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野河怎样钓鱼 转

海砜2015-03-02 20:11:29

一、鱼类的生活规律 “鸟有鸟道,鱼有鱼道;找准鱼道,连连上钓。”鱼儿虽在水中生活,但也有自己的行走觅食路线。钓鱼爱好者也要会找准鱼道、鱼窝才行。老钓者们每到一地垂钓,总是先沿河、湖、塘转一圈,找地点,实际上就是找鱼道,找鱼儿聚集觅食地点,找得准,就可连连上钩。“一日三迁,早晚溜边。

鱼类活动有一定规律,一般早晚都游到近岸浅水里觅食,中午在河湖中心深水处。钓者从这八个字中可以悟到:早、晚钓近、浅的岸边处,中午要钓远、深处。“鱼儿顶浪游,钓鱼要钓浪口。”初钓者都喜欢背风,钓上风头或无风浪处,这样浮漂看得清楚,抛竿省力气。而“老钓鱼”迎风而立,专钓下风头、风浪口。因为风浪口氧气足、食物多,鱼儿多。

“小鱼惊慌跳,大鱼快来到”,

“水下小鱼多,大鱼不在窝”,

有些钓者在一个窝子里垂钓,总是小鱼抢钩,很难钓上一条。初钓者不断埋怨,但还是不断换食,不愿意离开。老钓者几次提不上鱼来,发现小鱼多,马上移窝另寻钓点了。当一个窝子的水面小鱼乱窜乱跳,或水底原来小鱼吃钩很频繁,突然无鱼吃钩时,初钓者要离开了,而老钓者却知道大鱼要到了。

一日之间,何时钓鱼最好?很多谚语说明,一般早晚最好,中午最差。“烈日当午,钓鱼气鼓鼓;早晚钓一阵,回家吃一顿”就是证明。这与“西南风,钓两头”,可谓异曲同工。一般钓鱼早、晚都好,但那个更好呢?

“早钓鱼,晚钓虾,中午钓个大王八”,它说明,一般早上比晚上好。但四季不同,又不能一概而论。“春钓雨雾夏钓早,秋钓黄昏冬钓草”,所谓早上好,一般泛指炎热的夏天,到了秋天,则黄昏比早上还好。

反映鱼类生活规律的谚语,很多是和季节、天气、水情结合起来。

如“三月三,鲤鱼上河滩”,

“清明前后,鲫鱼抢钩”,

“过了谷雨,百鱼近岸”。这些谚语是从季节上说明,到了春天,鱼儿开始浅滩觅食了,尤其是鲤鱼、鲫鱼这两面种野生又繁殖力很强的鱼类,更要为养精育子储备营养。这时浅滩水暖,浮游植物开始生长,浮游动物开始繁殖,它们多到浅滩觅食了,谷雨一过,天气更暖,其它鱼类也近岸到浅滩上来了。这与“春钓滩,夏钓荫,秋钓潭,冬钓阳”的意思是相近的。雨,雪也与钓鱼有很大关系。“梅雨钓鱼,越钓越喜”说明梅雨季节,水中增加了大量氧气,河湖水不断上涨,岸上冲下的食物多,鱼儿十分活跃,吃食旺盛。

“宁钓日落后,不钓雷雨前”,说明雷雨之前气压低,水中缺氧,鱼不吃食。

“雨后放光,钓者吃香”。

雨后天晴,水中氧气食物大增,鱼儿活跃,食欲旺盛。“雨季鱼靠边,撒米应撒边”,说明雨季水涨、浑浊,近岸食物多,打窝子打近为好。

“雪前把鱼钓,雪后拥炉烤”,

说明雪前地气尚暖,鱼儿预感寒冷将到,猛口吃食,以备冬眠之用,雪后水寒,鱼遁入深水,冬眠不食,钓者只好拥炉烤火了。水情不同,钓鱼的方法也不同。

“水呈泥汤,钓鱼泡汤;水情如镜,钓鱼不行”。

“水涨钓浅,水退钓深;水浑钓浅,水清钓深”,

“深浑可钓近,清浅宜钓远”,“

清水无鱼,浑水摸鱼,不清不浑好钓鱼,”这些谚语,都从水的清浑程度说明钓鱼方法与取舍,很有道理。

二、钓鱼的技术“

一番江水一番鱼,一方鱼吃一方铒”。它告诉我们,鱼和人一样,都有各自常食和喜食的食物,千万不能拿着一种诱铒和钓铒作为“万能钓铒”到处使用。“直鱼竿,细渔线,快钩持铒不露尖”。这就是说,竿要直,线要细,钩尖要锋利,穿铒时不能露钩尖,以免剌痛鱼唇。

“钩越小越好,线越细越好,铒越得越好”

,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轻提慢慢动,鱼儿吃钩勤”,

“先撒窝子后钓鱼,脚步轻捷慢慢提”。

鱼儿胆小怕人,怕响动,因此,脚步要轻,钩线入水要轻,提钩要慢,鱼儿才不会惊慌逃走。

三、何谓“春钓滩,夏钓渊,秋钓阴,冬钓暖”

“春钓滩,夏钓渊,秋钓阴,冬钓暖”,

指的是季节、水温和钓位选择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多年垂钓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一般鱼儿在水温15~30℃最为活跃,当然也是垂钓的最佳时机。

所谓“春钓滩”,即仲春三月,春暖花开,气温回升,在阳光照射下的浅滩水区,水温上升较快,可达15℃左右,因而浅水区的水生动植物复苏也快,于是成了鱼儿觅食云集的地方,故春天垂钓宜选在向阳的浅滩水区。

“夏钓渊”,

即盛夏时际,高温酷暑,烈日当头,浅水区的水温多在30℃以上。由于水温过高,鱼儿不适应,大多到深水区去“避暑”,觅食了,故而浅水区很少有鱼,即便有也不吃食。所以夏天垂钓应选在深水区或桥洞里。早晚则浅水区水温较低,可以钓到鱼。 “秋钓阴”,即初秋季节,暑气尚未全消,中午前后,水温仍然很高,鱼儿大多在树阴底下、苇草、荷叶的荫凉处“纳凉”、“避暑”,故宜选在树阴等荫凉处垂钓。

“冬钓暖”,

即冬天气温低,多数鱼儿处于休眠状态,早晚由于水温低,不宜垂钓。中午前后,在背风向阳处,水温较高,较为暖和,有可能钓到鱼儿。

四、为何“夏季不钓东南风” 盛暑夏季因为天气炎热,气温很高,东南风会带来大量水蒸气,使大气中的水分增多,气压变低,造成水体溶氧量减少。鱼儿在缺氧的情况下,不爱进食和活动,上钩率很低。

渔谚说,“钓翁钓翁,不钓东南风”就是这个意思。夏季垂钓,以刮西风最好,其次是西南风。因为刮西风和西南风时,早晚并不燥热,鱼儿活跃,适合垂钓。中午刮西南风则由于天气闷热,水中缺氧,致使鱼浮头,不咬钩,因此不利于垂钓。

五、为何“上午钓西,下午钓东” 鱼儿在水中游动,对岸边人畜的动响和倒影十分敏感。之所以“上午钓西,下午钓东”,一是可以防止垂钓时人和渔竿在水中形成倒影,使鱼受惊吓而逃逸;二是冬天垂钓,上午西边光照充分,下午东边光照充分,水温相对较高,有利于鱼儿活动和觅食,因而上钩率较高。 “上午钓西,下午钓东”的弊端是;迎着阳光垂钓,不容易观察到鱼漂的反应。必须戴遮阳帽和太阳镜,或者侧身垂钓,才能克服晃眼、看漂不清的弊端。

六、为何“早晚钓近,中午钓远” 一般天然水域的鱼儿都比较机警胆小,它们为躲避人畜和其他动物的干扰,白天都不到岸边活动、觅食,只是在早晚光线暗淡,夜深人静时才到岸边来活动、觅食,这就是早晚钓边的道理。所谓中午钓远,主要是指夏天垂钓。夏天中午岸边的水温较高,鱼儿忍受不了高温,纷纷游到远边的深水区去“避暑”去了,所以中午在岸边很难钓到鱼儿。此时必须用长竿长线或海竿,才能在离岸边较远的深水区钓到鱼,所以中午钓远。

七、为何“宁钓日落后,不钓雷雨前” 渔谚“宁钓日落后,不钓雷雨前”,说的夏季天气炎热,尤其是中午气温很高,水中严重缺氧,鱼儿憋气难受,大都浮于中、上层水体,吃钩率极低。而日落后,气温下降,阵阵微风吹拂水面,碧波粼粼,溶氧量显著增多,鱼儿刹时活跃,争相觅食,频频上钩。 夏季雷雨到来前,乌云密布,燕于低飞,空气中湿度很大,气压很低,水中氧气匮泛,鱼儿难以忍受,纷纷浮出水面,无心摄食,自然不会咬钩。这就是“宁钓日落后,不钓雷雨前”的道理。

八、为何“梅雨钓鱼,越钓越喜” 梅雨季节,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阴雨绵绵,雨水充足,江河湖泊涌人大量雨水,同时也将陆地的昆虫、植物残屑及有机物带入水体,为鱼类送去了充足的饵料。与此同时,雨水还使水中的氧气大量增加。鱼儿空前活跃,食欲旺盛,频频咬钩,故是垂钓的大好时机。所以梅雨季节钓鱼,越钓越喜。

九、辩证看“夏天到,鱼难钓”立夏后,白天气温增高,鱼类进入生长期,食欲旺盛。由于气温、水温较高,夏季并不是钓鱼的最好季节,也给钓鱼人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掌握了鱼儿在夏季的生活规律,加之垂钓得法,仍能做到鱼儿满篓。有不少夏钓谚语,都实践证明了夏天能钓到鱼、多钓鱼的科学道理。

十“早钓太阳红,晚钓鸡入笼”这句钓谚说的是夏钓的最佳钓时机是早晨和傍晚。因上午9时之前,气温、水温一般在20℃~30℃之间,正是鱼儿吃食的最佳水温。此时鱼儿食欲旺盛,四处觅食,特别是喜欢到岸边“进餐”。下午4时之后,太阳西斜,灼热程度大减,气温、水温下降,鱼儿在深水休息后预感夜晚的到来,纷纷从深水游向岸边觅食。夏日的中午一般是难钓到鱼的,因气温、水温太高,鱼儿多游至深水区“避暑”去了。

故钓谚云:“早晚钓一阵,回家吃一顿”、

“酷暑三伏钓早晚”、

“宁钓早晚一刻,不钓中午半天”、“早钓鱼,晚钓虾,中午钓个癞蛤蟆”。

十一、“夏钓夏钓,夜间比白天好钓”这句钓谚是说夏日钓鱼,夜间比白天好钓。因到了晚上,水温、气温皆在30℃以下。再因鱼类都有怕惊扰、怕强光的习性,夜间干扰少,光线弱,加之夜间凉爽,晚风一吹水中氧气增多,鱼儿便无忧无虑,放心大胆游到岸边,觅找食物。夜钓,除白天能钓到的鱼类外,还能钓到鲶鱼、鳜鱼等肉食性鱼类。夜钓,免受白天高温日晒之苦,凉爽微风使人心荡神怡,感受到白天迥然不同的天赐乐趣,简直是一种人生的享受。

十二、“大麦黄,钓鱼忙这句钓谚说的是夏钓的最佳季节。芒种前后,大麦成熟时,正是夏钓的最佳季节。因为鱼儿交配、产卵后,需要大量补充营养,就得大量摄食,便四处游动,到处找食。这个季节各种鱼类都易上钩,特别是鲤鱼格外好钓。故钓谚云:

“大麦须须亮,鲤鱼遍沟放。”

十三、“夏钓荫、夏钓深,不冷不热钓边边”这句谚说的是夏钓的最佳钓位。夏钓荫。因为夏天气候炎热,阳光直射,对水温极为敏感的鱼儿,此时也都躲在深水和有树荫、坡荫、水草的地方乘凉、戏水、觅食、集聚栖息。故钓谚云:“水草旁,树荫下,夏季钓鱼不放空。”夏钓深。入夏后,浅水区温度上升超过鱼类生活的适宜温度时,鱼类便由浅水转入深水游动、觅食。因为水深1米以下水温变化缓慢,昼夜温差小,所以酷热的白,鱼类大多喜欢在2-3米的深水处觅食,故所谓钓深,不是越深越好。不冷不热钓边边。夏天,气温不高,水温适度,鱼儿便从深水处游向岸边觅食,故钓位应选择在岸边、浅滩。

十四、“雷阵雨后,钓鱼丰收”这句钓谚说的是夏钓的最理想天气。夏天,雷阵雨后,凉爽宜人,水中温度明显下降,水中氧气充足,岸上冲刷下来的食物增多,鱼儿游动、觅食非常活跃。若在池塘、湖泊、水库下钓,鱼儿便频频上钩。若在江、溪、河下钓,要等到退水时,才是钓鱼的好时机。故钓谚云:“大雨过后好钓鱼”、“雨后放光,钓鱼辰光”。

十五、“涨水钓河口,落水钓深潭”这句钓谚说的是夏钓的水情、钓位。因涨水时,有大量新水注入水域,水位迅速上涨,一些具有逆水争游习性的鱼类,便借机逆水而上,拥向进水口一带。再因新水裹挟各种籽叶、昆虫、虫卵及其残骸碎骨,为鱼类带来新鲜佳肴,诱使鱼类在进水口附近争先夺食。但在落水时,水位发生明显下降,浅水区的水都不深,鱼儿没有藏身之处,尤其是野生的大鱼警惕性都很高,多表现出惊惶不安,纷纷逃离近岸区或顺流而下,潜伏于深潭之中寻找食物。

故钓谚云:“进水口,鱼上走”、

“涨水钓浅滩,枯水钓深潭”、

“涨水钓河口,鱼儿爱往这里游”。

十六、“钓鱼面对风 渔竿弯弯动”这条钓谚讲的是垂钓时钓位的选择与风向的关系问题。在有风的垂钓前提下,钓位的选择不外有三种情况:迎风、侧风和背风。“钓鱼面对风”指的是在迎风或风的两侧处设钓位。迎风或侧风设钓位的原因和好处是:首先,迎风处浪高水活,水体接触空气面积远远大于背风处,水中的溶氧量大大增加,鱼类在溶氧充足的条件下寻饵攫食最活跃。其次,有浪之时,标、饵随浪上下起伏,钓饵目标显著,增大鱼类索饵的频率。再次,在有风之时,在坑塘湖泊静止的水体里,表层和底部的水体交换是沿逆风方向进行的。也就是说水的底部移动恰与风的方向相反。而鱼类先天的习性是逆水而上。这样底层的鱼类就聚集到迎风的岸边来了。钓谚有云“迎风钓鲤”,道理就在于此,鱼竿自然也就能频频地“弯弯动”了。但“面对风”又是有限度的,当风力加大到七、八级时用手竿就难以垂钓了。因为浮标很难稳定,鱼讯也很把握,已不宜于垂钓。此时只能用海竿打散食垂钓了。迎风钓时的风力一般应在四级以下,五、六级风力时以钓侧风为好,或打散食。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谢谢楼主分享

很久以前

不错的知识

很久以前

总结的很好 支持@

很久以前

学习下,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谢谢支持

匿名用户

谢谢楼主分享

很久以前

谢谢支持

匿名用户

不错的知识

很久以前

支持谢谢了

匿名用户

总结的很好 支持@

很久以前

谢谢你的支持

匿名用户

学习了,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谢谢你的支持

匿名用户

学习下,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不错,满分支持一个

很久以前

好知识 学习了

很久以前

谢谢你的支持

匿名用户

不错,满分支持一个

很久以前

谢谢支持

匿名用户

好知识 学习了

很久以前

谢谢支持

匿名用户

不错,满分支持一个

很久以前

谢谢支持

匿名用户

不错,满分支持一个

很久以前

谢谢楼主分享了.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不错,支持了!

很久以前

不错学习了

很久以前

学习学习

很久以前
1/3下一页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