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鱼乐无限,那些乡下年代的记忆

空军司令部第一办公室的菜鸟2019-02-09 15:43:15

大年初五一大早,银装素裹的凄寒中,拖家带口,一路小赶,去往古镇余东,丈母娘家今天喊人。对我来说,家庭聚会是一回事,其实,更大的驱动力是抽空到河边走走,甩上两竿。怎么说,中毒太深啊!

不过,看这冰天雪地的,想和鱼儿亲近亲近,鱼儿可能会说,不约。

既然不约,那就另找事情做做,不妨到街上转转。

八角亭,算是街心吧。往东,车水马龙,水泄不通。听说,是到庙里上香的居多。碍于传统,不拍寺庙不拍信徒,以示尊重。

那就往其他方向转转。往西不远,就看见一条大巷道,通向北边。一个青石牌坊,肃穆默然,上书“余东街”,正是小有名气的余东老街。

斑驳的青砖墙壁,浸润着时光的流年。凹凸的黄条石板,沉睡着春秋的印象。

趔趄的南墙,透出银楼往昔的兴隆。

墨底金子的招牌,挥散着百年的醬香。

巨擘的故居,载满一院自豪的书香。

本是轻盈浮华的雪,进了这悠悠古巷,似乎也更多一份幽静的淑雅,更有沉沉的历史厚度了。

城门,是重建的。据说,来源于当年余东出了一位武状元。

武举新晋状元,皇上龙心大悦,问想要什么赏赐。状元本性淳实,谦虚说,我要一根绳。通东话里,绳城同音。皇上听成了要一个城。于是,区区余东小镇,竟有城门。

其实,众口传说的故事里,体现的是余东百姓的醇厚性情,知足常乐。

居于水乡,自有各色水产河鲜之享受,更有许多鱼虾满仓的记忆。

记忆中的故事,大多与小幺叔有关。

小幺叔当过兵,带回几枚鱼钩。放学后,就有空看幺叔钓鱼了。那是,钓鱼是不打窝的,田里翻几条黑蚯蚓,穿在钩子上,就开钓。鱼竿是天然的,沟头屋后,细竹子多了去了,斩了一根,就是了。装备粗陋,鱼获也很可观的,大小鲫鲤,乌鲁鬼子,青鱼棍子,鲢鱼大头。有时也会钩起几只河虾狮螺,便会随手扔掉。虽偶见下网的老渔夫,但还没有断子绝孙的电鱼人。

不用鱼钩的日子,小幺叔还会车水抓鱼。在小河沟里两头,各横打一道小泥坝。用脸盆舀水倒在坝子外面,水越来越浅,不久,鱼的背脊就像一把把枯扇子竖在泥水里,走来走去。我人小力气小,小幺叔就很少让我下水,只让我在岸边上捡鱼。不一会儿,洗菜的竹篮就装满大半篮子。那时,提着篮子回家是最幸福的事情。有时,小幺叔也允许我下去摸鱼。有一回,掌心摸到一个粗糙的东西,翻起来一看,上一只小甲鱼。于是,它就成了我不可多得的宠物,养在场边的小缸里。没想到,一次夜里下大雨,缸里水满了,小甲鱼不知什么时候爬走了。我再也没有见过哪只宠物甲鱼了。

有鱼带回家,自然可以一饱口福了。家乡人对河鲜大多是喜爱的,唯独鲤鱼例外,有说鲤鱼是万鱼之母,不能吃。有说鲤鱼是发性之物,对身体不好。总之,钓到鲤鱼,放生的居多。市场上,鲤鱼价钱也不高。

对鲫鱼,则是情有所钟。煮鱼,不在大小多少。半斤八两的大鲫鱼,煮了。三条一两的奶鲫,也凑合。煮汤,一条鱼,九碗汤,淋几点老白酒,美滋滋的鲜,溢满口腔,溢出嘴角。红烧,必须放足佐料,黄生姜,褐老酒,红酱油,绿香葱,满满的鱼香,飘散在灶屋间的每个角落,房子的里里外外,久久不散。煮一餐鱼,香三天,一点不为过。

写到此处,“吃饭了”的乡音,传入耳来。乡村的记忆,儿时的鱼乐,再次弥散在熟悉的鱼香之中。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很久以前南通

太漂亮了。这个地方可以取景拍电影

很久以前南通

老乡啊!余东老街

很久以前南通

好像已经有拍电影的来取过景了

冷血tmac

太漂亮了。这个地方可以取景拍电影

很久以前南通

老乡好,我老家包场,余东女婿

中毒一生绝不戒毒

老乡啊!余东老街

很久以前南通

老乡文采好啊,是余东钓鱼才子,

很久以前南通

老乡,我货隆的

很久以前南通

蓑衣斗笠扁舟

老乡,我货隆的

很久以前南通

很久以前南通

过奖过奖

dianzibai

老乡文采好啊,是余东钓鱼才子,

很久以前南通

我是余东的

很久以前南通

Duweiwolf89

我是余东的

很久以前南通

写得真好,有感而发,情真意浓。

很久以前南通

呵呵,你这不是钓鱼帖,你是纯粹的旅游帖,写得倒是蛮有韵味的。我跟着你到余东古镇转了一圈。

很久以前南通

厉害

很久以前徐州

好文采

很久以前大同

好文章

很久以前襄阳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廊坊

海门佘东

很久以前荆门

好地方,文才不错

很久以前徐州
1/3下一页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