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友们有这样的体会,在春夏交替的4月下旬到5月下旬这一时段,使用手竿是最难的。因为经历了春天黄金垂钓,使所钓水域近岸的鱼数量日渐减少,从而形成了鱼滑和鱼不进窝咬钩等情况。同时因季节的更迭,气候发生变化,使鱼一时难以适应,以及因春耕用水水位快速下降造成鱼类惊恐躲避等诸多因素造成鱼难钓的窘境。
如何在落水时节鱼难钓的情况下,提升休闲钓鱼的情趣,取得较佳的垂钓效果,笔者的如下。实施迫水钓是最奏效的方法。即随着水退,钓者跟进,直抵新落的水边乃至尚在淹没的浅水之中,将饵投向尚未下过钩的水域,以及果断移竿至湖库中下游寻深,寻坎,我们知道许多湖库以及较大的坝塘等自然水域都是依天然地势而筑,凹凸不平、高矮坎子、沟道小洼以及大面积的田畴地块等淹没其中,从而形成复杂的水下地形,特别是在上游一带的湖边,多有田地被淹,一旦水落,便逐步露出埂坎和浅水滩。初夏用手竿多在上游1米左右的较浅水域施钓。笔者所在地的一些水库两岸边淹没着许多台田,以每星期出钓一次计,每次下降的水位为10厘米~20厘米,上星期蹲过的田埂已经离水一大截,如果钓点本来就只有一米多,现在更浅了,假如忽略了这一点,继续下竿,必十钓九败。因为鱼在水落时段呈惊恐状态,许多老钓手都说,水落一寸,鱼退一米,这种退不仅是指鱼往更深、更远的水域而去,还在于鱼因感知水位的突变,而出现蛰伏或很少游动,在原位上任你撒饵做窝和变换钓饵,也难以钓获。在初夏的一个月里,笔者在大山深处的黑所水库8天连钓五次,次次撵着水钓,甚至涉足浅水中,共钓得近300尾大个野鲫和十数条鲤鱼,重百余斤,最多时一天钓得二十多斤大鲫;而同去的几位钓友因忽略了水退鱼龟缩的情况,多在原岸边或平滑较浅的水域下竿,导致钓果甚差。总结钓落水鱼的实战经验,笔者归纳出以下几个要点:
一)因势选好水域这个"势"指的是初夏水体下降,湖面缩小。此时上游一带除了水下有较高的台田、埂坎处可继续追水钓外,一些较平坦的湖库已是水浅滩露,很难有鱼逗留,即使有也是小鲫、小杂鱼了。目此在熟知水情的情况下,要将垂钓水域重点选在中下游。
(二)选好钓点做好窝一船来讲.蓄水上千万立方米湖库的中下游水面还是较宽的,水位更深,其他地形有大斜坡、大深坎等。钓手竿最宜在层层梯田下做窝,选从未有人下竿的田埂,蹲人的埂刚露出水面或者尚淹没几厘米,而钩饵落点为2米~3米深是最上乘的钓点。当然竿子宜在5.6米以上,线要长出竿1米许,用甩大鞭方法,钓点能超过二至三台水下田埂更佳,诱饵宜少和散,以浓味和色彩取胜。这种钓位不仅发窝快,而且聚鱼多,钓两三个小时后常有大鱼咬钩,用台钓法的钓组,惊险迭起。其次在高坎下做窝,水深3米~5米亦是鱼喜聚之处,做窝的诱饵宜重些,并以粗多细少为宜,做窝的时间最好长些,能第二、三天来钓更好。以上两种钓点的共同点是,水深、隐蔽性强,鱼将坎壁视为天然屏障,故敢大胆抵近索饵,极易形成群体,田埂脚更兼有聚鱼不易散、越钓越多的特点;而在大斜坡处做窝,水位可浅些,以1.5米~3米为宜,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少撒诱饵,最好以原味大米做饵,每次投入二三十克,一二十分钟即可下钩,因为这类地势是鱼由深至浅游玩觅食的区域,但因缺乏天然屏障,鱼逗留时间不会久,故鱼来得快散得也快。
(三)改善钓法落水鱼难钓,不仅表现在上游无鱼可钓,或者钓点上做了窝也难聚鱼,即使窝中有鱼咬钩,漂子的信号反映也多轻微或迟钝。与此相反的是小杂鱼特多,频频嘬钩,难判真伪,这是这一时期手竿钓较为显著的特征之一。笔者应对落水鱼的技术要领是:在钓组上采用以适应野钓的改良型台钓法,其中的区别是坠漂子的比重是在无再就是子线的长度太大长池塘台钓的运用尺度其好处在于,首先因为所钓水域较深的水位使长子线在落水时易被于发现,其次坠与钩饵间距太大,减弱了鱼觅食时的警惕性;第三是鱼吸食的轻飘性和方便性,再一点是子线长了,中大鱼时,增加了线的强度,提高了成功率。在垂钓中,把握好鱼咬钩的一瞬间提竿,是多上鱼的关键。笔者的做法是,把漂子调至五六目,以双饵触底,以钝钓滞,即慢半拍,因为野水中的鲫、鲤这一时期虽然吞钩慢,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无人惊扰,它会最终把饵钩吞人,其漂子的反映便会出现明显的动作,此时提竿必中无疑。以往我们以灵钓滞时,易急躁,因有小杂鱼的干扰,对漂子信号的判断力下降,一有动静就扬竿,鲫鲤咬钩的火候不到,中鱼率则低,还因垂钓之鱼脱钩后影响窝中之鱼,使它们逃离。
收藏认真学习了!
学习了,谢谢
谢谢支持!!!
谢谢支持!!!
言之有理。分享。
有道理。好好学习
支持一个。
好帖拜读了,顶楼主
谢谢分享
跟帖学习学习
有道理。好好学习
颇有道理啊
这个很是值得一看的
谢谢支持!!!!!!!!
谢谢支持!!!!!!!!!
谢谢支持!!!!!!!!!!!
谢谢支持!!!!!!!!1
谢谢支持!!!
谢谢支持!!!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