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漂尾直径对钓轻口小鱼时的钓组灵顿的决定性作用的具体实例分析
觉得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摆事实才能讲道理。举例来说,对于眼神不好的人,为了看清楚长杆的漂,一般所用漂的漂尾较粗,多超过1毫米,甚至多至1.5毫米。(对于几目加粗尾的漂来说,1.5毫米尾径是很常见的。)而对于钓轻口小鱼,所用钩较小,比如伊豆2号,一个钩压漂约四分之一目。如果是袖钩,则钩目更小。如此,如果调漂2目,挂红虫不压漂目,则两钩饵到底了,钓目不过从2目变为不超过2.5目。在有风浪的情况下,即使用的粗至1.5毫米的漂尾,也是很难判断出那0.5目的漂目变化是风浪的原因还是鱼的吃口。你能够确切判断出的超过1目的鱼口,并不是鱼吸饵的力导致的,而是鱼吃了死钩逃窜时带动钓组运动的结果。即使是没有风浪,水面如镜,轻口鱼吸饵的力也很难将如此粗目的漂尾吸下1目。如此,就只能钓死口鱼,而无法逮鱼吸饵时漂目处的“顿口”。这也是经常看到有些老年人提杆中鱼后惊呼“就没见漂动!”而逮顿口比等死口的命中率要高的多。下面具体计算一下。
如果拿人类比鱼。100斤的人,不咬只吸,很难吸起50克的铅坠。(我亲自做过这个实验。)20克的铅坠还是能吸起来的。那么,人的“吸力”大约为体重的万分之四。对于1两小鲫鱼来说,万分之四的“吸力”为0.02克。
对于漂尾直径为1毫米的漂,一目长度1毫米,则1目漂尾的浮力增量为3.14*0.05*0.05*1=0.00785克。
如果钓组无阻力,则轻口小鱼这个吸力可以使漂尾直径为1毫米的漂的漂目下降2.55目。遗憾的是,从漂到线再到铅皮座,所受阻力消耗了大部分的鱼吸饵的力。使得实际漂目下降很可能不到1目。
如果所用漂的漂尾直径增至1.5毫米,则1目漂尾的浮力增量为3.14*0.075*0.075*1=0.0177克。
如果不计水阻,1两小鲫鱼吸饵的力可以使漂尾直径为1.5毫米的漂的漂目下降1.13目。可惜的是,整个钓组受到的水阻消耗掉大部分这个轻口鱼的吸力之后,鱼已经没有剩余的足够吸力将钩饵完全吸入口中。漂目处表现多为轻微点动(颤动),然后要么停止(鱼吸不动跑了),要么出现有效漂相提杆中鱼,但是多为钩挂鱼上唇很薄的一点肉。极易跑鱼。
如此看来,漂尾直径为1毫米的漂,钓1两的轻口小鲫鱼,是可以看到近1目的“顿口”。而漂尾直径为1.5毫米的漂,钓1两的轻口小鲫鱼,却只能看到“颤动”,或者等死口上鱼,并且吃口很浅,容易跑鱼。
有没有漂目又粗好观漂,又能钓轻口小鱼的漂呢?我试过两种排水漂,可以明白地说,目前这两种排水漂由于漂目足够粗,所以观漂相当清晰。但是,其灵敏度只相当于超过1.5毫米尾径的普通漂。所以并不适合用于轻口小鱼。即使如此,也要感谢商家为钓友付出的努力。何况,夏天用起来还是很舒坦的。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已经有了具体明确的思路。只等找到某种材料就可实现。
声明一下,我不卖漂,我什么都不卖。更不“卖弄学问”。我只是一个喜欢钓鱼的人。
没事吸铅,蛋疼!现在不用啥某种材料,也可以做到,扁尾
晕的,刚写的没发出来啊!楼主你好应该是个瘦子,50公斤。呵呵还有点蛋疼,去吸铅坠。现在不用啥某种材料,也可以做到,——扁尾!!!
扁尾漂我有几支。用了两年了。如果正好扁侧宽面对着,就舒服,可是经常会细侧窄面对着,就痛苦了
专利螺旋尾浮标)高灵敏鲫鱼漂纳米浮漂套装全套鲤鱼漂。这个怎样?
哈哈50公斤!兄弟目光如炬啊。多少公斤是无妨的,只是大概得出吸力与体重的比值。起码数量级上不会错。
螺旋尾浮标?!还有这等神器?
技术贴应该上首页
不够严谨,鱼是在水里吸,你在空气里吸,不能按照相同的比例换算。气流和水流对物体挤压的力量相差十万八千里。另外你还没考虑人和鱼不同物种肺活量和体重的比例呀
楼主劝你别做这种实验了,我觉着吸铅坨太危险,认真的
看完没有任何技术可言,大水贴
螺旋独龙钻
跪服了!都算到小数点后4位了,小弟我纵横钓坛三十余处载,总想为钓友分享一下钓技,无奈数学课是体育老师教的,看到此贴我头如斗大,只怪小弟数学没学好,调钓精准化固然重要,但过于精细有些过于繁琐,
所言极是。我又何尝不知“吸力”的效果与被吸物体与载体的密度差有紧密关系。但是如果我那样计算下来,不知又有什么人跳出来撒泼。
我一直用扁尾,只要插漂的时候让扁尾的宽面与漂座的横切面成一条直线。则宽面始终对着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