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不谈各类赌、坑、竞技池,我相信很多钓鱼爱好者都喜欢到野外自然水域“野钓”。野钓的魅力自然不必谈:坐在水边,天水一色,花草树果,鱼鸟虫禽,云山雾罩,一竿一线,一钩一饵,一抛一扬,伊然,烦愁尽消,忘我境界!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心阔胸静,夫复何求!而又经历钓前的望穿秋水、磨拳擦掌、蠢蠢欲动、充满期望,到水边的跃跃欲试、信心满怀,又随一竿一抛的漫长等待后的或惊喜不断或怀疑人生,最后又在疲惫与放松中细细品味,或分享喜悦或总结经验或放眼风景或感悟人生......这其中滋味非旁人可参。更多的人都喜欢拉莽子(川渝地区大鱼的别称)。
其实,由于电、网、捕、药、钓泛滥,野生水域的鱼类资源本就不平衡,大鱼更是稀之又稀,可以说钓到大鱼的机率已经很小了。在这一点上大家还是要有理性的思维认识。否则相对较大的空军机率会一次一次挫败你的自信,直到你怀疑人生后又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一竿“莽子”的惊喜,之后循环往复,这就不是享受了,反而成了折磨……
野钓莽子,你得熟悉莽子才行。一般主要目标是鲤鱼、草鱼、青鱼、鲢鱼,这里不讨论鲢鱼,青鱼有些地区没有或稀少,真正野化的草鱼也不多,鲤鱼多些。我们重点分析下鲤鱼和草鱼。这二个鱼种习性差异性很大,对温度、含氧量需求,活动水层变化,季节集群,迴游觅食线路,自然状况下牺息地......都不一样。大鲤鱼一般四季觅食,耐缺氧性好,警惕性高,避光,趋温明显,底层活动,掘食型,食性杂,随季节变化其活动范围、觅食开囗度、釆食对象种类软硬大小形态等随之变化....等特点,常期盘扎在树坎、石坎,乱石堆,水下有凹突沟坎构造处,大面积草区附近,深度适宜处,觅食线路由深至浅再回深,进退明显。大草鱼,水冷在中下层活动,食量停或减,水温起来后食量极大,夏季温度含氧适宜时每天有二个时段觅食高峰,缺氧状态闷季寻氧特点明显,浮头,对岸边声音、倒影极其敏感,开口猛,耐力超强,主食草虫粮食素饵,少荤等特点。经常盘扎在大片草区附近,光线强时喜树下、贴深坎在中上层沿岸游走,浮于水的中上层,极易受惊而逃......了解了这些大概可以根据季节天气水质水体结构进行较为靠谱的选位。这个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
下面说下做窝,根据我师傅西铝大师多年总结,在水广鱼稀的地方钓大鲤大草除了选对位置外,还必须做好窝子,否则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诱入窝,尤其是大鱼,觅食谨慎,又常常在夜晚活动,所以适量的窝料,持久的做窝很关键,根据他的经验主要有二种方法,一是大窝,一次性投入较大窝量,二是持续性的中小窝。第一种最典型的例子是绵阳卡麦钓法,第二种取决于个人时间安排。通常大鲤3-5天可以喂拢,大草要5-15天。窝料须在大小、硬度上有要求,既要抗杂鱼消耗,又要让鱼可食可消化。举个例子,鲤鱼和草鱼对玉米硬度有感知的,用未煮的老玉米,鱼来了,尝一口便吐掉,然后它们自己知道2-3天后会泡粑,等到那时才会又来窝觅食,所以钓友们要有鱼的思维。
说到鱼的思维,不论是天气变化还是安全觅食等,都要尝试去站在鱼的角度思考。在什么地方觅食可进可退?面对一堆可囗的食物,什么时候觅食最安全?缺氧脑壳都是昏的又饿怎么办,是先保安全还是吃点食物?窝里有货,面对岸上的人影竿影和频繁的抛竿坠子入水咣咣声响怎么办?面对杂鱼抢窝什么时候入窝?......这些大家如果想明白了,久而久之,你上大鱼的机率会大大增加。
常见的例子,大家都懂小鱼是大鱼的风向标,为什么?鱼类觅食本身就在水中传递信号,大鱼一般先在窝远处观望,待小鱼觅食安全后才慢慢靠近窝边,适时捡窝边饵吃一下又立马离窝....循环往复确认安全后方才入窝常驻。有经验的钓友都知道,发窝初期钓的目标鱼种偏小,而发窝中后期个体偏大(窝子在发窝前期未受任何干扰下)。如果是大水面鱼易集群时,一般都是小个体先“探食”而后才是超大个体“坐窝雄踞”。在这点上大家切莫把野生大鱼想得过于简单,尤其是在长期被钓烂的手竿范围(大约近岸15米区域)。人家能长那么大,经历的风雨危险可能比咱们都多,否则白活那么多年。大家说对不?
好了,手机又快没电了,今天先说到这,欢迎大家留言交流,互相学习!
干货 赞!
说得对!
不错的经验总结!学习了。
厉害啊
有道理!
好!
大师分析的透彻
好文!
牛逼呀!学习了。
大师,我来了,学习
一看这点评,真正关注这个的人太少,这也是黄棒多的原因。哈哈
我想拜师师傅我给你提桶桶
我出门简单,一竿一抄一网兜,一斤谷麦,要活鱼才带桶
请问草鱼的觅食高峰是哪两个时段
大师就是不一样,谈得丝丝入扣让我受宜非浅,谢谢大学师
这篇文章已拜读过多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