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同的栖息水层
各种鱼类,由于它们对食物的需求不同,经常栖息和活动于不同水层。例如鲢鱼、鳙鱼主要捕食浮游生物,所以经常栖息活动于浮游生物较多的水体上层;草鱼和团头鲂爱吃水草的根、茎、叶,经常栖息活动于水的中下层;鲤鱼、鲫鱼则主要取食底栖生物,通常栖息活动于水的底层;鲇鱼和黄颡鱼,不仅喜食底栖动物,而且怕光,白天钻进洞内,只有在阴天和夜间大量出游,在水底层觅食。 二、 逐暖习性
在自然水体温度较低时,各类鱼都喜欢到向阳的水域活动觅食。初春与晚秋,背风向阳的浅水处白天在日照下较为温暖,鱼喜到此处来游弋觅食。而早晚夜间温差大,浅水处水温亦下降快、降幅大,鱼便到水体相对温暖的深水区去。
三、 洄游习性
鱼类在水体中作具有一定时间、范围、方向、距离的迁移称作洄游。洄游规律和水温、饵料、产卵都有直接的关系,养殖学上把它称为“适温洄游”、“索饵洄游”、“产卵洄游”。
鱼类的洄游方向和距离各有差异,有的从深海到浅海,有的从浅海到深海,有的从南向北,有的则从北向南。溯河洄游成鱼生活于海洋中,等到性成熟时便上溯到河川进行繁殖。如鲑、鳟、鲥、鲟等鱼类。
四、 逐波习性
水域宽阔的池塘,一遇风天水面往往掀起较大风浪,风浪推动表层浮游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积聚于下风口处,并且这些饵物又被浪头打人水中,这一带于是成了鱼类的天然觅食场。
五、 集群习性
除鲶鱼、黑鱼之外,大多数鱼类喜群居。
六、 趋氧、趋静习性
无风天气溶氧慢,波浪大则溶氧情况好,鱼会很敏感地向含氧高的水域转移。这就是鱼喜草、喜流、喜波、喜浅滩的主要原因。此外,喜静也是鱼类明显的特征之一。
七、 趋光习性
光对鱼类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有明显影响。同种的鱼类在不同海区对光具有不同的反应,这是环境的差异所致。
一、荤食性或称肉食性。吃荤的鱼类大多有利齿和一个伸缩性很强而厚实的胃口,黑鱼、鲇鱼、鳜鱼、哲罗鱼等可谓荤食性鱼类的典型代表。它们专以鱼、虾、蛙类为主食,从不吃素。“大鱼吃小鱼”的事多为它们所为,它们中有的还同类相餐,子为父餐,弱肉强食;也有些荤食鱼类无胃、无齿,只有“咽齿”,它们大都为荤杂食性,不仅吃鱼虾,而且吃各种昆虫和杂肉、内脏,不仅吃螺蛳、贝蚬、软体动物等底栖生物(如青鱼),而且滤食上层的轮虫、甲壳类、枝角类及蚤类等浮游生物(如鳙鱼),它们的共性是一般情况下不吃素。
二、素食性或称草食性。这类食性的成鱼以摄取水、陆生植物为主食,如水生芜萍、小浮萍、苦草、菹草、马来眼子菜、轮页黑藻,陆生的稗草、狼尾巴、狗尾巴草以及豆科植物的嫩茎、叶和种子,菊科中的蒲公英、野莴苣,素食性的代表鱼是草鱼和鳊鱼,它们生有一对带锯齿的咽喉齿,足以割断植物茎叶。以滤食浮游藻类为主的鲢鱼也属于这一类。
三、杂食性。杂食的典型代表莫过于鲫鱼和鲤鱼,它们是荤素不忌,食域极广,上述荤素食饵几乎是无所不食,只是不同鱼、不同季节、不同水域各有所侧重罢了。钓鱼爱好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初春和深秋的水温较低的季节,它们大都爱吃蚯蚓,而水温较高的夏季则面食上鱼。
了解鱼类的食性对于正确的选饵用料是非常重要的,但必须指出上述三类食性并无绝对界限,每一种的食性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