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鱼儿是怎样栖息在水底生存的

钓鱼喝啤酒2015-08-06 15:33:02

常钓鱼的人都知道,即使是同一时间,同一水面,技术同样熟练的人钓鱼收获也往往大不一样。有的水域或钓点爱上鱼,有的水域或钓点则不爱上鱼。有的地点爱上这种鱼,有的地点则爱上那种鱼,说明各类鱼并不是均匀的分布鱼水体区域的。常言说,鸟有鸟途,鱼有鱼道。和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一样,鱼类也有一定的活动规律。除各自的特性外,下面谈一谈鱼类的共同生活习性。

逐暖习性:在自然水体温度较低时,很明显各类鱼都喜欢到向阳的水域活动觅食,很少到大片阴坡和浓荫蔽日的水域活动,也不会长时间在水温较低的深水处待着不动。初春与晚秋,背风向阳的浅水处白天在日照下较为温暖,鱼儿爱到此处来游弋觅食。而早晚夜间温差大,浅水处水温已下降快且降幅大,鱼儿通常会龟缩到水体相对温暖的深水区去。并且在此季节,随着昼与夜水面温度的升降,鱼儿也会随之日浮夜沉。相反在夏天高温季节里,早晚和夜间浅水区凉爽宜人,鱼洗趋之。而白天随着气温水温升高,鱼儿则逐渐移向深水处。烈日当头,酷暑难耐的盛夏正午,鱼儿一般在池塘最深处龟缩不动。若循以上规律找鱼,基本可觅其踪迹。当水温升到20摄氏度~23摄氏度时,鱼的生理状态最旺盛。特别是春末夏初(谷雨至立夏),鱼儿们为了准备产卵,必须大量摄食吸收营养,繁殖下一代。所以这时正是钓鱼的黄金季节。晚春,初夏,仲秋前后这段时间,水温和气温大体上都保持在23摄氏度左右,是一年中钓鱼的有利时机。只有三伏天气,盛暑酷热,鱼都游到深水避暑,很难钓到。初秋(立秋到处暑)时,鱼饵为了育肥度过漫长的冬季,会再度出现摄食高峰。所以,立秋以后到上冻之前,是一年中钓鱼的第二个黄金时节,到了冬季,水温下降到10摄氏度以下。南方天寒地冻,北国万里冰封,鱼的生理状态变得迟钝呆滞,伏在深水不冻,几乎完全停止摄食。所以,整个冬季,南方只有在天气晴朗,日照充分,水温超过10摄氏度的深水里,北方只有在一九,二九,五九,六九,冰下深水温度高于6摄氏度时,可钓上鱼,池塘垂钓则不同,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钓鱼热的兴起,农村养鱼户为了广开财源,有的利用天然温泉修建养鱼池,有的池外罩上塑料大棚,棚外天寒地冻,棚内温暖如春,不但能钓鲤鱼鲫鱼,还能钓亚热带鱼类罗非鱼。人为的提高水温,卖票冬钓,这就和天然水域的情况不同了。

洄游习性:鱼类离窝远游,也有洄游的规律,这和水温,饵料,产卵都有直接的关系,养殖学上把它称为适温洄游,索饵洄游和产卵洄游,适温洄游就是原来栖息场所的温度高于或低于鱼适宜生活的温度时,他们会离窝远游,寻找温度适宜的地方。例如春暖花开时,他们会从深水区游到水浅的地方活动觅食,盛夏浅水温度高,寒冬浅水温度低,鱼儿会游回深水区避暑和越冬。索饵洄游就是离窝寻找食物,在天然水域里,鱼时四处觅食的。在河川,湖泊,水库里生活的鱼,都喜欢栖息在靠边岸边有水草的环境,早晨日出以后开始活动,在草边觅食,到了中午,逐渐向深水处游动觅饵。傍晚又逐渐往栖息场所洄游。渔谚“一日三迁,早晚溜边”,讲的就是这个科学道理。除非栖息场所附近已没有食物可觅会被迫转移,大体上他不会离窝太远,知道附近觅饵,吃饱了又回到老窝来。这就叫“老窝在,不远游,游必有归”。产卵洄游是离窝寻找生儿育女的地方。在产卵期,如果他们的栖息场所附近有水草茂密无流速的浅滩,可作为产床,他们便会在附近就地产卵。如果没有这种条件,鱼就会雌雄亲鱼成群,做远距离洄游,到上游的浅水滩涂水草繁茂的静水区生儿育女。产卵后就在附近觅饵育肥,当然,在产卵期钓鱼,就要跟它到江河上游浅滩水草繁茂的地方下钩了。

喜草习性:各种水草的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也是各种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繁衍生息之所,鱼类可以再这里摄取到丰盛食物。水草茂盛处又是鱼类绝佳的排卵产床,每年春天繁殖季节,这类地方都是鱼儿的聚集之所。

顶流习性:一个池塘往往有溪流或渠水注入,它不但为塘内鱼儿带来大量新鲜饵物,而且进出口处又有较高的溶氧度,是鱼儿觅食摄氧的理想去处,所谓“顺风的旗,顶水的鱼”,道理就在于此。

逐波习性:水域宽阔的池塘,一遇大风天水面往往掀起较大风浪。风浪推动表层浮游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积聚于风口处,并且这些饵物又被浪头打入水中,于是这一带成了鱼类的天然觅食场。同时,波兴浪涌之处水体溶氧度肯定就高(这与增氧机的道理相同)。所以鱼儿便成了随波逐浪趋下风的生活习性。

合群习性:除鲶鱼黑鱼之外,大多数鱼类喜群居。“鱼贯而行”、“过江之鲫”等成语就说明了这种习性。这一方面是由相同的食性和生活习惯所决定的。另外一方面,鱼类集群而动,也是出于防避敌害的一种天性和本能。

趋氧、趋静习性:自然水体含氧量一般平均为每升8~12毫克,当其降至不足1毫克时,就会引起多数鱼类停止摄食,浮头,甚至死亡。鲫鱼,鲶鱼等耐缺氧的能力相对强一些,鲤鱼则不行,一般要求溶氧度在每升5毫克以上。水中的氧气一是来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是来自水面空气。无风天气溶氧慢,有风天波浪大则溶氧情况好。若一处缺氧,鱼便很敏感的向含氧高的水域转移,这就是鱼喜草,喜流,喜波,喜浅滩的主要原因。而喜静也是鱼类的明显特征之一。鱼类听觉发达,对声响尤其是一些突如其来的,生疏的高强度声响极为敏感,听到后迅速转移到远离声源的地方。当然鱼类避声仅是一般而言,他们对某些自然声响,如瀑布声,风浪声,流水声,淘米洗菜声,昆虫落水声等非但不惧怕,反而很喜欢。若是高密度精养池塘,那么抛撒颗粒饲料的声音甚至会使鱼儿争相聚集。

综上所述,鱼类活动是有一定规律性的。钓者可以记住这样几句顺口溜:水族分栖九重阁,上疏下密聚阳坡,向食趋静合群走,喜草喜流逐清波。钓者应在实践中更多的摸索各类鱼的活动特点,善于分析和把握各个不同情况下的变化规律,选择最佳钓点。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十分支持

很久以前

学习学习!

很久以前

学习了,十分!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非常不错的分享!

很久以前

的确如此!支持了!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学习学习

很久以前

了解是必须的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10分学习!感谢分享!

很久以前

好经验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不错的文章加分。

很久以前

非常不错的分享!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经验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感谢您的分享!10分值得学习!

很久以前
1/2下一页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