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打窝”窍门

村长6666662015-02-22 07:43:30

第一,须区分季节、风向和地点,要将此三者结合起来考虑。饵窝所以能够聚鱼,是因为诱饵在水中散发某种鱼类所喜欢的气味。

静水里,在无风浪的条件下,这种气味的传播并无一定方向,是缓缓地向四周扩散;而在有风浪的情况下,这种传播却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向着顺风方向迅速传播。如果下风处鱼多,集鱼就多,鱼群会循味顶浪而上,聚到窝点;反之,下风处无鱼或鱼少,饵窝就不能直到较好的聚鱼作用。(椰子注:如果你坐的位置风吹脸,那么这个地方就是下风处;如果风吹后脑勺,这个地方就是上风处)每个钓点两侧的水域宽窄往往不同,一般说来,水域宽阔一侧鱼大且多,水域窄的一侧鱼小且少。

因此,打窝必须对季节、风向和地点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考虑后再打。

春季,下风一侧为宽阔水域的侧风一岸打窝效果较好。白天鱼群大多聚于深水边沿的浅滩处,在侧风一岸打窝,诱饵的气味就能随着风浪,顺着边沿的浅滩传得很远,会引来大量鱼群进入窝点。另外,在春季打窝,窝点打在水草、木桩等依傍物体的下风一侧效果好,原因是物体阻挡风浪,使其下风一侧的水体相对稳定,造成鱼群久留的条件。

夏、秋两季,鱼多在深水中,因此饵窝打在下风处为宽阔深水的一岸效果好,侧风一岸效果差。

第二,应该在调试好水线,选好了钓点,并将钩投入钓点之后进行,这样才能把窝打得准。

第三,掌握好诱饵在水面上的落点。打窝不能完全根据水面上鱼漂所在的位置来进行,否则造成窝点偏差。另外,饵团或抛过了钓点、或正落于饵钩上,也都对垂钓不利。

为什么正好落在饵钩上反而不利呢?这和鱼的摄食习惯有关。饵团入水后,很快被水泡开,散摊于水底,没多久,就会扩散到较大的范围。如果是一次投几个饵团,其范围就会更大。

这时,鱼小心翼翼地从边缘开始往里吃食,等吃到中心有钓饵的地方,也就吃饱了。因此,饵团正好落在钓点不好。那么,饵窝应该打在何处呢?最好是打在钓点的内侧(即近岸一侧),距离饵钩半尺到一尺远处。这样,当饵团在水底扩散后,能使饵钩正好处于饵窝的外侧边缘,容易被鱼发现。另外,让饵钩处于饵窝的外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一般当鱼群聚到窝点时,往往是大鱼在外侧(大鱼比较狡猾,总是同人和竿离得远些),小鱼在内侧和左右侧,而且,外侧鱼的密度大。因此,投钩点选在窝的外侧上鱼多,内侧上鱼少且小。

第四,窝不宜过大,更不要在一个地方同时打几个窝。窝打得面积很大,或在一个地方同时打几个窝,可能引来鱼多一些,但不能使它们集中在一个较小的范围,钓点上鱼的密度会相对减少。一处窝引来的鱼的数量总是有限的,不能让有限的鱼分散在较大的范围。

第五,打窝后不能急于垂钓。这是因为鱼进窝有一定的过程。一般说,春秋两季,鱼大量进窝约需半小时左右,夏天约需一二十分仲,冬天则需一两小时。如果不等鱼大量进窝就钓,容易惊吓鱼不敢进窝,尤其是惊动了头鱼不敢进窝,那就更糟糕。羊群里有头羊,鱼群中也有头鱼。如果头鱼不进窝,多数也不会进窝,就是已经进窝的鱼也会很快离窝的。

因此,必须等头鱼进了窝,放心地大量摄食时再垂钓。怎样判断头鱼和鱼群进窝呢?鱼群中头鱼发出的声频是很高的,当头鱼进窝后,鱼群便纷纷进窝,在头鱼的指挥下抢食食物。如果没有出现这种现象,通过观察水面波纹和鱼星,也能够判断鱼群是否进窝。鱼群进窝后,水中出现鱼星和许多细小的气泡,水面波纹也发生异常变化。总之,只要留心观察,一定能够判断出鱼群是否进了窝。

第六,打窝方法务必得当。以香精小米窝为例,小米为通常喂子,但很多人在用法上却颇多失当处:为投掷方便,有人以面粉和之成团,这样诱饵集中,易致鱼儿不见钓饵只见窝儿;同样,为打窝方便,不少人发明使用了各类投饵器,都是盛具,投窝仍有集中之嫌。其实,打窝儿之要在“散”,让鱼儿“可即不可食”。馋得要命,又吃不尽兴,三捡两捡便捡到钓饵上去。不过也有人就干小米抓起来一扬了事,“散”虽则散了,诱效却差。而且“散”也得有个度,通常应以一二尺见方为宜,香精以菠萝香型、香蕉香型为好,当然,若有椰蓉香精最好,台湾钓鲫专用饵多为椰蓉香型。浸泡时用温水浸泡,只滴入几滴食用香精即可。香精是化学香料,入水扩散后穿透力极强。

再以豆饼窝为例,豆饼窝分块状和碎屑两种。块状坚硬抗泡、诱力长久,鱼诱至却只可啄食表层泡软的屑渣,也奏“可即而不可食”之效。可直接投掷,较大块也可中间打眼以鱼线控之,投不准可拉回重投,收竿或转移钓位也可取出带走。块状豆饼宜在时间较长的垂钓中使用。辽宁有钓客到碧流河水库做连日钓,使手竿者往往先用速效碎豆饼屑投窝儿,试钓一两小时,一俟有鱼上钩,定下钓位,便拎出口袋,将豆饼块子投将起来,常常一投就是半口袋,这样两三天中尽可坐食其窝儿,效果极佳。“发窝儿”后一根手竿常忙不过来,一趟获鱼六七十斤往往不在话下。碎豆饼具见效快之特点,加曲酒预先泡发好,宜在较短时间的垂多中使用,缺陷是易“喧宾夺主”,故使用中应想法扬其长,抑其短,如与泥土搀和使用,用纱布或防蚊纱包成一包投掷,或将发好的豆饼装入塑料袋扎好袋口,用铁钉在上遍戳密眼,与纱布纱网同效,且钩落其上不致挂住。

在养殖塘撒颗粒饲料做窝也要掌握前面所述宗旨原则。一次不要撒得太多,抓十几粒、几十粒撒向浮漂周围即可。量少勤投,效果远胜于一次性大量投掷。一次,我与一钓友去一养鱼塘夜钓,那钓友见塘主屋中有成编织袋的颗粒饲料,便用盆端了满满一盆出来,双手捧着左一捧右一捧哗哗地向水里扔开了,好像这么扔还觉得不够劲,最后端起盆干脆成盆倒进去。估计他那钓窝里头,颗粒已经堆成堆了。而我仅用塑料袋装了一小袋来,一次只扔十几个粒。一夜下来,我钓了40多斤,那钓友只鱼未获。另外,有钓友担心向水里投窝饵会把鱼掠走,其实,养殖塘鱼听惯了这种饲喂的声音,反会循声而来。

此外,再说说海竿钓怎样打窝。海竿用饵一般是面食和糟食两种,使这两种饵都可在垂钓中做出窝子。先说面饵窝儿。常钓鱼者都会发现一个现象:谁那儿越上鱼还就越上鱼,谁那儿越不爱咬还就越是一口不咬。除了钓饵与钓位因素,不能不说“窝儿”乃是那“怪圈”之首要症结所在。海竿饵砣大,咬钩时猛一提竿,余饵尽留窝中。尤其若使用多根海竿轮番起钩,那么钓窝中便会形成可观饵窝,鱼焉有不聚之理?反之,不咬钩则守株待兔,纵然守到时候该换食了,也多是稳稳起竿摇上来,饵砣常会带回岸来或是拖至半路才掉落,这样钓窝中仍是空空如也。

琢磨出道理便应琢磨对策

其一,面饵要软,提竿时尽量使其原地掉落。

其二,非只咬钩时提竿要猛,换食时同样亦应加力一挑,使饵掉落。

其三,开钓时应先轮番打几遍食,以使成“窝儿”。其四,不咬钩亦应勤换食。以上方法到位,效果自会改观。

再说糟食窝儿。赴水库钓连日鱼,钓友们总结出一个规律:第二天往往比头天效果好,而第三天上鱼又胜于第二天……此现象尤以糟食为显。较之面饵,糟食更易形成窝子,一提竿百分之百会尽留窝儿中,且面饵软为好,而软了则纵留窝中也会被鱼三口两口叼光。糟食化开后则为粉渣状,鱼儿吸食游动又会将其搅散。数通打竿抛饵后,钓窝中零散渣末已留成片,鱼儿久聚不散,直到一一上钩……这便是越钓越上鱼的道理。

(2)打窝的最佳时间。根据鱼的活动规律(特别是夏秋季节),打窝的最佳时间应选在天亮前为好。如有条件能在头天晚上选点打窝(饵量可适当多些)就更好了。如果打窝晚,大鱼已返回到水域中心深处,即使窝子再好,也只能招引些散兵游勇了。难怪有经验的垂钓者往往半夜时分就出发上路,那是他们在抢打窝的最佳时机呢。

(3)做“饵路”。先把一定数量的窝食集中打在钓区,此窝点称之为主窝,然后再抓起两把窝饵,一把投在主窝的前方,连接主窝向前延伸三五米均可;一把分撒在主窝的左右两侧,延伸两三米即可。扬手漫撒的窝饵呈散碎状星星点点地连接主窝,向前和向左右两侧延伸,我们称为“饵路”,也有人把这种窝儿称为“导向窝儿”。鱼儿只要接触到一点零星的散碎饵食,就会顺着“饵路”游到主窝区吸吞主窝饵,及早发现窝饵的可能性大多了。

(4)做“鱼道”。选准钓点,多次大量投喂,一次投二三十个饵团,连续投一星期,喂而不钓,形成一大片“人工鱼道”。鱼儿在一处觅到食物,饱食之后,第二天再来,仍有食觅,养成了每天定时到“人工鱼道”觅食的习惯。前来觅食的多数是大鲤。一星期后,用与投人工鱼道相同的窝子食做钓饵,挂炸弹钩垂钓,每天早晨定时去钓一次,连去一星期,都会获丰收。这种先喂后钓的方法,更适合住处距钓场较近的垂钓者施用。当然,每次投喂最好选天亮前或天黑后无人时,勿让其他钓者发现你的“鱼道”。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学习学习

很久以前

学习 学习

很久以前

支持。言之有理。

很久以前

学习了,支持老友

很久以前

不错 学习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不错的窍门,支持了

很久以前

学习了不错

很久以前

学习,感谢分享!

很久以前

好帖不错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鱼进来再钓,好的,学习了

很久以前

感谢分享

很久以前

学习学习.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匿名用户

学习了

很久以前

谢谢朋友的支持鼓励

匿名用户

学习学习

很久以前

谢谢朋友的支持鼓励

匿名用户

学习 学习

很久以前

谢谢朋友的支持

匿名用户

支持。言之有理。

很久以前

谢谢了 老友

匿名用户

学习了,支持老友

很久以前
1/6下一页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