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冬季野钓想要不空军,这几种情况,都不能错过

东吴野钓大队老田2020-01-16 03:35:08

冬季野钓,对天气的要求比较多,因为冬季的水温实在是太低了,而这种低温,又不能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经常晴三天,阴两天,时不时再来个降雪、降雨,寒潮、等极端气象,如此反复若干次;对钓鱼人来说,气象多极端,倒不是什么大事,只要不是出现《后天》那种超低温,钓鱼人都能受得了,但问题的关键是,鱼能不能受得了,这才是最关键的,因为鱼受不了,就说明没有鱼口,没有鱼口,那就说明这次出钓,就是白费功夫了。

鱼很少有被冻死的,多数都是被因水质不好,被污染致死的,要么就是被热死的,那么所谓的鱼受不了这个说法,是怎么个意思呢?鱼是变温动物,直接点说,就是鱼没有调节体温的器官,可能有些钓友不太理解,调节体温有什么意义,但凡生物,都需要将自身的体内温度和环境温度匹配 ,这个匹配的过程,就是体温调节的过程,如人的汗腺、狗的舌头、猫的脚掌这些器官就是体温调节器官,为什么生物要做体温调节呢?因为生物都有皮肤,在皮肤、皮毛、外壳的包裹下,只要生物的肌体是活体状态,就会散热,当温度升高的一定幅度,如果体内的温度不能下降,体内的血液会沸腾,最终导致脏器衰竭,这种现象,大到鲸鱼,小到蚊蚁,都是如此。

鱼是没有这种体温调节器官的,那么鱼怎么调节体温呢?就是通过新陈代谢来调节体温,说白了,就是吃喝拉撒动,不停的吃,以此来增加体内的脂肪,来做到保持温度不下降,然后排泄粪便、运动等行为,来消耗脂肪,脂肪少了,保温效果就差了;那么一旦遇到温度极低的时候,对鱼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能不动就不动,这样脂肪的消耗降到最低,能最大化的保持低温不流失,而水温较高时,鱼群则会躲入水温较冷的深水区,然后也是尽可能维持一个低幅度的活动量,来适应周遭温度,这就是为什么气温高或低时,鱼口总是不好,这是一个生理现象。

配张图,认真往下看

那么就算是冬天,一天的气温,也不是恒定的,昼夜温差也很明显,那么对鱼来说,这就牵扯到另一个概念,就是区间温度适应性的问题,往往一到寒流、暖流等促使气温骤降、骤升的气象时,也就是气温变化短时期内升降幅度超过10~15度的时候,往往也是鱼口很糟糕的时候,这是因为,鱼为了适应区间温度变化,一旦温差升降幅超过10~15度左右,鱼就会重新调节自身新陈代谢的速度,当然,主要是调整消耗速度,来适应这种温度变化,具体适应的周期,是24~48小时左右,如果在适应期间,温度升降差继续变化,那么适应周期会继续延长,一直到能适应为止;厘清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在冬季野钓时,这几种情况,都不建议出钓。

不钓寒流中、寒流后

寒流到来之前,是垂钓的好时机,这是经过无数钓友验证的,这是因为,每当寒流来临之前,鱼能通过水底温度的微妙变化,会提前预知,为了补充降温过程中,体内消耗的脂肪,但凡有进食能力的冬鱼,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进食,这个时候的鱼口,是最好的,因为这个时期的冬鱼,进食欲望最强烈,只要饵料中富含动物蛋白,别管是虫腥还是内脏腥,只要不是藻腥、豆腥,都能吸引冬鱼开口进食,在这里要提一个常识;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在分子结构上比较相似,但是,植物蛋白缺乏免疫球蛋白、赖氨酸等成分,同时,因为动物蛋白的分子式比较接近动物的蛋白分子式,所以在吸收时,动物蛋白相对于植物蛋白而言,更容易吸收,而且相对而言,动物蛋白比植物蛋白营养更好,所以使用腥味料时,动物蛋白的腥味料,比植物蛋白的腥味料,更容易发窝。

那么,在选择出钓的日期时,就要选择寒流前,避开寒流来临时,以及寒流结束后,结合上文的分析,就知道,寒流来临的时候,属于水温急剧下降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鱼一方面需要避寒取暖,另一方面,正在调解新陈代谢,来适应水温的急剧变化,而寒流过后,水温会又会有一个回升的过程,而鱼群则需要继续适应这种温度变化,一直要到寒流过后2~3天以后,气温、水温开始稳定之后,鱼的体温调节才算是稳定,那么这个时候出钓,往往渔获都会不错,因为这个时期,鱼已经消耗了大量的脂肪,就算已经停口的草鱼、鲤鱼,甚至都会有机会被钓上。

钓深有讲究,钓点最深不应超过4米

在冬钓时,有一句老话,叫做冬钓深,其实意思就是,冬季水温低,那么水越深,气温越冷,那么水底的温度就相对越高,当然,这个观点所在的年代,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在提出这个观点的时代,台钓尚不流行,主要还是以传统钓法为主,在那个时期,钓深3米已经是很深了,所以有这个说法并不奇怪,但是现在台钓、矶钓都广泛应用在冬钓中,钓深远不止3~4米,甚至十几米的深水都是有可能的,但是真的钓深放这么深,除了广西、云贵等省份特殊地形,正常情况下,钓深超过4米以上,几乎就没什么鱼口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水深在3.5~4米左右,不管气温多低(只要不是零下50~60度),水温始终都会恒定在3~5度左右,这是个物理现象,不多做解释,那么就算水深是5~6米,水温也还是这个区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那么为什么超过这个区间,就没什么鱼了呢?是因为超过4米以上的水深,水中的溶氧就会下降到极低的一个数值,而水深3.5~4米,以及4米以下,溶解氧的数值,会断崖式下降,近乎于无了,所以正常情况下,钓深3.5~4米,对鱼来说,就是一个分界线,如果只有单独的一条鱼,那么在4米以下,就算溶解氧稀缺,但是还能存活,如果是鱼群,在4米以下的水深,水底的溶氧,是不够的,那么自然也是不适合下竿的。

钓点有草,不钓明草

冬钓选钓位,首选有草,因为水草就说水底有水草根系,能起到遮风的作用,那么相应的,草丛中的水域,水温都会相对高一些,是有非常大的几率,藏着鱼群的,但是,选草丛的时候,也不是有草就能下竿,而是要选择挨着明草边的暗草区域下竿;而这种选择,也是有讲究的;

因为水域中如果有明草,别管是杆茎类的芦苇、水烛,还是水花生一类的藤类水草,只要露出水面,那么该水域水深大约也就是1~1.2米左右,最深不可能超过1.5米,再深,杆茎类水草就会受水流冲刷断开,而不会露出水面,水花生这类的藤类水草,根本就无法在什么深的水中露出水面,水草都是成丛生长,扣掉水下的根系,扣掉水面上的茎叶,留给鱼群的空间也就是40~60厘米左右,既不适合躲藏,也缺乏足够的空间,就算有鱼群,也多是小鱼群,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挑选呢?

挑选水面露出少许草茬,大部分暗草的位置作为钓点,如果全是暗草,这不太好让我们判断大致水深是多少,如果水面上稀稀拉拉的露出少许草茬,但是肉眼又隐约可见水下有不少水草,那说明水深至少在2.5米以上,那么这个水深,不管是遮风效果、水温舒适性、溶解氧的比例、食物来源等主观方面因素,都是非常适合鱼群躲避,甚至有较大的可能,躲藏着大鱼的,选择这样的位置作为钓点,渔获是非常有保障的。

封冰的水域,不钓陌生的钓点

在北方,一过11月,水面就陆陆续续开始封冰,到了小雪前后,基本上水面就差不多都封冰了,但是能不能上冰,这就不一定了,但是在挑选钓位的时候,就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钓熟不钓生;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说法呢?这里的熟,有两层意思,第一,是经常去的钓点,因为经常去的钓点,我们比较熟悉,水深、流速、水质等特征,我们都很清楚,就算封冰,也不影响我们下杆选钓点;第二,就是鱼情我们熟悉,哪种鱼比较多,鱼的体型大小,饵料的偏好等等,不需要我们额外试口。

那么到了陌生的钓点,除了没有以上两个优势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劣势,就是安全性没有保障,因为不知道水情,那么到底适不适合开冰洞,安全性够不够,因为不知道水面下的情况,这些都是问题,而冰钓是需要凿孔的,动静很是不小,如果不知鱼情、不知水情,贸贸然凿个孔,没鱼给口,基本上很难判断,到底是钓点选错,还是饵料不对,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空军的风险,就大大增加了。

总结语

冬钓对钓鱼人来说,渔获的多寡,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不空军,能上鱼,这是我们对冬钓最起码的期望,因为冬钓更多是为了过过瘾,毕竟,寒冬腊月的,冒着严寒在户外野钓,不是热爱钓鱼,鬼才懒得出门受冻,我们只要按照上述四个选择,同时,我们搞明白鱼、气温、水温之间的关系,那么至少不空军,有渔获,这对我们钓鱼人而言,就足够了。

最后为一口汤努力的钓鱼人点赞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学习了

很久以前武汉

学习

很久以前成都

学习了

很久以前昆明

很久以前唐山

有道理的

很久以前宿迁

很久以前九江

谢谢

很久以前揭阳

学习了

很久以前苏州

厉害

很久以前中山

好的谢谢

很久以前西安

学习了

很久以前达州

很久以前阜阳

学习

很久以前安庆

牛逼

很久以前徐州

大师

很久以前随州

有道理学习了

很久以前常州

在理

很久以前平顶山

学习

很久以前宜昌

学习

很久以前南京

谢谢

很久以前资阳
1/4下一页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