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简单谈谈漂的基本参数特点。 浮漂的配铅,浮漂的自重,浮漂的吃铅倍数,漂尾直径,浮漂的型态 。 浮漂的配铅大小这好理解,它主要决定铅坠从入水到漂立正的时间长短,深水大漂,浅水小漂,冬天小漂,夏天大漂。 浮漂的型态比例主要决定钓饵从漂翻身开始到饵料到低的时间长短。漂尾越长越慢,漂尾越细越慢。 枣型漂比针型漂慢。 浮漂的吃铅倍数这是重点,也是一只漂的灵魂所在,浮漂的其它特性都是这基础上才能体现出来 。 浮漂的配铅除以自重等于吃铅倍数。常见比值为二到三点五之间。比值越大,鱼咬钓信号通过铅坠传递到漂的效率越高,这是决定一只浮漂灵敏度的最重要因素。 举个列,同样外型两支漂配铅同为三克,其中一只漂自重一克也就是三倍吃铅,另一只为两克,也就是一点五倍漂,在鱼相同吸饵力度下三倍漂表现为浮漂快速有力大行程下顿。这就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而低倍漂表现为加速慢,下顿无力,行程变短。 而在实际使用中特别是钓深水,高倍漂表现为出竿带饵有准头,感觉是铅坠带漂走。低倍漂反之。感觉象是漂带着坠跑。 现实中也不是吃铅倍率越高越好,太高信号则乱。为了让信号更准更真实,不同的漂采用不同方法来改变,有的采用加粗漂尾,增大剩余浮力。有的采用加粗漂身加大水的阻力。从而过滤悼部份假信号。换个说法就是在漂身相同吃铅相同情况下高吃铅倍漂可以用更粗的漂尾达到细漂尾的灵敏度,而它的信号更真实,视觉更清楚,更能让使用者快速读懂,一只能读懂的漂才是好漂。给使用者增加不少垂钓的趣乐。 反过来说我们又怎么选漂呢?高中端漂怎么区分呢? 低端就不用说 ,从外观就能立马区分出来,高中端浮漂单从外观看差别不大,最主要的内在区别为吃铅倍数,因为同外型的浮漂要把吃铅倍数提升一丁点,技术要求更高,生产周期和生产成本会增加不少,如果芦苇和孔雀羽高端漂在去壳工艺上会很费时,这就是好漂贵的原因。结论!浮漂用途决定了外型,在同一种外型基础上选吃铅最大的,自重要越轻越好。 说白了就是选大吃倍数就行 ,一个能把吃铅倍数做上去的漂其它地方应该都不是问题。 从材质上来说浮漂灵敏度和所用材质没有本质区别。每种材质都能做出好漂。只是各有所长而以。 大家有空可以试下,同材质情况下,浮漂吃铅倍数和你浮漂的单价成正比! 记住大家在谈论浮漂 特性的时候一定要先加上前提条件,如果从单方面评论浮漂特性没有任何意义,立场不同结论不同,可能都是正确的。在没有前提条件下 浮漂这个话题永远争论不完
学到了。哇哈哈
受教了
好帖,把漂的本质说得很明白了。我简化一下就是钱才认得到东西!
这才是大师,不以鱼获多少论英雄。
不知这篇文章是转载还是楼主亲笔,吃铅比因没有固定参数比给很多钓友造成误导,浮漂的自重来自于浮漂的漂身,漂脚,漂尾(忽略漂漆),而这三种比中最轻的应是漂身,按照吃铅比的概念吃铅量除以自重的值越大灵敏度越高,那么用相同的漂尾和漂脚做出不同漂身的浮漂,漂身越大吃铅量越大,吃铅比也就越大,难道越是吃铅量越大的浮漂越灵敏吗?
首先吃铅比值是固定,温度和气压变化起的变量可以不计。吃铅比也可以理解成这支漂的平均密度。任何说法都要加上前提条件,如果两支漂配铅一样,浮漂平均密度越低的漂表现为自重更轻,体积更小,那你说谁更灵呢
楼主的帖子是很不错的!写这么多也挺辛苦。我想问一个问题:好多人都说剩余浮力剩余浮力的,到底剩余浮力是什么概念?怎么产生的?是漂尾的浮力产生的吗?怎么计算呢?
吃铅比值的大小决定鱼信从铅坠传递到浮漂的效率问题,这是影响浮漂灵敏度主要因素。举个列子解释,在垂直状态下一条线上连有两只球分别为上球一斤(相当于漂),下球三斤(想当于坠)。和另一条线上球为两斤,下球为两斤。我们分别给下球加同样力量(相当于渔信)在这两种情况下大球带动小球的传递效率更高,比较越大越高。只是传递效率而以。这时不能说谁更灵。加上前提条件,当我们以选定都为同样吃铅量的情况下,比铅比越高的漂他达到同样吃铅量他自身会比吃铅比低的漂更轻,体积也会更小,也就是会更灵敏。
剩余浮力由漂尾直径决定,等同于浮漂尾的排水量,
没茅台,吃铅比在浮漂上的标注只有合理值,没有绝对值,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比较参数,有很多钓友认为吃铅比越大越好,其实都是相对的,感觉目前吃铅比的定义不够准确,如果能加上体积的条件才能真正的达到像钓友理解的吃铅比越大越灵敏
现在的漂尾,大都是碳纤维或者玻璃纤维的吧?只要不是空心的,因为其密度不小于1.5,剩余浮力真的有意义吗?我说这些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和你探讨,以便提高自己
漂的总浮力等于它排出水的体积,也就是漂本身的体积,减去自重就是吃铅量。反过来说,吃铅相同的漂,自重越轻体积就越小;在水中运行的阻力也越小。从工艺上来说,漂的自重就是自我损耗;漂材料本身并不接触水,它的作用是支撑体形不变,不吃水。其它神化漂身材料的目的不过是利益的驱使。
探讨一下哈漂尾体积排水量和密度没有如何关系的,浮力的定义就是体积排水量
这个我知道,我的意思是说,现在的漂尾没有太粗的呀,材料密度又大,考虑剩余浮力还有多大的意义
因为制造工艺(主要是成本’和材质自身(自身密度)浮漂的吃铅倍数不可能做到太高,小漂一般情况下在两倍多点就很不错了,库漂一般三倍左右,漂越大倍数更能做高。浮漂也不是越灵越好,有个度,太灵信号会夸大,假信号大多,让人读不懂。不同特性浮漂应用到不同地方就行,钓无定数,应变至上。冬钓鱼口轻这种情况下好漂才能更好的体现出优势。总的来说现在商品漂大部份吃铅倍数还是偏低,有小部份能做到一定境界,只是有点小贵而以。
相同的漂尾漂脚,漂身体积越大吃铅比越高,难道就越灵敏吗?不是很理解
我们可以来做个试验:一根漂尾直径1mm,吃铅3g以上的漂;拿根直径1mm的铅条(保险丝),绑漂脚上调到漂尾漏出1cm;然后漂脚的铅条剪一节,绑漂尾的尾端,长出2cm左右,放水中,会看到漂都入水了,水面上是1cm长的铅条。
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是相对的,或在特殊的鱼情时更能体现
吃铅比只是工艺问题,跟漂的灵敏度没有必然的关联。
利余浮力很有意义,也是浮漂灵敏度重要数之一。简单来说漂尾直径也就是排水量决定铅坠通过鱼线把鱼信再还原的能力。同样受力情况下漂尾越细越灵,实心尾比空心尾灵。(漂尾密度越大越灵,但不能大于1,也就是水的密度)漂尾材料只是针对不同鱼情鱼信而设计,没有好坏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