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大约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从我国的历史看,无论是猿人阶段的原始人群,还是新人阶段的母系氏族社会,绝大多数的穴居或村落都选址在近山靠水的地方,这对于利用自然条件从事渔猎生产十分有利。在距今四五十万年的猿人遗存物中发现有各种鱼类遗骨。新石器时期的遗址 中,鱼骨的发现就更多了。它表明人类在几十万年之前就同鱼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代捕鱼方法很多。最早是徒手捉鱼、用石块砸鱼以及用树枝条抽打鱼。後来人们学会了制造工具,于是又出现了射鱼、叉鱼和钓鱼。
说起钓鱼,就得有鱼钩。而最早的鱼钩应该是木刺、竹叉、鸟爪子、骨钩等这些略加休整就可以成型的材料做成的。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流传千古的典故了。据说姜太公用的鱼钩是直的,或许就是骨钩的一种。还有人认为这是史料记载最早的路亚钓法,哈哈哈!
当然姜太公钓鱼不在于得鱼,而是以钓鱼为休息娱乐。以此来消磨时间等候文王 的到来。姜太公钓鱼完全脱离了生产的性质。从此,钓鱼活动以它崭新的面貌和独特的内容丰富著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始了钓鱼史上的新纪元。
既然钓鱼属于精神文明,那古代的文人墨客肯定就会留下许多关于垂钓的文章诗篇。今天就来和广大钓友一起分享跟钓鱼有关的诗词!
记得上小学时有一首《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应该算是最早学会也会背的古诗了。
后来我们又学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写一位钓翁在幽僻的江面上,不惧寒冷,独自在冰雪中垂钓的情景,环境显得孤独而冷清。
垂钓大多数时候都是与美丽的湖光山色相伴,既然就有享受自然、乐而忘返的心境!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渔父戴着青色的箬笠帽,穿着绿的蓑草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竟乐而忘归。
要说钓个鱼,全家都忙活。当属李郢的《南池》了,“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罹。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小儿子准备饵料,老婆搓丝做鱼线,丈夫倒裹着头巾,身旁煮着一壶浊酒香气四溢。好一副一家人欢欢喜喜、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
诗僧释敬安的《题寒江钓雪图》是最有禅意的钓鱼诗了,“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身着冰冷的蓑衣,不知何时,蓑衣上已积了厚厚的雪。然而,就是在这种严寒的环境中,渔翁依然在垂钓,好像忘记了寒冷,忘记了世俗。寒冷到江水不流,似乎水要结冰了。但鱼儿却浮出水面游到梅花的倒影中,好想在嚼着梅花玩耍。一静一动,悠闲自在的意境跃然纸上。
我发现古人特爱冬钓,那时没有钓伞、帐篷,又喜欢在雨天雪中垂钓,所以蓑衣、斗笠就成了钓鱼人的标配装备。“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李纲的这首《望江南.江上雪》展现出一副极具美感的图画,描绘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怡然自得之情。
钓鱼人从不因天气的好坏,而选择是否出钓。只要有时间,就会跑到有水的地方过把瘾。有鱼获最好,没鱼获就钓个舒心!“披蓑荷笠钓鱼矶,钓得鱼儿大又肥。钓雨钓晴还雪,冰心一片已忘己”。
不但钓鱼让人着迷,鱼儿的美味也是让人欲罢不能的。为此,广大钓友不仅有时必钓,甚至有水必钓,是鱼必钓!“一生垂钓山水间,江河沟池尽赏玩。鲫鲤鳊鲢鳝鳗鳖,尽享水中醉人鲜”!鲜活的鱼儿,宰杀干净,或蒸、或水煮亦或红烧,那种鲜美的滋味,想到就已经让人垂涎三尺了!
不钓鱼的人或许永远不知垂钓的乐趣,很多钓友们的家人是不支持我们钓鱼这项运动的。因为钓鱼人,起的早睡得晚,钓起鱼来废寝忘食。冬天冻的抖,夏天热中暑,但我们钓鱼人就是酷爱钓鱼。钓鱼人大多不喜欢像打牌、玩游戏那种一群人的狂欢,而是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水边享受清静的时光!也唯有钓鱼人能体会“一顶草帽一副竿,一心垂钓在水边。世间闲娱千百种,惟有垂钓胜神仙”的洒脱。
古代读书人大多以做官为目标。如果十年寒窗苦读,满腹经纶却得不到重用,往往就会寄情于山水之间。读书、耕田、垂钓就成了文人的清雅之事。比如“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唐寅,有诗作“三十年来一钓竿,几曾叉手揖高官。茅柴白酒芦花被,明月西湖何处滩?”唐寅描写的是,在科举失意后,不再过问官场,不为权势屈膝,逍遥自在于西湖垂钓的山水清淡生活。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本是为官清廉,心系百姓的好官,却遇上世道险恶的。因而弃官即画了一幅竹子留赠,这首诗就是题在上面的,表现了诗人两袖清风、退隐回乡的决心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操。
能钓鱼,是使人羡慕的事情,如果夫妻搭档垂钓那就更羡煞旁人啊!即使被情所伤而沦为道姑的鱼玄机看到这种情景也很向往吧!“无限香荷染薯衣 ,阮郎何处弄船归。自惭不及鸳鸯侣 ,犹得双双近钓矶”。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她羡慕这种“夫唱妇随”的生活,还交代了矶钓唐代就有之,哈哈……
元代也有诗为证嘛!张养浩的《朝天曲》写到“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
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
对着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即使是以耕地、捕鱼为生他,们专心致志地在经营着自己的活计,殊不知也在点缀着绿水青山,使得这画面更加充满了生机。面对这清丽优雅的美景,觉得纵使不喝酒,也会被幽幽景致深深地陶醉。
钓鱼要起早,特别是夏天。其次不仅要诱鱼,还要逗钓。不信请看这首《晨钓》,“朝阳初升风犹凉,钓翁已坐曲岸旁。撒窝紧,垂竿忙,静等鱼儿别龙王”。更是说到了钓位的重要性,要选择回水湾或者铧尖处曲岸下竿,才是鱼儿的栖息地!
唐代诗人高适肯定是一位垂钓爱好者,看他的《鱼父歌》,“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观察何等仔细,钓者是坐在“曲岸”,还是“深潭”,看来季节应该是夏天,所以钓的深。而且是眼不离漂,手不离竿。更是全神贯注,难开金口,知道钓鱼时环境安静的重要性!
现在人钓鱼跟古人相比,那是有过之无不及。真实写照那是这样的:
床前有亮光,钓友心发慌。
衣服都不穿,先去整钓箱。
家人没起床,己经到鱼塘。
钓鱼又不要,送人还带笑。
一天要不钓,急的不睡觉。
两天要不玩,做啥都发慌。
有钱不买菜,钓具买得快。
有钱不喝酒,天天河边守。
有钱不找妾,没口还气切。
有钱不打牌,钓鱼准时来。
老婆不让走,急的坐门口。
听说哪好钓,急的上下跳。
给鱼都不要,就爱自已钓。
更有打油诗十首奉上
01
钓鱼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晨鸡未鸣身先起,更鼓三声人未还。
抛饵引出日和月,抬竿搅得风雨狂。
渔获多少已不计,只为纵情山水间。
02
手拿鱼杆河边站,调漂试水探深浅。
夏钓深水春钓滩,打窝挂饵再抛杆。
突见魚漂把头点,忙提鱼杆浪花翻。
几条大鱼入鱼护,晚上变成桌上餐。
03
春分初现见鱼跳,夏至荷香鱼满池。
中秋一到钓鱼忙,冬至风雪还钓鱼。
04
寒风冬雨淋湿鞋,提竿甩线乐开怀。
低温不误鱼咬钩,满塘碧波天上来。
闲暇之余垂钓爱,其实避寂打时间。
不是成心要杀生,无奈贪婪自愿来。
05
七尺钓竿八尺线, 吾自垂钓在岸边。
忘却世间烦恼事, 吾自斗鱼在仙间。
06
望海楼前一竿纶,水清柳绿景宜人。
鱼儿来时手轻台,平湖之上显波纹。
07
塘边搭起垂钓台,手持长杆盼鱼来。
不学姜尚下直钩,但愿文王识帅才!
08
江湖河海雄赳赳,一竿银钩一叶舟。
华发不知黄昏晚,娱渔养情乐悠悠。
09
赫赫姜公首创,千年万众传循。
浮标寄托希望,纶线栓牢信心。
融入湖光水色,抛离杂念嚣尘。
乐中锤炼筋骨,静以修身养神。
10
月高早起两三点,收拾行装车塞满。
路途灯光尽量远,百十公里奔江边。
独乘船来荒岛岸,一钓就是四五天。
装备收展一小天,餐厅卧室桌椅全。
轻重鱼窝很随便,鲤鲫花鲢鱼种全。
早起鸟鸣晨雾软,夜眠蟋蟀跳床间。
早晚扬杆午时闲,红茶一杯伴青山。
停口山间摘野果,雨后蘑菇炖汤鲜。
音乐闷时响耳边,清流洗却一身汗。
偶遇渔翁聊半天,民风文化记心间。
一壶老酒观银河,鼾声虫鸣去劳烦。
万千气象尽观遍,风雨雷鸣视等闲。
一户活鱼放生去,满江野鱼念我善。
钓位杂物收囊间,高站船头回家转。
如此钓者是神仙,静思从未有遗憾。
人生各有嗜好恋,但求耋耄忆笑颜。
全文胡言乱语,跟钓鱼沾不上边,纯属自娱自乐!
愿你我做个快乐的钓鱼人!
洒脱。
辛苦辛苦
这个好!
收集不易为你点赞
大师花了不少心血,必须点赞
我竟然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看完
向大师致敬
钓不到鱼,没鱼获发帖啊
谢大师批阅
好文
好文,收藏了
出土的鱼钩好大啊 那是都是什么鱼种 鱼类伴随人类的演化怎样的
佩服,佩服
当代文人啊
看完
好文章,这是一篇钓鱼论文了
我居然看完了……
这是钓鱼人的地方,到这上面拽文卖弄,这么有文采怎么不去写书?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