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天气等因素影晌,由钓浅水改为钓深水是常有的事情。钓鱼用饵会随着水深变化而变化,从一米以内的浅水改变为约两米以上的深水,即是在同一个钓位上,用饵的技巧是有区别的,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
如果仍旧按照浅水中用饵原则及用饵条件钓鱼,就会出现浮标的动作变得不清晰,该咬钩的时候不咬钩了,一句话,就觉得鱼不好钓了。出现这样一些状况,究其原因,完全是深水里的光线变弱。
可见度降低引起的,此时就应随着水深的变化调整钓饵的用法。比如在一米以内的浅水里用米形豆形小饵钓鱼,而移到两米以上的深水里钓鱼,就必须将钓饵按一定比例放大。
如果在深水(包括三五米深水)钓大鱼,也要按照浅水饵的比例相应放大,以提高钓饵在水底的可见度。
又如用灰面等粉饵作软饵挂钩钓鱼,为防止饵料在下放过程中松散离钩,必须加强软饵的黏性,提高饵料的附着力,以保证钓饵完整地沉入水底。同样,在浅水里使用的静饵诱鱼的做法,在深水里也不适宜了,要将钓静饵改为钓动饵,要采取各种逗鱼方法逗鱼咬钩,水越深,越要多逗多动。
总之,重视水深变化的用饵技巧,是钓鱼用饵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至于从钓深水改为钓浅水,多数情况下是要将用饵技巧变回来的,鱼情特别,就不在其列了。
有口不中的原因分析
一.线组问题
(1) 主线不符合水情、鱼情。一是主线比重过大。比重大的主线下沉到位压水后,下垂的水线会把标向下拉一、二目。或多或少地破坏了鱼漂的准确性,也容易出现假讯 号;二是主线过粗、过硬。隐蔽性差,加大水阻,易吸水,切水性、稳定性差,与子线的配合度也差,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到漂的准确性。在这样情况下出的漂讯是不 会中鱼。
(2)子线选用不当。一是子线过粗,目标大,容易引起鱼的警觉,鱼不敢就饵,鱼的窜线、鱼鳍的扇动使漂出现了假讯号;
二.是子线过硬或子线打结问题
(特别是在短的那根子线的钩柄处打结),鱼吸饵难以真正入口,或入口不深,有鱼讯也就难钩到鱼。
三.钩的运用不适当问题
(1)是钩过大、过小的缘故。过大,饵吃不进嘴,鱼难中钩。过小,刺鱼不深,或钩被拉开(有的钩弹性好,张开又迅速复位)跑鱼。提竿常初有重感而后空钩出水,就要考虑是不是这种情况;
(2)是钩条过粗、过细的缘故。过粗,钩重饵较难入口;过细,钩条怕张开。虽有漂动,但一个进不了嘴,一个跑鱼;
四.是钩形的选择不当问题
不同的鱼,由于嘴形和吃口不一样,所用的钩形也应不一样。如一般来说,挂商品饵钓鲫鱼,可以用钩门适中、钩柄较短的袖型钩;钓生口鲫鱼、快鱼,钩门稍宽、钩柄稍长些也无大碍,如欧那新黏系列;
五.钓凶猛、拉力大、有牙齿的鱼问题
(1)则用钩柄长等类型的钩,等等。 钩的选用还不能墨守成规,要根据鱼情而变化。如:笔者一次出外比赛,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试竿,也不知鱼情。第一场比赛根据现场钓上来的鱼,按常规用一号袖钩。
(2)鱼讯倒不少,但很难中钩。在裁判点鱼的时候,我请教了隔壁的一个师傅。原来这池鱼连续几个月来一直被钓了又放,放了又钓,90%的鱼唇、鱼嘴都被拉裂、拉缺、拉掉,大部分鱼的上唇缺,往里凹,吃饵有动作,但提竿难中鱼。
(3)常规用钩都偏小,钩不住鱼的凹型嘴。根据这鱼情,我从第二场开始用了三号的袖钩,而且钓钝,不抓第一、二讯号,有时还有意识让鱼拖走钓组了才提竿,如此大大地提高了上钩率。
分享了,支持一下
好文章,学习下
学习进修
学习一下,感谢分享!
精彩转载,感谢分享,学习了!
好经验!
不错 学习一个 谢谢!
共同学习
学习一下,感谢分享!
学习一下,感谢分享!
学习了, 加分支持一下
来学习学习
谢谢楼主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