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式浮漂的调钓方式
对双子线在水底状态影响的分析
(2019年11月21日)
王志军
从2012年接触垂钓,至今已有近八年的时间了,虽然算不上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钓手,但是按照笔者的年龄以及学习垂钓的时间计算,单纯称一个“老”钓手倒也不为过。八年之中,从一竿一线一钩一马扎到三五竿子一个竿包,到玻璃钢碳素、搓饵拉饵,到钓箱、钓台、长枪短炮,再到调钓灵顿、渔情应对,中毒由浅至深,经验也逐渐得到了积累。
八年间,工作原因,出勤率并不高,约300次出钓,野钓渔获总重仅仅100余千克,最大的单尾渔获重量也仅仅2.5千克,虽然战绩不佳,但是多年来对于垂钓技术的研究学习却由于兴趣爱好从未间断放弃。钓鱼人言:三年练竿,五年练饵,七年练漂,讲得就是垂钓的一些经验、技巧必须经历一定时期的反复锤炼才能够真正搞懂弄通,现在看来,这句鱼谚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下面,我就自身经验跟广大钓友们一同探讨一下台钓中,立式浮漂的调钓方式对双子线在水底状态的影响以及其对实战的意义。
一、台钓双子线在水底状态的基本概念
为了便于对台钓了解程度不同的读者都能够看明白,笔者在正式讲双子线状态之前,首先普及一下台钓的基础知识。台钓是台湾钓法的简称,这一钓法进入大陆钓友视野的最早历史记录是1989年5月上旬、中旬,分别在中国杭州和北京举办的海峡两岸垂钓比赛。比赛中,大陆钓鱼高手同台湾钓鲫名人会6人组成员进行了钓鲫对抗赛,结果接连两次赛事,第一至第六名奖牌全部被台湾六人组摘走。这一爆炸性新闻给大陆垂钓界带来了轰动性的影响,自此台湾钓法也就是俗称的“台钓”一炮而红,迅速被大陆钓友认识、接受、学习,经过30余年的推广和改进,现如今,台钓已经成为大陆最主流的垂钓方式。
台钓的钓组包括钓竿和线组两大部分。线组由主线和子线两部分组成。主线包括:钓线(尼龙)、太空豆、插漂座、铅皮座、8字环;子线包括长短两根尼龙钓线和钩;
主线和子线通过8字环连接。
那么台钓线组正常在水中是怎样的状态呢?
如图所示:台钓钓法中,抛竿入水,立式浮漂翻身站立后,线组分成两个部分,一为风线,即水面以上的线组;二为水线,即水下部分。漂脚以下的水线应当是完全垂直于水面垂直于浮漂的中心线的。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双子线在水底的状态,就是拴在8字环上的长短两根尼龙钓线还有鱼钩在水底的状态。
二、台钓双子线在水底状态的种类
台钓中,双子线及双钩在水底的状态,笔者按照不同的状态阶段共分为双钩饵悬浮双子线绷直、下钩饵底担长子线将弯未弯(临界状态一)、下钩饵底担长子线弯曲、上钩饵底担短子线将弯未弯(临界状态二)、双钩饵底担双子线弯曲、8字环将触底未触底双子线平贴于水底六种。
让笔者带领大家先明确几个简单的概念:长子线:即长度较大的那根子线,包括鱼钩;短子线:即长度较短的那根子线,亦包括鱼钩;上钩:即短子线上绑的鱼钩;下钩:即长子线上绑的鱼钩;上钩饵:短子线上的钩子加上饵料;下钩饵:长子线上的钩子加上饵料。
下面笔者就上图对双子线的以上六种状态进行逐一说明:
1、双钩饵悬浮双子线绷直。即为上图中状态a。此时,浮漂的浮力大于水下线组加上双饵的重力,漂目露出水面一定的目数。双钩饵均悬浮于水中。由于浮漂浮力和钩饵重力的相互牵拉,两根子线都处于绷直的状态,没有弯曲,并且底钩离水底有一定的距离。
2、下钩饵底担长子线将弯未弯(临界状态一)。即为上图中状态b。在状态a的基础上,我们一点点地上推浮漂延长水线,上钩饵就会慢慢接触水底,直到上钩饵的重力逐渐刚好被水底完全承担,这是长子线由绷直到弯曲的临界点。
3、下钩饵底担长子线弯曲。即为上图中状态b至状态c之间的状态。在状态b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延长水线,长子线就会立即出现弯曲的情况,并且上推浮漂越多,长子线弯曲得越厉害。
4、上钩饵底担短子线将弯未弯(临界状态二)。即为上图中状态c。在状态3的基础上继续延长水线,长子线弯曲程度会逐渐加大,直到上钩饵慢慢触碰到水底,再到上钩饵重力刚好完全被水底承担,此时是长子线弯曲、短子线由绷直到弯曲的临界点。
5、双钩饵底担双子线弯曲。即为上图中状态d。在状态c的基础上,继续延长水线,则短子线也立刻开始弯曲,当然长子线弯曲的程度随之更大,此时双钩饵的重力都完全由水底承担了,并且双子线都出现弯曲。
6、双子线完全平贴于水底。即为上图中状态e。在状态d的基础上,我们再延长水线则双子线弯曲得越来越厉害,直到双子线完全平贴于水底,此时8字环是将触底未触底的状态。
状态a至状态e是整个连续的过程,其实正常作钓过程中,由于垂钓者的钓具选择、经验水平、特殊鱼情等不一定能够呈现由a到e的整个过程,但是其过程肯定是a到e中的某一段。比如同样的情况,我们搓了一对很大的饵,单饵重量就能压沉漂目,那么就绝对不会有双钩饵悬浮的情况,其双子水底状态最多只能包括状态b至状态e。
三、影响双子线水底状态的因素
为便于分析,我们必须要先假定一种情形:假定当前双子线在水底的状态是状态a,即浮漂露出水面一定的目数,双钩饵悬浮于水中,双子线绷直。我们基于这种状态来分析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双子线在水底的状态。
我们再统一一下度量衡,把浮漂浮力、铅坠重力、钩子重力、饵重、8字环重力等都用浮漂漂尾色目的浮力来表示,以方便计算。
假定浮漂的浮力(即吃铅量)是12目漂尾的浮力,即为12目,单钩的重力为1目,单饵的重力为2目,铅坠的重力为4目,8字环的重力为1目。
此时,浮漂的总浮力为12目,水下钓组(包括双钩、双饵、铅坠、8字环)的总重力为(1+2)*2+4+1=11目,水下钓组重力小于浮漂的浮力,浮漂露出水面1目,浮漂向上牵拉的剩余浮力为11目,达到平衡,双钩饵水中悬浮。
笔者认为双子线在水底的状态属于六种状态中的哪一类,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我们以上述设定状态为基础进行分析确认。
1、浮漂的浮力。我们判定某种因素是否会对双子水底的状态有影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单独改变测试因素,看双子状态是否也会随之改变。在以上的悬浮状态中。其他因素均不变,我们把浮漂更换为另外一只吃铅量为6目的浮漂,很显然,水下钓组的重力为11目,浮漂的浮力为6目,浮漂肯定会沉没于水中,并且水下11目钓组中的5目被水底承担,才能达到浮力与重力平衡,下钩饵先触底,上钩饵后触底,下钩饵重力为3目首先被水底承担,另外上钩饵的3目重力中的2目也被水底承担,才能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双子线在水底的状态是下钩饵躺底(钩饵重力完全被水底承担),上钩饵触底,长子线弯曲,短子线向上的牵拉力为1目(具体计算方法后文中会有更详细的说明)。那么更换了浮漂,双子线在水底的状态出现了改变,说明浮漂的浮力会影响双子线在水底的状态。
2、铅坠的重力。基础状态中,铅坠的重力为4目漂尾的浮力,同样的方式,我们把铅坠更换为8目重力的铅坠。此时水下钓组的重力和为15目,浮漂同样会没入水中,并且水下钓组的3目重力会由水底承担(肯定已经触底),双子线的状态由双子线悬浮,改变成了下钩饵触底,说明铅坠重力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3、钩子的重量。同样道理,我们把1目重力的钩子更换为4目重力的钩子,水下钓组的重力之和为17目,比浮漂的浮力(12目)还重5目,也就是说浮漂会没入水中,并且水底会承担水下钓组5目的重力,此时也变成了下钩饵触底的状态,说明钩重也是影响因素。
4、饵重。这个因素分析起来就更简单了,我们把2目的饵重更换为6目的饵重,那么水下钓组的重力和为19目,浮漂也会沉没水中,并且水下钓组中有7目的重力由水底承担。此时双子线的状态是下钩饵触底,精确状态是:上钩饵悬浮,下钩饵重力完全底担,短子线绷直,长子线将弯未弯(这个分析结论会在后文中附例详细说明)。双子的状态随着饵重的变化也出现了变化,说明饵重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5、8字环重量、线的粗细及重量。讨论双子线在水底的状态,一些可有可无的变量因素必须予以排除。比如上述基础状态中,8字环的重力为1目,我们更换为重力为10目的8字环,8字环加铅坠的重力(14目)就能够拉沉浮漂,并且8字环的2目重力还需要水底承担才能达到平衡,此时双子线完全平贴于水底了;同样道理:我们把线组由1号线换成15号线或者改成半浮水性质的钓线,双子线水底状态肯定也会被改变,但这两个因素,我们要排除在外,原因是在实战中,我们可以更换吃铅量不同的浮漂,可以通过修剪或添加铅皮来调节同一支浮漂的配重,也可以搓拉不同重量的饵团,还可以更换不同大小和重量的鱼钩,这都是可以在垂钓过程中轻易实现的调钓操作,但是从来不会有人通过更换8字环来改变双子线在水底的状态,至于钓线在台钓线组中的重力,同各个钓组配件在水中的浮力一样,也几乎都是忽略不计的。
那么理论上看来:能够影响双子线在水底状态的因素有浮漂浮力、铅坠重量、钩子重量、饵料重量4个。在实际垂钓过程中,我们通常会按照这样的步骤去操作:先选择一支合适的立式浮漂以及合适的子线,重铅找底,然后通过修剪铅皮确定浮漂调目,过程中再通过上推或下拉浮漂的方式来改变钓目,以适应现实鱼情。
这样看来,确定浮漂并确定调目,那么铅坠的重量以及浮漂的浮力没有特殊情况就不会改变了;已经选好了子线,那么钩重也基本不会再变了;至于饵重,正常垂钓中,无论搓拉,附钩的饵可能都会有一定的重量及大小的差别,但是我们在此讨论,只依附于饵重都是正常恒定、无变化来进行,否则无法开展分析研究,如此,饵重没有特殊情况也是不变的。浮漂不变、调目不变(铅坠重力不变、钩重不变)、饵重不变,钓友们最便捷也是最常用的改变双子水底状态的方式就是通过上推或下拉浮漂来改变浮漂的钓目,即浮漂的剩余浮力来实现对双子水底状态的改变。
四、了解双子线在水底状态对于垂钓实战的意义。
以上分析,目的除了搞懂弄通之外,重要的就是发掘其对于我们垂钓实战的现实意义,也就是说通过了解分析这些,是否能够提高我们的钓技、增加我们的渔获?答案是肯定的。台钓界的一大争议难题就是灵钝的讨论分析,什么叫做灵?何又为钝?怎么调钓才能调出灵或钝的状态?调灵调钝钓灵钓钝的区别是什么?灵钝怎样在实战中进行运用?这些问题笔者将来会专门撰文进行分析论证。但笔者认为,灵与钝的状态,应该完整地包括在了由双钩饵悬浮到双子线平贴于水底这一连续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双子线在水底的6个状态既包括了台钓中所说的“灵”的状态,也包括了台钓中“钝”的状态,这就是了解双子线在水底状态对于实战的意义。
五、怎样通过立式浮漂钓目判断双子线在水底的状态
通过上文,我们了解了双子线在水底状态的基本概念、状态的种类以及影响双子水底状态的因素,也知晓了双子水底状态对于实战的意义。那么我们在实战中怎样了解双子线在水底到底是怎样的状态呢?很显然,只能通过看漂。通过观察浮漂露出水面的目数,也就是钓目来判断双子线在水底的状态。
如何判断,笔者通过长期多次实践,总结出两个公式
公式一:
状态A=调目+单钩重-单饵重
也是上文中的临界状态一,此状态A对应的双子水底状态为:短子线绷直,上钩饵悬浮,下钩饵重力刚好由水底承担,长子线将弯未弯。状态A是长子线弯曲的临界点。
公式二:
状态B=调目+双钩重
也是上文中的临界状态二,此状态B对应的双子水底状态为:下钩饵躺底,长子线弯曲,上钩饵重力刚好完全被水底承担,短子线将弯未弯。状态B是短子线弯曲的临界点。
之所以把这两个状态单独列出来,并研究出计算公式,是因为这两个状态是双子水底状态由悬浮到双子平贴水底这一连贯过程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状态变化点。当然,状态A和状态B对应的都是浮漂的钓目。
同样举例来说明:
假定浮漂调目(双钩半水调漂)为8目,测出单钩重1目,单饵重力2目。
8字环重力忽略不计;浮漂的总浮力减去铅坠重力与双钩的重力即为8目的调目,铅坠重力不必单独计算(台钓又名悬坠钓法,本文也不讨论铅坠到底的钓法),双钩重力在确定调目的过程中也已经计算在了调目之中,因有钩饵触底躺底的情况,故应测出单钩重力。
1)调目为8目,挂上双饵,双饵重力=2*2=4目,浮漂的上牵力(8目)大于双饵的重力,并且剩余4目浮力,此时双子线绷直、双钩饵悬浮,浮漂的钓目为4目。换句话说,我们看到浮漂是4目的时候,双子在水底一定就是上述状态。在钩饵重均不变的情况下,这也是这一套钓组的最低钓目。
这种情况下,我们下拉浮漂,因为平衡没有被打破,钓目不会出现变化。直至于我们把浮漂拉至靠近铅皮座,钓目也不会有任何变化,仍为4目。
如下图:
2)这时候为了精确记录浮漂的变化,我们理1毫米1毫米地上推浮漂,由于水线被一点点延长,双钩饵逐渐落向水底,但只要是下钩饵没有触底(下钩饵先于上钩饵触底),钓目不会发生任何改变,仍然是4目。因为平衡并没有被打破。从半水钓4目,到一点点延长水线直至下钩饵触底前,虽然我们一直在上推浮漂,但是钓目丝毫未变。这一持续的状态因双钩饵并未触底,广大钓友都比较好理解。
3)继续上推浮漂,水线继续延长,下钩饵先于上钩饵触底,再上推浮漂,下钩饵的重力就会随着一点点地上推被水底一点点地承担,下钩饵是一体的,重力为1+2=3目,它被水底担一丁点的重力,平衡就会立即被打破,肯定有这样一个阶段,下钩饵有1目的重力被水底担了,那么此时双饵向下拉拽的重力为2(饵重)*2-1=3目,此时浮漂的调目不变为8目,钓目未改变前为4目,浮漂向上的牵拉力为8-4=4目,为实现新的平衡,浮漂会上浮1目即钓目变为4+1=5目,以达到新的平衡,此时浮漂的向上牵拉力为8-5=3目,与向下拉拽的重力等值。
4)同样的道理,在钓目为5目的基础上我们再一点点地上推浮漂,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下钩饵重力(3目)完全被水底承担,也就是上面描述的状态A,此时不单下饵重力被水底承担了,下钩的重力也被水底承担了,水下重力为2(饵重)*2-2(下饵重)-1(下钩重)=1目,相应的浮漂钓目也就会变为8-1=7目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A=调目(8目)+钩重(1目)-饵重(2目)=7目。也就是说钓目为7目的时候,水下双子线是上钩饵悬浮、下钩饵底担的状态,此时长子线将弯未弯。
5)在7目钓目的基础上,我们继续上推浮漂,此时长子线会立即弯曲,并且随着上推长子线弯曲程度逐渐加大。这时要注意,从浮漂7目上推浮漂,一直到上钩饵触底之前,浮漂上推的距离正好是双钩的钩距,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一直上推浮漂,上钩饵逐渐向水底靠近,但是浮漂的钓数(7目)不会发生任何改变。不要小看这个钩距,这就是把绝大多数台钓选手搞晕的最关键地方,在某个阶段,上推浮漂、下拉浮漂好几目的距离,钓目居然一动不动,什么情况?难道我找底找得不对?浮漂吃水了?调目不精确?非也,遇到这种情况很可能你正处在这个状态之中,我们把漂目不变的这一个状态区间定义为状态A的延续期。
6)随着浮漂上推,什么时候7目的钓目会发生改变呢?直到上钩饵触底,上钩饵的部分重力被水底承担。比如上钩饵的1目重力被水底承担了,那么浮漂就会上浮1目来适应新的平衡,也就是说浮漂钓目变为8目。调8目(带双钩)钓8目,整体看水下总重力就是双钩的重力(2目),下钩饵重力已经完全底担,上钩饵触底,3目总重中有1目被水底承担,水下的总重力就是2目,正好达到平衡。
7)在8目钓目基础上继续上推浮漂,会逐渐迎来状态B,也就是上钩饵重量刚好被水底完全承担,下钩饵躺底,长子线弯曲,短子线将弯未弯。那么此时的钓目会是多少呢?双钩饵的重力此时已经完全被水底承担了,不再参与平衡,对于调目(8目,带双钩,半水调)而言,水下重力之和减少了两个钩子的下拉重力(2目),浮漂也会在8目的基础上上浮2目来达到新的平衡,那么此时状态B=调目+双钩=10目,换句话说,钓目为10目的时候,双子在水底正是状态B。
8)在10目钓目的基础上,我们再上推浮漂,那么短子线由于没有上牵力了,会立即弯曲,并且随着浮漂上推,短子线弯曲得越来越厉害,当然,此时长子线比之前弯曲得也更加严重。但是要注意,此时来到了又一个奇怪的区间:10目基础上上推浮漂,无论上推3目、5目、10目甚至15目只要上推量小于短子线的长度,10目的钓目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因为平衡没有被打破,这一奇怪区间的长度等于短子线的长度,这是困扰钓手的另一个状态区间,我们把它定义为状态B的延续期。钓手在这个延续期内调整钓目通常也会变得迷茫。
9)状态B的延续期什么时候结束呢?直到上推浮漂,8字环将触底未触底,双子线完全平贴于水底之时,这一延续期就结束了,当然,此刻,钓目仍然不变为10目。继续上推浮漂8字环触底且部分重力被水底承担,那么平衡又会被打破,钓目还会上浮一定的目数来达到新的平衡,这些就不属于本文章研究的范畴了。
之所以用长达五页的篇幅来反复精确演算这样一个完整、连续的过程,是因为这部分晦涩难懂,大部分钓友需要反复揣摩、研读、分析才能搞明白。同时也是颇多调漂文章、帖子、视频中,不能量化、不敢量化的关键之所在。
六、通过钓目判断双子水底状态的实战步骤及方法。
书接上文,空钩半水调8目,单钩重1目,单饵重2目。
状态A=调目+单钩重-饵重=7目(钓目)
状态B=调目+双钩重=10目(钓目)
双钩饵悬浮到双子线平贴水底的过程是这样的:
钓目为4目:此时双钩饵悬浮;
4目钓目7目:下钩饵由触底到下钩饵重力水底全部承担,短子线绷直,长子线由绷直逐渐过渡到临近弯曲的状态;
钓目=7目:是为状态A的延续期,长子线开始弯曲到弯曲程度加大,上钩饵由悬浮到将触底未触底状态;
7目钓目10目:长子线弯曲,上钩饵由触底到上钩饵重力完全底担,短子线由绷直到临近弯曲的状态。
钓目=10目:是为状态B的延续期,长子线弯曲,短子线由开始弯曲到弯曲加大直至双子线无限接近平贴水底的状态。
有了公式及状态的分析,我们就可以轻松地根据浮漂的钓目来判断双子线在水底的状态了。
比如说钓目是4目,那肯定是双钩饵悬浮;
钓目为5目,下钩饵触底、上钩饵悬浮,双子线绷直
钓目为9目,下钩饵躺底,上钩饵触底,短子线绷直
钓目为10目,双子线弯曲
钓目为11目,8字环或铅坠触底
钓目为3目,肯定双饵搓或拉的过大了。
这是一个笔者认为当前分析双子水底状态中,最为精准的方法。
实战操作如下:
第一步:选好合适的浮漂、子线,确定正常垂钓状态下的饵的大小,搓饵先搓好10颗一样重量的饵,拉饵就先大致确定好正常钓时饵团的大小;
第二步:重铅找底。不挂子线。上推至浮漂露出水面2目;
第三步:漂目预调。下拉浮漂超过长子线20cm左右的长度,减铅皮至一定的目数,钩重饵大调高目,钩轻饵轻调低目,比如8目,反复确认。
第四步:测单钩重。挂上子线,观察浮漂目数,并反复确认,比如为6目,证明单钩重为1目;
第五步:确定调目。继续修剪铅皮,至自己准备设定的调目,例如6目,切记一定要反复确认;
第六步:确定饵重。挂上单饵,看浮漂下沉几目,单饵就重几目。比如挂单饵后,浮漂由6目变为3目,即单饵重3目;
第七步:计算状态A及状态B对应的钓目。依据先前研究出的计算公式
状态A=6+1-3=4目
状态B=6+2=8目
了解了调目、钩重、饵重,知道了4目与8目这两个临界值,我们就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依据现实中的钓目来判断双子在水底的具体状态了。
以上分析,仅是笔者结合实战及个人经验所作出的愚见,考虑细节不一定周密,也可能有其它因素应涉及未涉及,期待能够给各位台钓爱好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提高大家的钓技水平。
(注:笔者文稿水平有限,也不会绘图,所用图片都是从互联网上找来的,如有侵权情况请告知我本人,立即修正,谢谢)
也不见图啊,这讲的完全消化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