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转】浅谈诱饵使用中的几个问题

先楚遗民2014-04-04 21:07:21

有些钓友在实际垂钓中总不能正确地使用诱饵,使好的诱饵发挥好的效果。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这些钓友忽略了诱饵使用前后的一些细节问题。

9 e$ y1 v% Y! I: n4 }3 ^( g4 H

一、口味要有比较?4 J- e+ J+ F( c+ s; V$ P9 h

“钓饵要优于诱饵”,这是钓友们在垂钓中很注意的问题。但是需要指出来的是,诱饵的优劣是相对的,忽略了这个问题,“钓饵优于诱饵”的原则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诱饵非但发挥不了诱鱼效果,还会影响钓饵作用的发挥。?

诱饵和钓饵的口味比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味型,二是浓度。? w5 z$ f6 r, R& Q4 C0 O

从口味类型考虑,符合鱼的口味的饵料不外乎两类:最常见的和最需要的。最常见的,就是和鱼平时吃的饵料口味相近似或相同的饵料,如果诱饵的口味比钓饵更接近鱼习惯的饵料,鱼自然按照摄食习惯吃诱饵多些,钓饵的效果也会打折扣。最需要的,就是营养成分和鱼某一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最符合的饵料,如果诱饵的营养成分更符合鱼的营养需要,鱼自然吃诱饵多些,钓饵的效果也会打折扣。不同的鱼塘和不同的鱼,在饲料的使用上往往存在很大差别,使用诱饵应该区别对待,灵活调整,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从浓度角度考虑,鱼的口味也有轻重之分。鱼对于各种气味的选择,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浓度范围。最理想的诱、钓组合,就是钓饵在这个最佳范围之中、诱饵浓度接近这个最佳浓度的下限。台钓的成功之处之一,就是“诱钓合一”:不断溶散的饵料和留存钩上的钓饵相比,钓饵味道始终浓于诱饵,这样的浓度梯度对鱼的摄食活动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但是,钓饵的味道并非越浓越好,饵料气味太重也钓不到鱼。这和人吃饭不能太咸是一样的道理。不少初学台钓的钓友战绩不佳的原因就是不能很好地控制添加剂的用量,最终因为饵料口味太“重”而钓不上鱼。! g0 W' C+ Q4 [8 P

, Q7 |1 \8 B$ V1 f

?; A1 D. `. _, k2 C- z2 Y. w

二、大小要有主次

饵料的颗粒大小,是很多使用糟食、抛竿垂钓的钓友很注意的问题,在手竿垂钓中却往往被忽略。事实上,饵料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鱼的摄食活动。在手竿垂钓中,诱饵的大小也是影响诱饵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鱼为了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获得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形成了“差中选优、优中选大”的摄食本能,这种本能在饵料并不十分充足的季节和水域尤其明显。因此,在诱饵、钓饵差异有限的情况下,诱饵比钓饵颗粒更大,就会影响到钓饵作用的发挥。比如使用嫩玉米钓草鱼,最好用捣的碎玉米粒做窝,用完整、饱满的玉米粒做饵,捣碎的嫩玉米浆汁外溢,有利于充分发挥诱鱼效果,用做钓饵的大玉米粒目标大、诱惑力强,自然很容易草鱼的首选目标。8 b( I6 E% j# E. i) [ w! p

三、雾化要适度?

在颗粒饲料或各种谷物中掺入奶粉和豆奶粉做诱饵或钓饵是很常见的饵料配方。奶粉和豆奶粉一类的成分可以改善饵料的口味和雾化效果。是不错的辅料。但是,它们的使用也要有所控制。不少钓友都曾遇到这样的情况:信号很乱、漂动得勤却很少中鱼,像是小杂鱼在闹窝,实际上却是饵料雾化过度的结果。雾化过强的诱饵入水后,一方面使钓位下方的水域一片浑浊,部分胆小的鱼不敢轻易进窝,徘徊在窝子外围。另一方面,使窝子里视觉条件变差,加上溶散的饵料又干扰了鱼的嗅觉,已经进窝的鱼像是在大雾里开车,找不到目标和方向,完全凭感觉在摸索。鱼在窝子里盲目的来回游动搅起的水流反馈到浮漂上就形成了杂乱的干扰信号。这时往往会有鱼被挂住身体或尾巴提上岸来。所以,应该根据实际的垂钓情况,合理的控制饵料的雾化程度,避免形成“雾窝”。?" E4 E3 R' s6 @1 N

四、效果评估要客观全面?, F* ~& `+ T: `7 v6 R

钓鱼是个系统工程,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要想不断地改进诱饵的质量和效果,就要对钓饵使用的全过程做出全面细致的分析。“先打个窝子试试”,是不少钓友选择钓位的习惯做法,这种做法不仅浪费饵料,更重要的是浪费时间。在论天垂钓的鱼塘和河流水库等各种天然水体中鱼的密度不大,从下饵到发窝总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盲目地下窝会使最佳时机在试探性的等待中流逝殆近,但是钓位选择的不恰当却往往归罪于诱饵效果不好。扎堆是另一种类似的错误,这种做法也是往往总结为诱饵没用好。在晚秋气温骤降的时候,钓上风头收获好得益于风向和水温的共同作用,有的钓友最后的经验总结却是窝子做得好,片面地强调了诱饵的作用,那么在春季的艳阳天里使用,就会因为各方面的条件改变而效果不佳……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所以这些错误的相似之处就是没有全面分析实际情况,这样就很难获得正确的经验和认识,诱饵的持续改进自然也无从说起。垂钓中诱饵的使用要灵活多变,通过全面分析获得各种经验正是这种变化的基础。?# J$ ~1 c x' g( n7 N0 d) v

“打大窝,钓大鱼”是部分钓友长期固守的一个错误认识。这种做法显而易见的后果是浪费、效率低。如果鱼进了窝子不转身就能吃饱,这鱼就比较难钓了。但是,这种做法更严重的、潜在的危害在于干扰钓手对于鱼情的判断,诱饵的片面作用很容易使钓手对钓位、钓组、钓饵等做出不恰当的选择,从而不能获得最大的钓获量,最终形成对于诱饵的依赖:诱饵用完了,窝子也乏了。用量要有控制,不仅仅是对于总量的控制,同时也包括续窝时的用量控制,在诱饵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少量地、持续地、不间断地续窝,是最合理的诱饵使用方案。一次性投放大量的诱饵,可能会形成短暂的上鱼高峰,但很难形成长时间的窝子。同时,大团的诱饵砸在水里,还会对鱼群形成不必要惊扰,弄不好续窝会变成炸窝。使用打窝器或是把饵料分散地抛投在钓位上,效果往往优于大团地抛投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沙发?支持好帖子!

很久以前

好帖子啊,学习了新技术

很久以前

好帖子,必须支持!

很久以前

这个真值得学习。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学习了解了

很久以前

谢谢朋友的支持

匿名用户

沙发?支持好帖子!

很久以前

谢谢朋友的支持

匿名用户

好帖子啊,学习了新技术

很久以前

谢谢朋友的支持

匿名用户

好帖子,必须支持!

很久以前

谢谢朋友的支持

匿名用户

这个真值得学习。

很久以前

谢谢朋友的支持

匿名用户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谢谢朋友的支持

匿名用户

学习了解了

很久以前

不客气

匿名用户

谢谢朋友的支持

很久以前

不支持说不过去额

匿名用户

谢谢朋友的支持

很久以前

谢谢啊

匿名用户

不客气

很久以前

是啊!!!!!应该支持

匿名用户

不支持说不过去额

很久以前

匿名用户

谢谢啊

很久以前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匿名用户

是啊!!!!!应该支持

很久以前

不客气

匿名用户

很久以前

谢谢支持了

匿名用户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很久以前
1/13下一页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