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活性,也可称为开口度,也可叫做攻击性。指鱼在水环境条件(氧,变,温,流,食等)下表现出来的活力等级。比如低温状态下,鱼口轻,活动量少等,低氧条件下鱼出现浮头,停口,静水中一般情况下水越浅氧含量越高,流水虽急水高氧,但鲫鱼也不喜欢。肥水中白天光线强时(2倍能见度内藻类光合作用)氧含量可达到饱合,而晚上下层水体却因藻类耗氧而出现低氧的情况。剧烈变化的外界条件(突降温,突然出大太阳强光),鱼出现应激反应停口。流指的是水流,静水水体也可因风,温层变化等原因形成水流。在高于12℃气温的条件下,微风是优化环境因素的主因,风能加速水与空气间能量交换,快速达到平衡,风能带动表层,表层又带动深层次的水流,逐层增氧。食指食物是否能引起鱼的尝试,能否调整鱼的活性应激性等。体质,饥饿度等也可判断的活性,食量等,鱼的饥饿度与食物量及同食性杂鱼的多少相关,比如饥饿的鱼攻击性强可以吞下泡沫等,而饱食的鱼,攻击性弱。鱼判断活性的方法简单,也须找到出现当前活性的原因,以作出选择和调整。
鲫鱼食性,鲫鱼是杂食性鱼,对食物不是很挑剔,从其食物链中有藻类,红虫,线虫,昆虫幼虫,嫩芽,地衣(附着在石头及泥土表层上),青苔,浮萍等,也可接受人工食物,油饼,米,玉米面,麦粒等。其食物等级为线虫→红虫(虾滑)→白虫→粉饵(蚯蚓)→小颗粒饵(细玉米渣,小米)→大颗粒饵(米,麦,颗粒饲料)等。
鲫性的运用:
①选位,
首先判断鱼的整体活性,鱼星在浅水多还是深水多,找到高活性区:微风吹皱的湾子,有暗流流动的主河附近,夏天找阴,冬找背风向阳等。
第二步是选地形与深度。靠明草,暗草,浮萍下,水葫芦空隙,障碍物,滩块的沟渠,田块,土块等大面积滩形或缓坡形地形。鲫鱼不喜欢陡坎,陡坡地形。
深度至关重要,鱼的最佳摄食温度是水温=气温时。正温时(水表温度高过水底)浅水温度高而且氧含量高,鱼的活性明显高于深水,宜浅不宜深,常是浅水早动深水晚动口。负温(一般12度以下,多在冬季,鱼活动量小,需氧不明显,需温明显),宜深不宜浅。
选择深度可参照的条件:
1,能见度,一般垂钓干扰度的情况下,鲫鱼觅食时喜呆的深度大于2倍水的能见度以上(晚上等无光条件另算),鲫鱼喜弱光环境下觅食。
2,干扰度,指人垂钓过程中对鱼产生的干扰程度,如打窝,坠子入水,打火机,人在岸边走动,跑鱼起鱼,线划过水等引起的声音,振动,及人影,竿影,漂等的晃动,这种干扰度会加大鱼的觅食深度。
3,舒适度,这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一般指鱼在温度和氧含量等环境条件上作出的优先选择(上面己讲)
4,鱼星,这是判断鱼活性,深度的最佳条件,比如鲫鱼的单泡形鱼星较多,说明那一带鱼非常活跃,相反,鱼星极少,死气沉沉,那说明那儿鱼少或极不活跃。在鱼星相对多的地方测试好水深(或综合多个点的深度以平均值),以这个水深作为你钓点深度的选择。
5,微风。闷天,微风是解除湿闷,增氧,提升活性,将鲫鱼拉向底部最好外因,平常微风也能起正作用。微风一吹,稍深的窝子开始上鱼。当然,低温天气(12度以下)时风一吹,钓点温度急降,鱼就跑了。
6,鱼跃频次,如果常见鲫鱼跃出水平,那整体呆的深度浅,可能不到一米。特别是晚上,其他条件无法参照之时,这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条件。
7,水表的渣尘,指发黑的死的水藻,水面漂浮物,油膜等,这常位于下风口,会阻碍空气中的氧进入水中。
8,窝中杂小的情况,鲫鱼的耐受性一般稍高于杂小(杂物虾蟹,小鱼),所以窝中杂鱼多少可作为窝子深度的参考。比如1.5米内杂鱼疯狂,1.6米杂鱼减少,1.8米时偶尔有杂鱼,这时深度选择当在1.8米内,太深就可能超过了鲫鱼呆的极限深度。
9,水的肥瘦度,实际上这与能见度相近,肥水鲫鱼浅,一般2米内,瘦水(能见度1米)鲫鱼深,瘦水微流水鲫鱼呆得更深,像重庆大足的玉滩水库,冬天能见度1.5米,主河上正常钓鲫鱼的深度为8-10米。
讲的好
精辟
每天都看大师的分享
鲫鱼克星
我朋友的同窗
透切,好。
都看完了,依旧没看懂,不过还是感谢分享
鲫鱼的习性了解的真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