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开钓了】钓鱼:开饵除了味型搭配,还有这些需要注意

新手能上多少鱼呢2019-03-07 13:46:20

自从有了商品饵,钓鱼用什么味型的饵料,进水后什么状态才最合适,就一直在争论不休;商品饵有非常大的优势,味型随意组合,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状态也是如此,高手开饵,想黏就黏,想散就散,想要在什么水层雾化,就能在什么水层雾化,所以钓友的圈子里,也流传着三年练竿,五年开饵这种说法,好些钓友是对这句话不以为然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钓友认为,只要掌握好味型搭配,其他的凑合一点就可以了,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呢?

在野外水域,鱼对食物的需求永远不存在满足,按照生物需求层次而言,鱼目前依然处在满足基本上生存需求这个层次,在这种层次中,很难想像,两处有饵料,一处香一些,另一处略差一些,鱼就只会去香一些的地方进食,这是人类的思维,而不一定是鱼类的思维;生物的本能就是哪里近,先把近一些的吃掉,然后再寻觅另一处,把那里的食物也吃掉,不说鱼,就是人类在没有脱离原始社会时,也是这样的思维;那么在开饵时,除了味型搭配,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第一、饵料的软和硬

多数淡水鱼是没有牙齿的,但是我们实战钓上来众多淡水鱼,鱼唇的内部多是比较柔嫩的,软一些总是比硬一些好进食;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多会开饵的时候,水稍加多一些,多揉打几次,这样饵料会软一些,适口性会好一些;但是也要注意,比如小鱼闹窝时、鱼层错乱时,为了防止小鱼截口,不妨饵料少加点水,这样就比较硬一些,小鱼吸食不动自然让饵料沉到了水底,在水底二次吸水后,依然会雾化,但是有效的避免了小鱼闹窝。

第二、饵料黏散,并不对立,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

很多钓友对饵料的干散理解为软就是散,就是黏;其实这个理解是有偏差的,饵料的黏和散,是通过状态粉来调整,比如多加轻麸,随着轻麸占比的增加,饵料会更为雾化,而同等体积下,轻麸比例一致,拉丝粉放入越多的,就越黏;定义了粘散,那么根据实战鱼情,就可以灵活调整了,鱼口快、鱼口猛,适当的黏一些,饵料附钩好一些,能提高提竿的频率;鱼口慢、缓,饵料散一些,这样进水后就开始雾化,增加诱鱼的几率,也能吸引鱼群聚集吸食。

第三、雾化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饵料雾化

很多饵料,都号称自己雾化效果如何,其实这是商业上的需要,真实的垂钓,除了鲢鳙之外,钓鲤钓鲫钓草钓青,都不需要那么夸张的雾化,进水就炸,短时间内就能雾化一大片区域;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真的能在3~5分钟内形成较大的雾化区域,只能带来这么几个后果::

1、小鱼疯狂聚集,并且在水域内横冲直撞,导致浮漂漂信混乱无比,根本抓不到实口。

2、雾化区域越大,越不容易吸引鱼群进窝,雾化区域形成之后,杂质很多,会导致水中溶氧下降,除了黑坑鱼,野生鱼会对此很是警惕,并不会轻易进窝

第四,饵料也许粗细结合,这样才能诱钓结合

为什么说一款饵料不能包打呢?其实主要问题就在这里,商品饵大多味型、状态单一,不是不想多样化,是工艺上无法做到,好些钓友私下琢磨的配方,配比好之后,分装,时间久了就会串味,甚至开饵后,雾化状态都会发生变化;其实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不同的饵料,工艺步骤是不同的,饵料封装的时候,不进水,不氧化,放置时间久了都会发酵(好些商品饵料,放置一年以上就会变得鼓鼓囊囊的,这就因为发酵导致的),何况自己配的饵料,连真空包装都做不到,怎么可能不发生变化?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好文章

很久以前合肥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