,而1米深处照度为3000单位,反射回来后为1000单位,鱼的适应照度为5-100个单位。这50个单位是多深呢?若1米时为3000,2米时为1000,3米时为100,4米时为20,6米时为8。这时鱼的习惯深度为3-6米。
这样举例复杂了,这样说好理解一些,你能看透水下1米的石头,那么鱼在2米深能清楚的看到岸上光影。为了安全他可能会呆向再深1米的弱光环境。所以选择鲫,草,鲤的深度时通常选能见度3倍以上。当然,光线变弱时能见度随之下降,早,晚,及晚上弱光时鱼群疯动,太阳出来后各种起伏和停口,就是鱼的光应激反应。
大师,说得对。这是干货,请问你就是重钓网里面的那个同名同姓的大师吧
你们都说得一套套的,可能鱼都被你们钓光钓少了,怪不得我们钓不着鱼钓得少!
最重要的是:有地方钓
学习了
看你写的那几个字怎么配得上你那1mmol/l的量
钓鱼应实践重于理论!
楼主下边没有了
看球不懂啊大师
重要的是资源,钓鱼很简单的一个修身养性运动被那些所谓的大师炒作的天花乱坠,没资源说的再多都是扯淡
假设水深只有2米5,难不成这鱼还要钻到泥里面进化成泥鳅来活着吗?醒醒吧。
学院派
好文
兄弟 你这是抬杠了 距离远近光照所反应岸边的影响也不一样
学习中
钻不到泥里,但是会游的你十米的杆都够不着
是不
看看
一个
学习学习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