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小溪河
湖北省鄂州市 春哥
小时候生活在罗田县的山沟沟里,背靠巍巍高山,前临蜿蜒溪水。俗话说,山高水也长,门前的小溪河,春潮夏涨,秋跌冬萧,一年四季溪水又盈有枯,但从未断过流,仿佛是一幅优美的中国画里跳跃着的一曲永不停歇的田园牧歌。每年夏天的时候,小溪河变成了我们村里小伙伴的乐园。
夏暑难耐,村校早已放假,小伙伴们每天的功课基本上是替家里放牛。小溪河滩岸边,水份足,野草肥嫩,再加上溪水清凉,是放牛的好场所。伙伴们把牛赶到河滩上,把牛绳挽在双角之间,让牛自由自在地吃草,就呼朋唤友,开始了每天上演的童子戏耍,有的游泳打水仗,有的跳房子,有的寻野果,其中最有乐趣的是捉鱼摸虾。
清清河水,马口、“花翅”、“猪浪哥”(黄桑鱼)、“沙麻雀”、“屎卡皮”(鳑鲏)等溪流鱼儿,在水里游来窜去,一会儿钻进了大青石缝,一会儿躲在浓密的水草丛,有时静静地飘浮在枯叶下,有时害羞地隐藏在沙卵石中,我们跃跃欲试,一场天天上演的摸鱼大战打响了。
鱼儿成群结队,但聪明机警,再加上潭洼交错,要有较好的鱼获,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伙伴们长年在水溪河里摸爬滚打,早已将“药鱼”、“干鱼”、“ 捉鱼”等摸鱼兵法运用得娴熟自如。
小溪河岸长有一种叫“药鱼条”荆棘,荆条对生着一轮轮的叶片儿。这叶片嫩绿、厚实,有一股特有的清香味儿。我们把“药鱼条”砍下一大捆,然后找一个鱼多的水氹子,把入水口堵严,让出口的水继续下泻,等水剩下不太多的时候,用手将“药鱼条”的叶子用力搓揉,揉碎揉烂,放在水中。叶子越搓得多,绿色的叶汁向水中扩散,水体慢慢地变成绿色,然后搅动溪水,让水变得浑浊。过不了多久,鱼儿呼吸着这浑浊的绿水,纷纷“中毒”而飘浮到水面上,用手一捞,一条条小鱼就到手了。这就是所谓的趁浑水摸鱼,其实,“药鱼条”的叶子根本没有毒性,只不过,叶汁让水体变得非常浑浊,水中缺氧,鱼儿呛腮,想浮上水面呼吸新鲜空气而已,谁知道这样一来就变成我们这些机灵鬼的俘虏了。
有时候,我们河中有分岔的地方,选择一支水流比较小的支流,将上游的水全部撇到较大的支流里,让小支流断流。小支流里的水越流越少,鱼在水里急得四处逃蹿,我们在溪里高兴得手舞足蹈,于是,纷纷拿起早已准备好的葫芦瓢、破脸盆、小水桶,把一个个水潭里的水快速地舀出来。水声哗哗啦啦,快舀快舀地催促声一阵接着一阵,此地的场面,不亚于一场冲锋陷场的战斗。水快见底了,鱼儿慌忙乱钻,但过不了一会儿,水彻底干了,鱼儿躺在泥水里蹦跶蹦跶,好像瓮中捉鳖,鱼儿只好束手就擒。
最惊险刺激的是捉鱼,溪水很深很湍急的时候,既不能“药鱼”,也不能“干鱼”,只好挽起裤袖,跳到水里捉鱼。先使劲地拍掌,或在水中丢几个大石头,将鱼惊吓到草丛或石缝里,然后双手出其不意地在草丛或石缝左右包抄,突然用力合围,双手用力一握,如果手中有肉呼呼的感觉,那一定是抓着鱼了。马上把手中摸到的东西向岸上一摔,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立刻引来了一群小伙伴的叫好声。小伙伴受到鼓舞,也纷纷下水,一条条银鳞出水,一串串笑声不断。突然,一声惊天动地的哭叫声传来,妈妈呀,我的手被鳝鱼咬了,我们围过到一看,这哪里是鳝鱼,分明是一条水蛇嘛。小伙伴触电似地扔丢“鳝鱼”,手中也出现了一个红肿的包,哭爹喊娘地嚎叫,湾里的大人听见哭叫声,以为出了什么大事,赶紧跑过来看发生了什么情况,得知是被水蛇时,就安慰小伙伴就说:“别怕,水蛇咬个包,一边咬一边消”。原来,水蛇是无毒蛇,以后要看准草丛石缝里到底有没有鱼,才能下手,不能乱摸一气呀。等这个小伙伴刚刚止住哭声,突然,又有一个小伙伴在那里哭爹喊娘,我们以为他也被水蛇咬了,跑过去一看,他的水拇指上夹着一只大大的河蟹……
摸鱼小溪河,摸出了我童年时代的多少无忧无虑的欢乐!
感同身受,我醉了!
好文采!让人回想起那美好的童年。春哥建议你加几幅图片,这样就图文并茂。
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