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及时更换钓场
及时改变塘口,野钓时最为适用。山塘小沟,面积小,鱼情变化太大。钓者在到达目的地后,要先看再试,看什么?看水色,看走星,看沟塘所处环境,光看还不行,还要试,一排窝子撒上诱饵,巡上两遍,无鱼问钩,拎竿走人,另选塘口。选择一个好塘口,这是钓鱼人应变的第一招,找准了好塘口才能多获鱼。
二、及时更换钓位
不过,光是选中了钓场,也不能保证多获鱼,还要选准钓位。俗话说:七分钓位三分技。可见这钓点的选择是多么的重要了。窝点的选择更是一门学问,在垂钓中,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两个窝点相距半尺,钓获却有着天壤之差。不过,钓位的选择是有规律可循的,我选钓位,一般从五个方面去考虑:
(一)、有水草的地方;;
(二)、入水口或出水口;
(三)、靠近塘边和水沟边;
(四)、根据风力、风向;
(五)、随水温变化而变化,但也不能墨守成规;
就好比如春钓滩吧,初春时选滩垂钓,特别是温度刚起来,浅滩就不如深水。
三、及时改变钓层
鱼在水中活动,不同的鱼类都有相对固定的泳层。比如鲫、鲤、鲶等,喜在水底觅食;鲢、鳙、鳊等,喜在中层;而翘嘴鲌、鯵鲦鱼等,喜在水上层。但是,鱼的泳层也并非一成不变的。
天气燥热,水中含氧量减少,即使底层鱼也会冒出水面喘气;天寒地冻,水上层的翘嘴鲌、鯵鲦鱼也会躲到水里去取暖了;受了惊吓的鲢、鳙会跃出水面;而鲫、鲤则往泥淖中藏身;水底有食物,连翘嘴鲌也会潜入水底去争食,水面浮着青菜叶儿,那些鳊鱼、草鱼也会浮到水面来享受美餐……垂钓时,应审时度势, 及时改变钓层。
四、及时更换钓饵
饵料对不对路数也是决定钓获多少的重要因素。在运用饵料上,须从下面几点考虑:
(一)、饵随鱼变。鱼与其它动物相似,也分肉食性、杂食性、植食性的。鲶鱼之类属肉食性鱼类;鲢鱼、草鱼属素食性鱼类;鲤鱼、鲫鱼属杂食性鱼类。窝中进的是鲢,用蚯蚓去钓,它自然不太咬钩。草鱼是植食性的,用面饵去搏,效果不佳,如改用苇心、青草去逗引,效果就不同了。因此,用饵须随鱼而变,用对了路数,收获自然就大。
(二)、饵随塘变。特别是养鱼塘,塘主养鱼喂食的多为固定饲料,因此,塘里的鱼,已形成了进食习惯,只有弄清了塘里鱼儿进食习惯,有针对性地下饵,才能多获鱼。
(三)、饵随时变。特别是季节变化,对鱼类进食影响较大,一些杂食性鱼类,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加之春天又是鱼类繁殖期,需补充大量的营养,这时它偏吃荤食;到了夏天,它们的口味有了变化,偏重素食;一入秋季,它们须储存营养越冬,又开始食荤食。如果垂钓者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获鱼机会自然增多。无怪有人说,“饵随时变,钓获无限。”
(四)、饵随地变。这里说的“地”指地区。我国幅员辽阔,北方一些地区白雪皑皑,南方一些地方却绿草茵茵。一般来说,北方的鱼以吃粗粮为主,如玉米、谷粟之类的,南方的鱼以食细粮为主,如米、面之类的。因此,北方的鱼口味偏重,喜浓香;而南方的鱼口味偏淡,喜清香。随着地域的变化饵料也应有相应变化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