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转载 快速调目法 想钓几目就几目

重置昵称_AS3gL1XE2015-01-20 03:53:17

本帖最后由 肥文 于 2013-3-29 18:33 编辑

谨与钓友分享,如有不妥,敬请拍砖

本人曾经传统钓法多年,学习为台钓之际,看了一些调漂的文章,各有所长,有的说理不透,依据不足,论点有偏差。为了切实掌握调漂技巧,本人静心地进行了调研,总结了以浮力原理为基础的调漂计算方法,很科学,很精确,很简捷。本文精髓在【快速调漂法】,但要读懂,必须阅读全文。请花点时间,本文肯定帮你解开调漂奥秘,让你有所收益,一通百通。

阅读本文,只需初中文凭。

【常规步骤】

以调3钓1为例。参见《调漂示意图》。

步骤一:半水,调3目。

步骤二:下钩加铅,找底,调1目,锁定太空豆。这是最灵点。再往下调,就是双钩悬空的半水状态。

步骤三:八字环加铅,调9目,锁定太空豆。这是最钝点。再往上调,就会跑铅。

步骤四:上钩加铅,找底,调1目。这是常说的“调3钓1”钓点,这里称之为“临界点”。

步骤五:挂饵开钓。

【重要公式】

根据常规步骤分析,可归纳以下三条公式:

一、灵钝距离:最灵点到最钝点的距离。

步骤二、步骤三图片分析:查看双钩和漂尾状态,最灵点到最钝点的距离是:子线长度加漂尾长度,减浮在水面的最后一目长度。因此,得公式1:

灵钝距离=子线长度 漂尾长度-水面目数长度 L=A B-C

灵钝距离与子线长度、漂尾长度成正比,即:子线越长,灵钝距离越大,反之亦然;漂尾越长,灵钝距离越大,反之亦然。

二、临界距离:临界点与最灵点的距离。

《调漂示意图》步骤二、步骤四图片分析:查看双钩状态,临界点在最灵点上方,临界距离等于双钩距离。公式2,

临界距离=双钩距离 X=Y

临界距离与双钩距离成正比,即:双钩距离越大,临界距离越大,反之亦然。参见《公式示意图》。

临界点至最灵点之间,都是下钩落底、上钩悬空状态;不同的点位,上钩悬空的高度不同,下钩子线倾斜度不同。临界点至最钝点之间,都是双钩落底状态;不同的点位,子线的倾斜度不同,漂目不同。参见《双钩状态示意图》。

三、极限钓目:调漂完毕后,最小的垂钓目数。极限目差:调漂目数与最小垂钓目数的差。

通常,调3钓1、调4钓2、调5钓3等等,调钓目差都是2目,调目数值较大,钓目数值较小。这是钓目极限的描述,不能再小。如调3钓1,调3极限是钓1,不能钓平水;但可以钓1-9的任何目数。因为:

1、在理论上,不能钓平水。根据浮力原理,在完成调漂“步骤一”之后,线组只能将漂下拉到三目位置。钓1时,依靠饵(饵重量通常被默认为2目)将漂再下拉2目。如果在“钓1”这个点继续下移漂,必然双钩悬空,不落底。因此,极限钓目比调目小2目,即公式3:

极限钓目=调目-2。换算得:极限目差=2

2、可以钓1-9的任何目数。这一段是灵钝距离范围,浮力等于或小于重力,至少有一只钩能够触底;不同目数,双钩落底状态、漂目不同,漂的灵敏度各不相同。再见《双钩状态示意图》。临界距离内,由于下钩倾斜,受力方向改变,钓目应该稍有提升,因此,临界点比理论值稍微下移。

调3可以钓1-9的任何目数,调4可以钓2-9的任何目数,调5可以钓3-9的任何目数…以此类推。但是,这属于理论计算。实战中,可以采取一些非常措施,应对实际情况。如:挂大饵、重饵,超越极限钓目;有时,需要钓半水,漂下移,超过最灵点。

调2、调3的最灵点,漂尾分别是平水、1目状态,不利观察,可以采用调4、5或更高目数。

【快速调漂法】

汇总上述公式:

1、灵钝距离=子线长度 漂尾长度-水面目数长度 L=A B-C

2、临界距离=双钩距离 X=Y

3、极限目差=2。

将公式1、2、3运用到实战中,可以实现两步调漂到位,想调几目就几目,想钓几目就几目,非常科学,非常精确,非常简捷。调漂步骤为:

步骤一:半水,调目。目数根据自己惯用的目数或水域、天气情况确定。

步骤二:下钩加铅,找底,调极限钓目,锁定最灵点。根据公式1测算最钝点,按公式2测算临界点,调漂完成。

最灵点与最钝点之间,可钓极限钓目至全目。不同目数,双钩落底状态、漂目不同,漂的灵敏度各不相同,视鱼情而应变。要随机运用双钩悬空,还要防止跑铅。

【注意事项】

1、调目之前,应该将线组、漂充分湿润。线组、漂等含有的气泡,可能造成调漂偏差。特别是空心铅座、漂座的中空部位容易储藏气泡,要将太空豆适当拉开,灌进水,排空气;假如中空部位有气泡,在垂钓过程中,随着中空管内气泡排出,漂目随之改变。

2、加铅(或橡皮泥)重量必须确保漂全部入水,否则仍是半水状态,找不到底。但加铅又不宜太重,水底若有淤泥,铅坠陷入太深,调漂不精确。

3、快速调目计算最钝点时,应该精确测算子线、漂尾长度、双钩距离。若估算,灵钝距离宁短勿长,以防跑铅。

4、饵的重量影响双钩落底状态,实战中必须时刻牢记、计算和运用。

5、临界距离内,钓目少于调目,饵完全水化后,漂回归到调目,及时补饵。

6、根据公式1,选用适当长度的漂和子线;根据公式2,选择双钩距离,以更好观察漂情。

7、水底地形有起伏,认准钓点精确位置。扬杆投点技术要练熟。扬杆投点必须足够远,才能控制钩落底时的状态。若投点过近,下钩子线将扭曲,影响垂钓效果。参见《投点示意图》。

8、本案以九目漂为例,其他漂同理,不再列举。

【论据】

浮力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升;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阅读全文, 计算方法, 临界点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好教材,学习了。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很给力。。学习了

很久以前

很有用的技术贴,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很好的教材,怪不得我看不懂,原来我是小学文凭

很久以前

很详细,O(∩_∩)O谢谢老友分享。

很久以前

正想学台钓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谢谢,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好教材,学习了。

很久以前

学习了,交上5分,作为学费。

很久以前

技术帖我得好好看

很久以前

值得学习,,,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