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说说悬坠钓法(之四)

小钓怡情渔获丰2019-01-18 14:23:20

说说悬坠钓法(四)

3.1.5.6 选择 如何选择一款适合的漂呢?至少要考虑“①形状;②材质;③目数;④做工;⑤吃铅量;⑥持重比”这6个方面的因素。至于价格,不在技术讨论的范畴喽。在这6个因素里面,“形状”的选择是最不容易说清楚的,所以放在本部分的最后去说。

⑴材质 一般来讲,单就鱼漂本身而言,比重越小的材质制成的漂就相对越“灵动”,反之就更“稳健”。有些人不承认材质的差别,这是不对的,因为材质不同比重自然不同,比重不同则“持重比”自然不同,所以不同材质的漂,其灵动、稳健的特性肯定有所不同。按常见材质灵动性下降排列为“芦苇>纳米>杉木>孔雀羽”。由此可见,追求夸张漂相时宜选择芦苇漂;追求过滤无效漂相时宜选择孔雀羽漂。要强调的是:灵动、适中、稳健,这三者没有哪个好哪个不好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差别!孔雀羽的漂都相对贵,并不是羽漂就真的多好,贵的原因是原材料不易得到,制作难度也相对大,如此而已。

⑵目数 从浅水漂的3目到流氓漂的30目,怎么选择?我的建议是一般选15目左右的即可。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野钓时,漂的目数一定要在9目或以上,20目也不嫌多!因为自然水域的底是不平坦的,如果选择钓4目,即使打得稍偏,也不至于看不到漂尾了。另外,漂尾的粗细软硬、空心实心、漂目长短、漂目颜色等,也要予以考虑。

⑶做工 无论别人怎么看,我选漂的时候就看“三度”:对称度、光洁度、牢固度。对称度相当于人们常说的“同心度”吧,但“同心”只强调了漂尾漂脚在一条线上并通过漂身的中轴线,没有考虑漂身的左右对称性,更没有表述出整个漂的上下对称情况。如果漂身左右不对称,其在水中运动的轨迹就会是曲线。漂的上下对称,不是强调形状而是强调重量,就是说重心的位置——有的漂,重心在漂身与漂尾结合部——这样的漂反正我是不敢用啊!除非你追求的漂相是“一顶就卧漂”,哈哈。光洁度就相当于人们常说的漆水吧。这个因素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涂漆是否够光滑;二涂漆的亲水性;三涂漆的抗压性。亲水性怎么看?将擦拭干净的漂身浸入水中,首先观察其表面有没有小气泡,然后拿出来观察其表面挂水的情况。如果表面没有小气泡,拿出后表面挂一层水膜,亲水性一定不错。如果有小气泡、拿出后表面挂的是大大小小的水珠,亲水性就不太好。至于抗压性,用手捏啊,有的漂漆,一用力就爆漆了。

⑷吃铅量 漂的吃铅量很重要!因为吃铅量的大小不但决定你能把钩饵打多远,还明显地影响漂相的产生和幅度。吃铅量大的漂一般个头儿也比较大,就是所谓大漂,反正就是小漂。怎样选择呢?总规律就是“鱼大漂大、水深漂大、口好漂大、迎风漂大、长竿漂大”。至于多大算大,这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对于一个老手,迎四级风打1克的漂没问题,而新手2.5克的也未必打好。选大选小按实际情况定吧。

⑸持重比 鱼漂的持重比是不太被提起的指标,但这个指标对于选择浮漂而言偏偏非常的重要!一般来讲,持重比在1.5~3.0之间比较合适。过小太灵敏,过大太迟钝。但这也不可一概而论,我本人就喜欢用持重比最小的漂,因为很灵动,在调钓时反而有更大的变化空间,看漂提竿也可以有更长些的反应时间(比如钓让口)。持重比=吃铅量(g)/漂重(g)。遗憾的是,好多好多的卖家不知道漂重不知道吃铅量。怎么办?自己买个小精密电子秤吧!也不算贵。上千的竿子(不是大鱼巨物的话,好竿子要不就是用来偷懒的、要不就是用来装逼的,哈哈!)都没心疼,半百的精密电子秤就心疼了?!

⑹形状 鱼漂形状(漂型)绝对是影响漂灵敏性的第一要素!但什么样的漂型更灵敏,其实是很有争议的,而且结论大相径庭:部分人认为细长漂身更灵敏;部分人认为短枣核更灵敏。这就有意思了吧?!孰对孰错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先来说说一些相关的理论了。与之相关的,自然是“浮力定律”和“流体力学”了。

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很简单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其排开同体积液体的重量。比如一支漂浸入水中的体积是2cm3,水的比重按1g/cm3计,其受到的浮力就是2克。在这里,请格外注意“同体积液体”!

流体力学中与此相关的知识,主要是“物体在流体中运动阻力(后简称阻力)”的问题。这个阻力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漂从静到动要克服的阻力,二是其在水中运动时的阻力情况。在这里我不想给出那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公式,就直接说结论。

⑴漂相产生 漂从静到动决定了漂相的产生。此时要克服的是静阻力。决定静阻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物体形状(由漂的横截面积决定);二是粘滞系数(由漂的总表面积决定);三是剩余浮力(由未入水部分的比重和体积决定)。

①横截面积越小越好。②总表面积越小越好。③剩余浮力越小越好。

从①的角度讲,细长身(横截面积小)的灵敏;从②的角度讲,短枣核(同体积前提下球形表面积最小)的灵敏;从③的角度讲,水面上的部分越少越灵敏(程宁剩余浮力理论的依据)。综上所述,哪种形状的漂更灵敏呢?很显然不能随便下结论。我们只能说“表面积相同时,细长身更灵敏”、“体积相同时,短枣核更灵敏”。我个人的经验是,吃铅量1.5克或以下的漂,细长身更灵敏些,1.5克以上的则以短枣核的灵敏些。至于剩余浮力,是有关调钓的因素,和选漂关系不大。

⑵漂相特征 漂相特征主要包括漂相的幅度和顿口的显著程度。无论幅度大小还是顿口是否明显,都是鱼漂运动状态的表征。前者是从运动到静止的位移大小(位移大即幅度大);或者是加速度从一定数值降到零的时间长短(时间段则顿口明显)。

我们都知道,流线型在水中的运动阻力小,所以位移就会大。但是,你见到过几支流线型的鱼漂呢?我们所见到的漂,绝大多数是“反流线型(下细上粗)”和“类流线型(两端细中间粗)”的。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并不需要鱼漂的位移太大,比如2公分足矣,但我们却需要更明显的顿口。而反流线型的漂在运动起来产生紊流后,会使运动阻力在很短时间内突然加大,导致加速度很快降到零,这样就会产生明显的停顿表现,即顿口很明显。

那么从漂相特征的角度讲,到底应该选择哪种漂型呢?这又是一个不能一概而论的问题。如果你视力极佳、反应迅速、喜欢抓顿口,那就选择明显端肩甚至所谓耸肩的漂。这种漂的漂型幅度相对小但顿口的那种“一顿”的顿感很明显。如果眼神不佳、反应偏慢,那就选枣核形的好了,顿感不明显,但幅度相对要大些。

总而言之,①“横截面积越小、总表面积越小”的漂越容易出漂相;②“越是反流线型”的漂越容易出顿口;③“类流线型(即枣核形)”的漂幅度相对大。不要说“用流线型的漂,幅度岂不是会更大”这样的话好吗,因为你无法保证不出现“顶漂”的漂相。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学习了

很久以前徐州

大哥你不配图,帖子论坛都进不去啊!

很久以前成都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