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清晨,微凉的风轻拂着面颊,一老一少行走在朦胧的薄雾里,小女孩蹦跳着欢呼雀跃,那个背着鱼竿提着笆篓的中年汉子,脸上带着慈祥的微笑,目光柔和地落在小女孩身上,父女俩今天要去马吃水的一个鱼塘钓罗非。这是三十多年前定格住的某一天的某一个画面,至今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清晰如昨。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也是酷爱钓鱼的。清晨当我还睡眼朦胧,父亲的背影已经消失在薄薄的晨雾里,记忆中最深刻的是父亲带回的河鯵,被母亲的一双巧手拾掇得香气四溢,馋得幼年的我和小妹直流口水,趴在灶台边便再也挪不开脚步。有一次母亲说,那么爱钓鱼像极了你父亲。可我咋觉得父亲钓鱼不得行啊,好像常常拿回来的都是河鯵啊。母亲说那是你年幼不记得了,还是经常都钓得到鱼回来的。
第一次跟着父亲去钓鱼,就是去马吃水的鱼塘钓罗非,那时父亲他们钓鱼用的是竹子做的鱼竿,能买到日本鱼钩是很不容易的,不像现在的渔具店遍地开花,各种鱼竿鱼线窝料饵料应有尽有,琳琅满目。那天我愿意跟着父亲去钓鱼他一定是异常欣喜的,一路上都在唠唠叨叨,我不是养了个姑娘是养了个儿子哦,钓鱼从来都是男人们的事情。到了鱼塘边父亲只注意给我找了个平整点的地方,一切准备妥当才把鱼竿交到我手里,结果他那边鱼竿还没下水,我就把鱼钩挂到身后的树上去了,就听见父亲心痛地说我的日本鱼钩啊,就被你给我废了。这句话那天被父亲重复了四五次,到最后却也是欢天喜地提着笆篓满载而归。
记得那时父亲用一个瓦缸喂养蚯蚓,每天会把喝过的茶叶倒在里面,扒开泥土全是绯红的蚯蚓,一串串的不计其数。可我却没有学到父亲养蚯蚓的技术,自己喂养的蚯蚓老是会死,再加上现在去渔具店买也很方便,渐渐的也不再想去养了。出钓的前一天晚上,父亲会在夜晚的灯光里,用米汤和玉米粉调和在一起上锅蒸熟,然后极其认真地切成大小形状都差不多的小颗粒。虽然很多钓友都说方形的玉米颗粒会挡口,我还是沿用了父亲这个习惯,蒸熟后切成颗粒再带到钓场。
自从跟着父亲去钓罗非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只要周末休息有时间就会跟父亲一起去钓鱼,老蛮桥水库八一水库小河沟边都有我们父女俩钓鱼的身影。八十年代末很多的乡村都没有公交车,走好远的路却乐在其中。现在每个周末自己开着车去钓鱼,也常常想起跟父亲一起钓鱼的日子,我也曾无数次地想像过父亲满头白发步履蹒跚的样子,可父亲终究没能等到那一天。
钓友,那个地方呢?
这个位置好眼熟
文采达到了文学编辑级别,饱含深情
谢谢
肯定有你去过的地方
以前钓鱼拍的,有很多个地方
父爱如山,总是在失去了以后才会怀念山的伟岸!因为他总是屹立不倒,却很少理解得了风雨肆虐时他也需要倚靠!
环境还不错
很安逸
是啊,子欲孝而亲不在,此生最大的遗憾。
这个文采,达到了编辑水平,完全可以入住钓鱼平台
有文化的钓鱼人
客服还不来看看,少有的美文。
应该是个老师
写得好 饱含深情
谢谢
呵呵
是老师的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