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回帖赚贝壳】浮漂吃铅比与灵敏度的关系

大鱼爱我2015-05-15 09:23:18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吃铅越小灵敏度越高 铅是可以抵消都份浮力 但漂在水中运动是有阻力的 漂越大阻力也大 细身漂更灵 2支外形完全相同的浮漂 它本身的密度不同 克服阻力也是不同的 差别不是很大 也应该是吃铅少的灵一些

很久以前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吃铅比是衡量浮漂质量最为重要的指标,在外形、长短、加工精细度、用漆等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材质自重越轻,吃铅就越多,因为浮漂自身重量是包涵在线组平衡体系中的,此消则彼长,灵敏度越高,浮漂质量越好。反过来想也容易理解,对于同一个铅坠,如果能降低浮漂自身重量,那就可以做出更小些的浮漂来与其对应,水阻更小了,灵敏度不就更高吗?所以巴尔彬木会做脱脂、碳化处理,孔雀羽会做脱壳处理,芦苇也会做脱壳、碳化处理,目的就是进一步减轻自重,提高浮漂的灵敏度。加工出自重越小、但浮力的稳定性的浮漂是制漂人永远的追求,只不过自重越小,材质内部的网状空隙会越多,浮力越容易受到水温影响而变化,变得不稳定,所以这种提高才受到了材质的限制。灵敏度高的浮漂可以通过钓与调的搭配来改变灵钝,也可以通过加长子线、上推铅坠来使浮漂反应变钝,而本身灵敏度低的浮漂已经有局限,是无法人为增加灵敏度的。

很久以前

总之我认为是双沟的话,一般单钩着地就好,这个时候是很灵敏的,如果要钓顿的话,就将铅块卡死,然后双沟着地也好,还有的就是钓浮,饵,钩坠子都是悬空钓半水。

很久以前

两只相同个浮漂吃铅比不同,相对而言浮漂代表主力 而铅也代表主力 吃铅越少,反映到反映到浮漂越灵敏,反之吃铅越多反映到浮漂就顿,但是在垂钓过程中吃铅小的浮漂,在抛竿时比较困难!等待学习!

很久以前

相对而言吃铅量小的浮漂比吃铅量大的会灵敏一点点,但是只是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要是垂钓中和调钓有很大关系,不一定吃铅量大的就不灵敏,新手的一点见解。

很久以前

1、完全相同的两个浮漂,吃铅不同的关键点是,体积相同,密度不同,质量不同。2、吃铅少的浮漂,在下降吃口中更灵敏。3、吃钱多的浮漂,在下井过程中更钝。4、在上顶吃口中,吃铅多的和少的灵敏度相同。5、导致浮漂下降灵与钝的原因,不是铅皮的大小和轻重,而是因为浮漂产生的浮力的大小。

很久以前

一般情况下,浮漂的自身重量越轻吃铅重量越重,浮漂的灵敏度就越高,反之就越顿!浮漂吃铅重量与自身重量相除得出浮漂的吃铅系数,吃铅系数计算:吃铅系数=吃铅重量/浮漂自身重量,比如说一支浮漂的自身重量是0.5g,吃铅重量1g,那么这支浮漂的吃铅系数就是:1g/0.5g=2.0,吃铅系数越高灵敏度就越高,一般来说一支浮漂的好坏其吃铅系数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依据,一支好漂的吃铅系数基本上都超过2.0以上!各位钓友可以根据这个公式不妨来测试一下自己手上的浮漂是否达到好漂的标准!以后在挑选浮漂的时候也可以以此方法来判定浮漂的优劣!

很久以前

2支外形完全相同只是吃铅比不同的浮漂对悬坠钓线组有哪些影响或作用呢? 1.在浮漂的调目一样的情况下,吃铅量大的浮漂必然配重的铅皮要重,这样的线组搭配,铅坠入水快,浮漂翻身快,便于鱼钩迅速到底,对于钓深水、减少上层小鱼的干扰效果好;但是铅坠的快速下沉,减少行程时间,钓行程的效果受到影响。 2.在浮漂的调目一样的情况下,吃铅量小的浮漂必然配重的铅皮要轻,这样的线组搭配,铅坠入水慢,浮漂翻身慢,子线的摆动时间加长,提升饵料雾化效果,有利于增加诱鱼效果、捕捉行程过程中的鱼口。 3.吃铅量大的浮漂,鱼吃口反映比较迟钝,特别是浮漂上顶、送漂的现象不太明显; 4.吃铅量大的浮漂,鱼吃口反映比较灵敏,特别是浮漂上顶、送漂的现象比较明显。 总之,钓深水、钓底层一般选择吃铅量大一点的浮漂,钓浅水、钓行程一般选择吃铅量小一点的浮漂。

很久以前

吃铅重的,漂相反应沉稳准确,动作速度慢。吃铅轻的,漂相反应敏捷,动作速度快。漂相一快一慢,造成视觉上的误差,让人感觉灵敏与迟钝两个不同效果。在实战过程中,动作灵敏会让人误以为是小鱼在抢食,动作沉稳会让人感觉是大鱼咬钩。造成提竿失误的机率增大。其实还是要适应一只漂的习性就好。像我这边,野钓全是调水平,不管漂的浮力大小,全是如此调漂。

很久以前

本人前段时间垂钓,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根据本人多次的实验证明,浮漂在相同材质、相同形状、调目钓目相同的前提下,吃铅越小越灵敏。浮力大的浮漂体积就相应大一些,体积大的浮漂,在水里被牵动,阻力肯定就要大一些。

很久以前

更正一下,前一个回复里有一项内容计算出错,现在更正一下2、 铅重,从物理力学上推论,浮力=重力浮力=漂体体积(排出水的体积)*水的密度+铅坠排水产生的浮力重力=铅重+漂重铅重=浮力-漂重=漂体体积(排出水的体积)*水的密度+铅坠排水产生的浮力-漂体体积*漂体密度=漂体体积*(水的密度-漂体密度)+铅的体积*水的密度3、 吃铅比=漂体体积*漂体密度/漂体体积*(水的密度-漂体密度)+铅坠排水产生的铅的体积*水的密度浮力,水的密度为1,公式化简后最后得出结论:吃铅比=漂体体积*漂体密度/漂体体积*(1-漂体密度)+铅的体积那个在这个公式中,变量漂体密度和铅的体积这个两数值了。推导:漂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并且1漂体密度0,临界值为水的密度(超过水的密度无讨论的意义)。当漂体的密度变小,分子变小,分母(1-漂体密度)一项变大,另一项铅的体积也变大(漂密度小,变轻了,吃铅就重,加铅,铅体积变大),反知。由此推出,漂的密度小,吃铅比越小,漂体密度越大,吃铅比越大。

很久以前

给力,学习了

很久以前

对于这个问题,作为一名新手来说学问有点深了,借此机会好好学习。支持管理搞这样的知识小问答

很久以前

对于这个问题,个人认为:吃铅比越大,浮漂就越灵敏。浮漂的灵敏程度应该与需要拉动浮漂的下拉作用力大小有关,只同样形状的浮漂,浮漂的体积和截面积相同,吃铅比大的浮漂,由于吃铅量大、自重小,则浮漂浮力较大,利于将主线拉直,拉动浮漂的力应该较小;吃铅比小的浮漂,自重较大,相对的下部铅坠重量较小,鱼在吃饵拉动铅坠所需要的力量相对大些,灵敏程度相对要弱些。

很久以前

我认为:吃铅比和灵敏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吃铅比:浮漂吃铅比是整支浮漂的重量与调平水时全部配铅的比例。 灵敏度:线组在鱼给予相同吸食力的情况下,出动作给人目视效果的敏感程度。从概念上不难看出,吃铅比决定配铅量的大小。 吃铅比越大,同等体积的浮漂的重量越小,密度越小,所需的配重铅量就越多,铅量的多少决定了下沉速度和远抛的便利性;当调漂恰当的情况下,浮漂的综合浮力和配铅、线组、鱼饵的重量相等,理论上只要鱼给予吸力,浮漂肯定会下沉或上浮表现出动作,动作的大小取决于鱼的吸力大小和与动作的幅度,但是,这是在浮漂线组处于静止状态时的的情况,鱼要拉动浮漂实际上,除了要给予吸力和运动的力量,还要对抗 浮漂、线组鱼饵在下行(上行)时的所受到的水的阻力,阻力小,表现出的就是灵敏,阻力大就是表现钝。所以说,灵敏度和吃铅比无关,而是和鱼的吸力大小和采饵幅度以及浮漂、线组鱼饵在下行(上行)时的所受到的水的阻力有关。 所以治漂时,通过改变漂的形状改变浮漂运动时的阻力,当然,我们也可以改变铅坠的形状以及线的切水性、小配件的的形状增来加灵敏度,这点实战中钓友可以尝试验证;另外,灵敏度还和钓场水流、风力风向等等有关。

很久以前

各位专家分析的都很到位,我以为,只要浮漂调的好,灵敏性问题不大,即便是吃铅大的浮漂,动作同样能够出的来

很久以前

大家说的很好,我也学习了!

很久以前

个人感觉吃铅比不同的浮漂,到水里的灵敏度是不同的。吃铅笔较大的浮漂反应较灵敏,反之吃铅笔小的浮漂反应就相对钝些。在密度大、生口、滑口和闹小鱼的环境下,如果浮漂吃铅轻了,抛竿后浮漂翻身、直立、下降、到位一系列动作都要比同类浮漂慢,最终会影响鱼获,在有小鱼闹钩的情况下,可以用吃铅笔较大的浮漂,浮漂可以调的钝些,加快浮漂翻身、下沉的速度,饵料会快些落底,减少小鱼的影响;没有小鱼闹钩的地方,可以用行程漂,相对可以用吃铅笔较小的浮漂,漂尽量调的灵些。

很久以前

论坛兄弟真是高手众多啊,这个课题应该说也是钓鱼人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现在也是没有定论。不过,论坛的兄弟大部分都是玩休闲钓,玩竞技钓的兄弟应该不多,个人认为在休闲野钓中,以生口鱼居多,鱼口不会太轻,只要漂调好了,什么漂都是能够钓鱼的,仔细的观漂和合适的起竿时间才是影响渔获的关键,不要纠结于此,误入竞技钓泥潭,做毫厘之争,我们就是爱好钓鱼,爱好这个运动,尽情享受搏鱼的快感应该是最重要的。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兄弟们勿喷。

很久以前

个人认为,同样大的浮漂,吃铅大的肯定要比小的灵敏,巴尔杉木的漂大家都说很稳定能过滤小杂鱼的信号,其实就是不灵敏。另外说个题外的话,密度大的浮漂其本身的重量可能超过配铅的重量,这样的漂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好抛杆的现像,尤其是长杆深水时,抛杆时往往会出漂在前而饵在后的情况,影响抛杆到位!

很久以前
上一页2/3下一页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