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大师级别调钓,大伙能看懂的举个手

临老习钓翁2018-12-30 20:33:17

无聊逛逛贴,遇到一大师发的贴,发给大家看看,能看完的绝对是真钓友,能看懂的绝对是大师,哈哈哈哈……

钓组灵顿的影响因素及钓组灵顿区间与调漂法之间的关系

影响钓组灵顿的因素很多。漂目粗细(极端重要,特别是轻口鱼时。),钓线粗细(水阻),漂的吃铅量(惯性力及满足绷紧拉直水线),铅卷在铅皮座上的形状(圆柱体受到的水阻比纺锤形受到的

水阻大得多),钩饵的水下状态(决定了鱼吸食钩饵的难易程度)等,都对钓组系统的灵敏度起到各自的作用。

对于漂目粗细来说,只要保证适合对象鱼的一个钩压漂在两目左右即可。因为这一个钩的到底与否就可以从漂目变化上得到明确清晰的辨别。比如,空钩调漂4目,下钩到底了,漂目肯定变为6目。或者说,空钩调漂4目,往上捋漂后,不挂饵下去,如果漂目变为6目,则可以判断出,此时下钩到底,上钩悬浮。(这其实也是调漂后精确找底的一个办法。)同理,如果原来悬浮的上钩也到底了,则漂目相应上升一个钩目,变为8目。(对于极轻饵来说,比如红虫小蚯蚓做饵,如果鱼吸食原来悬浮的上钩饵,则上钩饵从悬浮变为在鱼口中“到底”,漂目自然也会上升。这也是鲫鱼吃口逮“顶漂”的依据。至于鲫鱼吸食下钩饵的顶漂,则是鱼抬头时带动子线上行的作用。)

从中可以看出,如果钩目过小,则不但钩饵的水下状态不好判断,并且钩饵的水下状态的变化在漂目变化上的量也很小,就是使鱼口模糊。也就是“不灵”。

钓线粗细对钓组灵顿的影响主要是所受水阻的不同。虽然,从流体力学来看,“顺延”水阻要比“迎面水阻”小很多,但是,相对于铅皮座来说,水线长度是铅皮座长度的多至上百倍。在保证对象鱼不至于断线的前提下,尽量用细点的钓线,就能减少鱼吸食钩饵带动钓组运动时钓线处受到的水阻,就能增加漂目变化的幅度,也就是提高钓组系统的灵敏度。

从鱼吸饵的力需要克服的阻力来看,漂的吃铅量越小越好。但是,事实上,并不是吃铅量越小就越灵。漂的吃铅量首要的作用是绷紧拉直水线,其实是满足便于抛投。由于钓线都是盘绕在收线盘上的,自然绕下后,钓线均会盘绕。如果线粗铅少,钓线在水中就会呈螺旋盘绕,鱼吸饵的力消耗在这个螺旋上极顿,剩余的使漂目变化的力就极少,就是说,过少的吃铅量会使钓组变顿。

怎么来选择漂的吃铅量呢?以前看到有个公式,吃铅量=(线号+钓深)/2。经过实验,感觉靠谱。比如,4号线,钓3米深,用吃铅量为3.5克的铅就是合适的。冬天一般用1号左右大线,钓深1.5米,则选用吃铅量为1.2克的漂就可以。

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冬天想钓深,水库斜坡,用7.2米长杆,钓深4米,大线1号,算下来吃铅量为2.5克。可行吗?明显不行。因为,这么少的铅,即使满足绷紧拉直钓线,也不便抛投。就需要改用吃铅量再大点的漂为宜。

矛盾就出现了。一般吃铅量达到3克以上的漂,多是用于钓大鱼,漂尾较粗。一般不少于1毫米。但是这样的漂,如果用于小钩饵钓小鲫鱼,其钩目极小,多在半目左右。前面分析过,钩目过小会使钓组变钝。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本人搜遍某宝,找到几支漂,其吃铅在3至4克,而漂尾直径在1毫米以下。经过几次试钓,效果明显,完美地验证了我的调钓理论。

至于铅皮座处的铅皮形状,一般为圆柱形,受到最大水阻。经过我的计算,一般吃铅量的漂,圆柱形的铅皮处受到的水阻都大于大肚子漂体。而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修剪铅皮两端,将平面搞圆滑。使铅皮座处的铅皮整体成纺锤形(橄榄形,流线形。)

钩饵的水下状态是普遍认为影响钓组灵顿的重要因素。从节约鱼吸食钩饵的力来说,悬浮的状态最“灵”,因为鱼仅仅靠正常喝水就带动钩饵入口。但是从子线挡口的角度来看,到底的钩饵由于子线有沿底弯曲,不易挡口,对鱼吸饵有利。这里只分析前一种。

不同调漂法对应了初始钩饵的水下状态的“参照系”。双钩双饵半水调漂的目数(调目),比如2目,代表的就是,以2目为参照,有多少目数的钩饵重量到底(沉底)了,漂目(钓目)就是在2目的基础上增加多少目。如果钩目为1,饵目为3,则下钩饵到底了,漂目处就有4(1+3)目“冒上来”,漂目就从2目变为6目。换句话说,如果双钩双饵调漂2目,往上捋漂后投下去看到漂目(钓目)为6目,则可以确定地判断出,此时钩饵的水下状态为∶下钩饵到底,上钩饵悬浮。如果继续往上捋漂,投下去看到漂目(钓目)为10目,则可以判断出,此时钩饵的水下状态为∶两钩饵均刚到底。

此时如果剪掉两个子线,漂目不会有任何变化。还是10目。而剪掉两个子线后,此时的漂目就是无钩调漂法的调目!!(关于子线弯曲的顶漂作用,我有专门的实验研究。)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无钩调漂法的调目,对应的就是台钓中灵顿范围内最顿情形。而双钩双饵调漂法的调目,对应的就是台钓中灵顿范围内最灵情形。这两种调漂法的调目的平均数,就是对应了台钓中“一悬一沉”的情形。

以上面数据为例。双钩双饵调目为2,无钩调目为10,则钓6目《(2+10)/2》时,钩饵的水下状态为精准的一悬一沉。钓2目时,就是钓极灵至钓浮(离底高度需要校验。),钓10目时,就是钓顿至钓钩饵全到底。那么,钓2至6目,就是主钓灵,最顿至一悬一沉。钓6至10目,就是主钓钝,最灵至一悬一沉。

如此看来,调漂至简矣!先带双饵调平水,再去掉钩饵看是多少目,即无钩调目Tw。则钓目为半个Tw时,钩饵的水下状态就是一悬一沉。钓目小于半个Tw,就是钓更灵,因为一部分下钩饵也悬浮了。钓目大于半个Tw,就是钓更顿,因为一部分上钩饵也到底了。

但是,这个办法的不方便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想钓极顿守巨物时,钓目为钩目加饵目的两倍。即使钩目饵目都合适,均为2到3目,钓目也多至8至12目。所以这只是一种适合钓灵的调漂法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太长了懒得看了,不过钓的多了就会有所了解了

很久以前阳江

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不一定是钓鱼大师,但绝对是对浮漂调钓非常理解的钓鱼人,此论坛没有几个

很久以前沈阳

嗯,你不是个及格的钓鱼人

钓鱼翁只钓大鱼

太长了懒得看了,不过钓的多了就会有所了解了

很久以前阳江

真钓友

擎天999

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不一定是钓鱼大师,但绝对是对浮漂调钓非常理解的钓鱼人,此论坛没有几个

很久以前阳江

简单说就是半水无钩调漂,说的那么复杂!

很久以前阳江

主要看水和鱼情。

很久以前阳江

半水无钩调漂,在灵和顿的掌握,和那个大师说的差不多

很久以前阳江

来日边做也

很久以前阳江

觉得第五段很多漏洞,是很多错误!

很久以前阳江

果然系大师,我都无看完

漠阳江喂鱼人

觉得第五段很多漏洞,是很多错误!

很久以前阳江

无想出屋咯

阳江速达培训

来日边做也

很久以前阳江

他是北方的,也就钓钓鲫鱼,不像本地是条河都有鱼

雨中的邵阳闲人

主要看水和鱼情。

很久以前阳江

流水d调,

很久以前阳江

我还不会钓手杆看了也理解不了

很久以前阳江

还不赶快跳坑里来

汉城YJavi09

我还不会钓手杆看了也理解不了

很久以前阳江

调平钓123咯或者跑铅或者双铅

粤QQQQ

流水d调,

很久以前阳江

首先提出了影响灵敏性的因素①尾径;②线径;③吃铅;④铅形;⑤水下子线状态。然后对这五个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①认为钩重以2目为宜;②线径大水阻大;③主线绷紧前提下漂吃铅越小越好并给出一个计算公式。但最后提到尾径<1mm时三四克吃铅量也没啥大影响,否定了越小越好的结论;④铅形是圆柱形水阻>橄榄形的水阻;⑤弯曲的子线不容易挡口。最后又阐述了一下空钩调漂和无钩调漂。

很久以前大连

厉害,不但看懂还总结的这么好,大师大师佩服佩服

小钓怡情渔获丰

首先提出了影响灵敏性的因素①尾径;②线径;③吃铅;④铅形;⑤水下子线状态。然后对这五个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①认为钩重以2目为宜;②线径大水阻大;③主线绷紧前提下漂吃铅越小越好并给出一个计算公式。但最后提到尾径<1mm时三四克吃铅量也没啥大影响,否定了越小越好的结论;④铅形是圆柱形水阻>橄榄形的水阻;⑤弯曲的子线不容易挡口。最后又阐述了一下空钩调漂和无钩调漂。

很久以前阳江

大师求带

临老习钓翁

还不赶快跳坑里来

很久以前阳江

钓得好,才是真的好。哈哈

临老习钓翁

厉害,不但看懂还总结的这么好,大师大师佩服佩服

很久以前
1/2下一页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