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组灵顿的影响因素及钓组灵顿区间与调漂法之间的关系
影响钓组灵顿的因素很多。漂目粗细(极端重要,特别是轻口鱼时。),钓线粗细(水阻),漂的吃铅量(惯性力及满足绷紧拉直水线),铅卷在铅皮座上的形状(圆柱体受到的水阻比纺锤形受到的
水阻大得多),钩饵的水下状态(决定了鱼吸食钩饵的难易程度)等,都对钓组系统的灵敏度起到各自的作用。
对于漂目粗细来说,只要保证适合对象鱼的一个钩压漂在两目左右即可。因为这一个钩的到底与否就可以从漂目变化上得到明确清晰的辨别。比如,空钩调漂4目,下钩到底了,漂目肯定变为6目。或者说,空钩调漂4目,往上捋漂后,不挂饵下去,如果漂目变为6目,则可以判断出,此时下钩到底,上钩悬浮。(这其实也是调漂后精确找底的一个办法。)同理,如果原来悬浮的上钩也到底了,则漂目相应上升一个钩目,变为8目。(对于极轻饵来说,比如红虫小蚯蚓做饵,如果鱼吸食原来悬浮的上钩饵,则上钩饵从悬浮变为在鱼口中“到底”,漂目自然也会上升。这也是鲫鱼吃口逮“顶漂”的依据。至于鲫鱼吸食下钩饵的顶漂,则是鱼抬头时带动子线上行的作用。)
从中可以看出,如果钩目过小,则不但钩饵的水下状态不好判断,并且钩饵的水下状态的变化在漂目变化上的量也很小,就是使鱼口模糊。也就是“不灵”。
钓线粗细对钓组灵顿的影响主要是所受水阻的不同。虽然,从流体力学来看,“顺延”水阻要比“迎面水阻”小很多,但是,相对于铅皮座来说,水线长度是铅皮座长度的多至上百倍。在保证对象鱼不至于断线的前提下,尽量用细点的钓线,就能减少鱼吸食钩饵带动钓组运动时钓线处受到的水阻,就能增加漂目变化的幅度,也就是提高钓组系统的灵敏度。
从鱼吸饵的力需要克服的阻力来看,漂的吃铅量越小越好。但是,事实上,并不是吃铅量越小就越灵。漂的吃铅量首要的作用是绷紧拉直水线,其实是满足便于抛投。由于钓线都是盘绕在收线盘上的,自然绕下后,钓线均会盘绕。如果线粗铅少,钓线在水中就会呈螺旋盘绕,鱼吸饵的力消耗在这个螺旋上极顿,剩余的使漂目变化的力就极少,就是说,过少的吃铅量会使钓组变顿。
怎么来选择漂的吃铅量呢?以前看到有个公式,吃铅量=(线号+钓深)/2。经过实验,感觉靠谱。比如,4号线,钓3米深,用吃铅量为3.5克的铅就是合适的。冬天一般用1号左右大线,钓深1.5米,则选用吃铅量为1.2克的漂就可以。
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冬天想钓深,水库斜坡,用7.2米长杆,钓深4米,大线1号,算下来吃铅量为2.5克。可行吗?明显不行。因为,这么少的铅,即使满足绷紧拉直钓线,也不便抛投。就需要改用吃铅量再大点的漂为宜。
矛盾就出现了。一般吃铅量达到3克以上的漂,多是用于钓大鱼,漂尾较粗。一般不少于1毫米。但是这样的漂,如果用于小钩饵钓小鲫鱼,其钩目极小,多在半目左右。前面分析过,钩目过小会使钓组变钝。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本人搜遍某宝,找到几支漂,其吃铅在3至4克,而漂尾直径在1毫米以下。经过几次试钓,效果明显,完美地验证了我的调钓理论。
至于铅皮座处的铅皮形状,一般为圆柱形,受到最大水阻。经过我的计算,一般吃铅量的漂,圆柱形的铅皮处受到的水阻都大于大肚子漂体。而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修剪铅皮两端,将平面搞圆滑。使铅皮座处的铅皮整体成纺锤形(橄榄形,流线形。)
钩饵的水下状态是普遍认为影响钓组灵顿的重要因素。从节约鱼吸食钩饵的力来说,悬浮的状态最“灵”,因为鱼仅仅靠正常喝水就带动钩饵入口。但是从子线挡口的角度来看,到底的钩饵由于子线有沿底弯曲,不易挡口,对鱼吸饵有利。这里只分析前一种。
不同调漂法对应了初始钩饵的水下状态的“参照系”。双钩双饵半水调漂的目数(调目),比如2目,代表的就是,以2目为参照,有多少目数的钩饵重量到底(沉底)了,漂目(钓目)就是在2目的基础上增加多少目。如果钩目为1,饵目为3,则下钩饵到底了,漂目处就有4(1+3)目“冒上来”,漂目就从2目变为6目。换句话说,如果双钩双饵调漂2目,往上捋漂后投下去看到漂目(钓目)为6目,则可以确定地判断出,此时钩饵的水下状态为∶下钩饵到底,上钩饵悬浮。如果继续往上捋漂,投下去看到漂目(钓目)为10目,则可以判断出,此时钩饵的水下状态为∶两钩饵均刚到底。
此时如果剪掉两个子线,漂目不会有任何变化。还是10目。而剪掉两个子线后,此时的漂目就是无钩调漂法的调目!!(关于子线弯曲的顶漂作用,我有专门的实验研究。)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无钩调漂法的调目,对应的就是台钓中灵顿范围内最顿情形。而双钩双饵调漂法的调目,对应的就是台钓中灵顿范围内最灵情形。这两种调漂法的调目的平均数,就是对应了台钓中“一悬一沉”的情形。
以上面数据为例。双钩双饵调目为2,无钩调目为10,则钓6目《(2+10)/2》时,钩饵的水下状态为精准的一悬一沉。钓2目时,就是钓极灵至钓浮(离底高度需要校验。),钓10目时,就是钓顿至钓钩饵全到底。那么,钓2至6目,就是主钓灵,最顿至一悬一沉。钓6至10目,就是主钓钝,最灵至一悬一沉。
如此看来,调漂至简矣!先带双饵调平水,再去掉钩饵看是多少目,即无钩调目Tw。则钓目为半个Tw时,钩饵的水下状态就是一悬一沉。钓目小于半个Tw,就是钓更灵,因为一部分下钩饵也悬浮了。钓目大于半个Tw,就是钓更顿,因为一部分上钩饵也到底了。
但是,这个办法的不方便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想钓极顿守巨物时,钓目为钩目加饵目的两倍。即使钩目饵目都合适,均为2到3目,钓目也多至8至12目。所以这只是一种适合钓灵的调漂法。
扯淡啊,看个开头就头疼,就算国家级钓鱼大师都不会这样分析,搞这些鸡巴伪科学,不如老老实实作钓,别瞎显摆了,我们不懂,也不愿看懂
真正了解调钓的钓鱼人,提个意见,就是有时提到钩目的时候(钩目大于2目)容易被钓友理解成钩子用小了,其实是浮漂的选用出了问题,应该提醒钓友多注意浮漂的选用,多了解漂尾作用的重要性
你因为看不懂而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的事物应该还有很多。这是我回复你的第一句也是最后一句话。
多谢。钩目和漂尾的关系,前面有文章详尽分析过。
理论对了,顶一个。只是调漂要剪线感觉好浪费,一剪子下去就是一块钱没了。
哈哈对于某个季节主钓特定鱼,一次浪费就固定下来漂钩线了。不会次次动剪刀✂️
对近视就不好用了。关键要能看到漂,再灵看不到漂,都是胡扯。前提是能看到漂,再看灵。
的确如此。
讲得在行理。但有些复杂化。一般我是空双钩半水调。同时试一下拉一饵多少目即知。然后可找底结束。开始上饵调钓。
顶一下
好文章学习了
你的办法是多数钓友采用的简单易行的好办法。只是有些钓友会判断失误。上钩挂饵使漂目下降一个饵目这个好理解。不好理解的是,下钩到底会使漂目上升一个钩目。所以,如果钩饵相当,则调几钓几时,钩饵的水下状态就是严格的一悬一沉。这里的“一”指的是一个钩饵的整体。 然而很多钓友忽视了下钩到底的漂升钩目数值,从而误以为调几钓几就是上钩饵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都到底了,以为是钓钝了。而实际上,如果饵比钩轻,则调几钓几,不但上钩饵悬浮,并且下钩子线垂直受力,就是所谓的钓“灵”。但是由于两子线都是垂直受力,均“挡口”,所以对于钓轻口小鱼来说,实际效果只能是“顿”。
讲的太麻烦了,钓个鱼而已,调几钓几随意就好
。。。光见你发理论,,实践呢。。。没有实践,,再多的理论有啥用。。
你讲太麻烦了,一般钓友都不会这样玩。就我老玩黑坑也没这样调钓的。钓友出钓一个是屁股坐的正不正,一个是口好不好,再一个是饵料状态味型和线组搭配。这几个做好了怎样调钓都能爆护。这是我长年玩黑坑的基本。野钓要给黑坑一样玩那就太累了。
明天小浪底约起
野钓不管它调几钓几,只要把漂调出水面,想钓几目就几目。
钓什么鱼要大灵跟大顿
好的,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