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转帖] 不同类型浮标的使用场合

相忘于江湖2013-05-06 13:44:03

一支浮标由上往下分别为三个部分----标尾、标体与标脚。这三个部分即独立又是一个整体。说它们独立是因为它们的材

质、形状、长短可以不尽相同;说它们是一个整体是因为这三个部分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1、标尾。

标尾是浮标的灵性所在,也是直接反应鱼讯的“载体”部分。它的材质随著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生着改变,从早期的粗空心塑胶制品,到

现在的实心玻璃纤维标尾以及制作精良的细软尾,不但在长度上增加了很多、色彩上也亮丽了很多,目数也由早期的五、六目变成了十几目。

标尾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就其灵敏度来讲取决于标尾的粗细、长短。

(一)一般的硬质标尾都比较细,软尾相对来讲就略显粗了些。虽说现在的软尾已经能够做得比较细,但坚实程度又令人堪忧。标尾纤细

对浮标整体的浮力影响小,且受风力的影响不大,有利于讯号体现,也就是说灵敏度会很高。硬质标尾自重大于水,软质标尾自重轻于水,故

条件相同的两支浮标,软尾要比硬尾吃铅——配重要大一些。相对来讲,硬质标尾作为一个沉体(本身没有浮力)对讯息的反应能力,幅度要

大些;而软尾作为一个浮体,它对讯息的反应能力就有些滞后、幅度轻微(这是与硬尾相比较而言的)。

(二)标尾越长,讯号就越明显、越稳定;标尾越短,讯号越多、越急促。

(三)标尾对浮标的影响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浮标的站立速度。依据杠杆的原理,标尾在整支浮标上所占的比率会对浮标站立的速度有直接

的影响。标尾长的浮标站立的速度比较慢、均匀、稳定性强,标尾短的浮标站立速度就较快、迅急、稳定性差。

因此我们在依据鱼情选择浮标的时候,标尾的软、硬、长短、粗细是首先要确定的。简单的归纳一下:

硬标尾,讯息幅度大、动作多、灵敏

软标尾,讯息幅度小、动作沉稳、真实

标尾细,讯息灵敏、抗风性强;

标尾粗,讯息弱、抗风性差;

标尾长,翻身慢、下降均匀、讯息沉稳;

标尾短,翻身快、下降快捷、讯息灵活、复杂。

2、标体

浮标的标体,它是浮标整体浮力的主要提供者,是浮标自身价值的承载者,是浮标的灵魂所在。

(一)标体的材质方面(我只列举芦苇、孔雀羽、巴尔沙木三种常见的制标材料)。

芦苇。顾名思义就是用芦苇杆制成的标体。也就是在实心的芦苇杆中间插入一支长碳纤维棒,再将芦苇杆削成所需的浮标形状,涂上防水

漆和保护漆之后,即成为一支苇标。然而,芦苇由于材料的采集不易,损耗率大且制造的技术要求高、费时费功,所以,它的价格还无法大众

化。不过,苇标的材质轻、浮力大、灵敏度高、能准确捕捉微弱鱼讯的特点是其它材质的浮标所无法比拟的——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贼”标。

但其易开裂、耐用度底的缺陷也无疑是它谋求“生存”的致命伤。如果经济能力许可的话,可以买个1~2支备用。

孔雀羽。这恐怕是广大钓鱼爱好者,尤其是竞技钓手最最钟爱的,它良好的稳定性与灵敏度也常常为钓友们所津津乐道。孔雀羽是高级浮

标材料的一种,制作过程繁复、技术要求高。其又分为去壳和不去壳;单根(由单只的孔雀羽毛根制成)和多根(由多只羽毛拼成)等多种制

作方式。其中尤以去壳单根为上选——稳定、灵敏、浮力适中。孔雀羽浮标的缺点:受温度的影响比较明显;去壳孔雀羽柔软——频频起竿时

易开裂;如果粘接的技术与涂装不够精密时,浮标就会吸水而影响灵敏度。

巴尔沙木。又称洋梧桐木,是现在使用的最最普遍的浮标材料。由于它的浮力很大,可以用机器来加工,成本低、能大量生产,就连手工

涂装都可用机器来完成。因此,许多制标名家,都投入到巴尔沙木浮标的制造和研究当中。巴尔沙木标——高、中、低档的都有,已成为浮标

市场的主流产品。

不过,巴尔沙木浮标也有它本身的缺点:毛细孔间隙较大,材质不均匀,在打防水底漆时,易涂装不当(以机器上漆)而造成吸水现象;

材质易碎,应用不当会破损、折断。因此,钓友在购买时一定要仔细的挑选。

简单的总结一下:

苇标体:浮力大、灵敏度高、耐用度底

孔雀羽毛体:浮力适中、灵敏度高、温度影响大

巴尔沙木体:浮力大、灵敏度中、温度影响不大、耐用度中

(二)从形状上看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常用的):

楔型。也就是头部较大而逐渐向下变细的标体。其又可分为长、中长、短身三种。特点是:愈细愈长,水阻愈小、浮力越小;翻身慢、下

降平稳;讯息稳定、顿感十足。

椭圆流线型。有点类似梭型(俗称溜肩膀),两头尖、中间粗的标体。一般浮体都不太长。特点是:翻身快、有较高的灵敏度、能侦测较

小的鱼口讯息。

水滴型。类似枣核型。多用于钓水皮鱼。特点:翻身极快、鱼讯灵敏;下顿短促、上送稳健。

简单的总结一下:

楔型:翻身慢、讯号稳、顿口清晰、适于打底和底浮。

椭圆流线型:翻身适中、讯息灵敏、利于接口、全水层搜鱼。

水滴型:翻身极快、讯息灵活、利于浮皮、送口清晰。

最后就是标脚。浮标主体以下的部分都可称为标脚,是整支浮标的根基所在,它所使用的材料大都与浮体不同。标脚所使用的材料,大致

上分为四种,即玻璃纤维脚、竹脚、碳素纤维脚、钢脚。

玻璃纤维脚比重较轻、质地较软,现在已不多见,就不再讨论。

竹脚比重略轻、有一定的浮力,能与浮标浑然一体并很好的加快浮标的翻身速度。

碳素纤维脚的水阻小、比重大,可以使浮标的重心降低而变得稳定,利于快速的传递微弱鱼讯。

钢脚水阻小、比重大、稳定性好、抗风和水流能力好、讯息表现的幅度大。

浮标的标脚,看起来好像作用不大,其实,它对浮标灵敏性与稳定性却有不小的影响:

竹脚:翻身快、水阻大、鱼讯幅度小、顿口清晰。

长碳脚:翻身慢、水阻小、鱼讯准确、清晰。

短碳脚:翻身适中、水阻小、鱼讯敏捷、清晰。

钢脚:翻身极快、水阻小、鱼讯幅度大。

带饵调标

首先是空钩半水不到底 进行调整 半水不是水的一半深 因为鱼线还有一定的重量 当你调的太浅的话 真正到底钓的时候就也是一个

样子了 以为增加了 鱼线的重量.

将铅皮慢慢剪去,一直到标尖露出水面半目或呈水平。然后,在双钩中的任何一钩挂粒鱼饵,再往钓区抛出。此时会发现浮标往下沉没,

之后修剪铅皮,重新挂一饵抛出。如此反复,修剪铅皮,直到量出一粒鱼饵悬停在半水的状态,标尖露出水面呈水平状为止。但要切记,你用

的鱼饵大小要估计到它是不是就是在水底的大小。因为鱼饵从水面下沉到池底的过程中肯定会溶化掉一部分,一粒正常的鱼饵从水面到池底大

概溶得只剩2/3左右。所以,调标时只能将要用的鱼饵取出一小团搓粘,使它不容易雾化才对。以正常施钓鱼饵的2/3左右半水调标,是

一重要环节,因为这粒鱼饵的大小决定了今天调标的目数。如果选用的浮标浮力偏小,或标尖的长度偏长,可以从修剪铅皮中使浮标标尖露出

1目或1目半。假使标体和浮力偏大,标尖又短(如空心尾),可以调整标尖露出半目或平水。

两饵轻触底 调标完成后,再将不带鱼饵的空钩抛至钓区,可见浮标下沉到某一目就不再下沉了,这露出的目数就是今天适合你使用鱼饵的

调目。以这种方法调标,完成双钩挂饵抛出,浮标一定会缓慢下沉,接着再将浮标往上移动,一直至双饵到底露出2目就可施钓。我认为,这

种方法比较科学,因为“台钓”的浮标功能主要是控制鱼饵在池底的状态(许多文章忽视了这个最基本的内容)。发生鱼讯时,是以鱼饵在水

下保持轻触底状态的信号为准。这种调标法绝对保证鱼饵到底,两粒鱼饵的重量既不会因浮标的浮力不够而由池底大部分承托负担造成迟钝现

象,更不会因为盲目的调几目而造成浮标的浮力过大,出现鱼饵不到底和找不到底的事情发生。这种调法的目的是鱼饵重量的一半由浮标的浮

力向上牵引,另一半由池底来承托负担.

这样去调整浮标基本能够调整到钓鱼的最佳状态,不过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去慢慢摸索。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慢慢学习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慢慢学习

很久以前

跟帖学习一下。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呵呵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谢谢朋友分享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可以,学习。

很久以前

学习了,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学习了,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