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终究是热了起来,城市的街道也似乎不再那么拥挤。老妈说,走动两步路都能汗流浃背。这样的季节,西瓜空调WIFI宅在家里也成了标配。
钓鱼很多很多年,自打儿时开始,伴随着童年少年的总有很多和钓鱼有关的记忆。儿时,门前便是一条河,水很清澈,主妇多在河里洗衣洗菜。邻居家的叔叔伯伯,稍微大一点同龄哥哥,捞鱼摸虾似乎都是一个村里娃必备的生活技能。
最早没有鱼钩,煤油灯点上,缝衣服纳鞋底的针慢慢烤弯曲,配上棉线牙膏皮,鹅毛鸡毛,一套线组便完成了。当然,时代在变迁,社会的进步,钓具也慢慢变好。棉线变成了尼龙线,钩子有了成品倒刺钩。竹竿也可以插节,甚至有了玻璃钢的鱼竿。
儿时,外公也一直会带我钓鱼。每到周末假期,经常跟在外公后面去钓鱼。在那个没有面包饼干的年代,几片馒头干就成了全部的干粮。经常是早出晚归,所以总是被外婆骂着教育半天,伢儿还小,跟着你不学好。天天钓鱼钓的人魂没得了,伢儿还要长身体,跟着你啃馒头干!敲到这,眼眶莫名有点湿润。场景异常清晰,却已然许久。
听母亲说,外公小时候很苦,然后被抱养。后来结婚,五个孩子,一个个拉扯大。然后去了南京,去了矿区,也许遵循这样的轨迹,人生会更不一样。外公一人在外,外婆惦念又不放心,家里孩子又多。思前想后,放弃了矿区的所有待遇福利回归家庭。多年以后,同期去的很多同事徒弟都安心转编养老,拿着高额退休金时,老妈问过外公有没有后悔。外公笑着说,看着陪着你们大了,一个个结婚了,蛮好的。
但外公又是一个强势的人,五六十岁了,还会为了一个理字据理力争。所以三个女婿经常开玩笑说都怕他。但从记事起,我的印象中,外公又是一个特别暖的亲人。小时候普遍生活条件不好,吃肉更是难得有机会,但每次去,只要不钓鱼,外公都会给我做上一桌很好吃的肉食。而那些味道,也陪伴了整个儿时。
慢慢我们开始长大,开始了外出求学,相聚的机会更少。一般只有每年正月拜年去一次。然后外公总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乐呵呵给大家烧上一大桌丰盛的菜肴。依稀记得,那年大学快毕业,外公提到钓鱼的事。问我还要不要和他钓鱼,他又买了几根很好的竿子。我很愉快地答应,等天气暖和,等工作稳定下来。
自那以后,我们依旧自私地在忙自己的生活。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每年还是会拜年时聚一聚,但外公也没再提过钓鱼。只是依旧,经常会一个人作钓。
直到前年,身体忽然就不行了。那个往日心目中的英雄,那个很强势的男人就那么躺着了,耳朵也不再灵敏。只是每次我去,大家都会问,知道谁来了么。他都会说我家峰(小名)。爸妈也经常去收拾,帮忙擦洗。只是每次看到那一堆鱼竿,忽然想起来那一个已经接近十年的约定。那一刻,忽然泪流满面。
今年,年初六,外公过世,所有小辈都在如东。外婆说,外公一定是怕大家要走,所以先走了。那一刻,英雄走了,但影子却一直在我心里。那个率性洒脱却又正直温暖的外公!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些遗憾,终究成了一辈子!多陪陪老人,一辈子很长,但很多时候,又很短!
认真的看完你写的这些,我想回去看看我九十七岁的奶奶!


写得太感人了,我眼睛都湿润了。
人情味浓浓,很感动,有感触,赞一个




感恩大师。。
谢谢。。
钓鱼人也都是感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