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试论下顿灵敏度

河南03712015-01-17 20:02:00

一、钓组的下顿与下沉现象:

对悬坠长脑线钓组的下顿现象,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鱼将饵钩吸入口内,吸饵力作用于钓组,钓组下顿;另一种是说,鱼吸饵后摆头,游动,游动力作用于钓组,钓组下顿。我们知道,鱼吸饵钩的力,是鱼对钓组的第一作用力,而鱼游动在吸饵之后。显然,两种解释不在同一时间段,也不是同一作用力。由游动力引起的漂象,从时间上讲,当属于次级反映;从力度上讲,钓组在鱼游动力作用下,下沉的幅度较大,并有连续性(黑漂、走线)。而由吸饵力引起的漂象,因吸饵力远小于游动力,并有瞬时性,下顿的幅度较小,是一种典型的“顿”的现象(由于鱼吸饵与吸饵后游动有一定的连贯性,“顿”与“沉”的区别有时不那么明显,难怪有以上两种认识)。为区别这两种作用力引起的漂象,我们不妨把由吸饵力引起的漂象称为下顿,游动力引起的漂象称为下沉,垂钓者都希望钓组反应灵敏,在鱼吸饵的第一时间,钓组能做出一定幅度的下顿反应,是最灵敏的钓组,本文所讨论的下顿灵敏度,就是针对悬坠长脑线钓组在第一时间的下顿现象而言。

二、下顿现象的产生过程:

饵钩与底面相切状态时(调、钓状态是指实钓时,饵钩在水底所处的状态,是悬底?压底?还是与底面相切?),鱼在典型吸饵俯角下吸饵。当鱼在较小俯角下吸饵时(比如30度角至45度角),饵钩过鱼唇,入鱼口,因鱼口吻圈的钳位作用,脑线获得一定的张力,从而给钓组主体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当鱼在较大俯角下吸饵时(比如60度),因饵钩在位移过程中,脑线被压缩,这时,钓组会因减少了一个饵钩的重浮力差而获得上浮力(重浮力差是指物体的重力与物体浸入水中所受到的浮力之差),饵钩进入鱼口后,正在上浮的钓组,在鱼唇钳位作用下,改变了受力方向,变成了向下运动,这就会出现浮漂先向上微微一拱,随之下顿的现象。

三、下顿灵敏度的定义:

广义的灵敏度,通常是指仪器、仪表时微小外加信号的敏感程度。按此定义,钓组的灵敏度应是指钓组对微小外加信号的敏感程度。具体的讲,钓组的运动,是以上、下位移为主,能引起上、下位移的是力的作用。所以,钓组灵敏度的内涵,是钓组在微小外力作用下的位移量大小。换句话说,也就是钓组所受到的外加作用力,与在此作用力下钓组位移的距离之比,叫钓组的灵敏度。

作用力有持续作用力和瞬时作用力之分,钓组在原平衡状态下,增加一点儿配重,其重力属持续作用力。钓组在持续作用力下的下沉距离,是遵循二力平衡原则的,即一个目浮力量的重力,钓组下沉、厘米(目浮力是指、厘米目格长的漂尾,排开的水的重力),显然,钓组在重力作用下的下沉灵敏度,是f目/1cm(目浮力用f目表示,这里不包括附加阻力)。鱼的吸饵力是瞬时力,具有冲击力的特性,钓组在瞬时冲击力下的位移距离,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同时,还与力的作用时间有关(冲力的作用时间不同,其作用效果也不同)。所以,下顿灵敏度必须考虑力的作用时间问题。据对水底实拍的鱼吸饵镜头的逐帧分析,鱼吸饵时间一般在2~4帧,相当于0.08~0.16秒,这就是说,下顿冲力的作用时间一般在这一范围。如果我们取0.1秒作为漂定的作用时间,下顿灵敏度就可定义为:钓组所受到的向下冲力(作用时间为0.1秒),与在此冲力下钓组向下位移的距离之比。当冲力、距离分别以达因、厘米为单位,下顿灵敏度就可以用达因/厘米表示(1克力≈980达因)。下顿灵敏度可用公式推算出来(过程略)。 四、影响下顿灵敏度的主要因素和应对措施:

1.关于钓组质量和漂尾直径:

我们知道,漂下顿的最大速度是由鱼的冲力、吸饵时间、钓组总质量、所受阻力四个因素决定,而最大速度的大小,关系到下顿距离的长短。在鱼的冲力和吸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下顿距离越大,下顿灵敏度越高。所以,用悬坠长脑线钓组钓小鲫鱼,为提高灵敏度,捕捉到鱼吸饵的第一反应,大都用小质量、细漂尾的钓组。但质量小、漂尾细的钓组,也有抛竿难度大、不易观察的弊端,实践中,应根据鱼情、水情和个人能力合理搭配。如果不是钓鱼吸饵的第一反应,那么,钓组质量大一些,漂尾直径粗一些,也未偿不可。因为鱼吸饵后的抬头、游动,其力度要远大于吸饵力,并且作用时间较长,作用距离也较大,大质量、粗漂尾的钓组,也可以有比较明显的上浮或下沉漂象。但应该指出,这样的组合,已经没有下顿灵敏度可讲。悬坠长脑线钓组的高灵敏度,主要体现在鱼吸饵的第一反应上,其次级反应的灵敏性,与沉底坠钓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关于钓组的调、钓状态:

前面对下顿灵敏度的讨论,是就钓组处于特定状态而言。实践中,由于饵钩在水中所处的原始状态不同,对下顿灵敏度的影响也不同。当鱼向斜上方吸悬底饵钩时,钓组会因减重而获得上浮力,相对于下顿、厘米所需的最小冲力,是个很大的阻力,它缩短了钓组的下顿距离,降低了下顿灵敏度。为尽量展现钓组的固有灵敏度,应设法减少或消除饵钩的重浮力差对下顿灵敏度的影响。这一方面可以从选择小饵钩入手,但最彻底的方法是让饵钩的重浮力差脱离钓组,改由底面承受,即将饵钩调、钓在压底状态(注:这里指饵钩压底,脑线不弯曲,其张力处于临界零状态)。有人会提出疑问:压底饵钩,鱼吸饵时要克服饵钩与底面的摩察力和黏滞力。不少人认为,压底饵钩要比不压底饵钩钝,你怎么说压底饵钩钓组反而灵呢?事物都有相对性,压底饵钩钓组钝的观点,是建立在鱼吸饵的难、易程度上,鱼吸饵省力谓之灵,鱼吸饵费力谓之钝,而忽视了钓组在鱼吸饵时的有效反应(第一反应),鱼的吸饵力是爆发力,它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使饵钩获得较大的速度进入鱼口。底栖鱼吸食落底饵是它的天性,饵钩的黏滞力和摩察力,一般都远小于鱼吸饵的爆发力(否则,鱼就不可能吃到落底的食物),所以,不必担心压底饵钩钓组迟钝。

另外,在钓界有这样一种模糊认识,认为半水平衡的钓组是没有重力的,移动悬饵钩钓组的饵钩,需要的力最小,因此得出,悬饵钩钓组最灵敏的结论。事实上,钓组在水中“没有重力”,是因为钓组的重力与水对钓组的浮力平衡,一旦饵钩移出平衡区,饵钩在水中的重力立即再现(饵钩在水中的重力就是饵钩的重浮力差),极小的力可能会使悬饵钩动,浮漂动,比如:饵钩被水流淌后及浮漂摆动,但并不等于极小的力能使饵钩进入鱼口,使钓组作出有效的下顿反应。鱼要想将饵钩吸入口中,其吸力必须克服饵钩的重浮力差,使饵钩获得足够的加速度。饵钩的重浮力差是不会因饵钩悬底式卧底而改变的,只要鱼想吃饵,它就会对准饵用力吸一口。如果鱼是向斜上方吸悬底饵钩(并且俯角较大),悬饵钩瞬间脱离钓组,钓组就会因减重而获得上浮力(有上浮力不一定就有可视的上浮量,这里还有一个时间延时问题),上浮力将抵消一部分下顿力,成为下顿的附加阻力,下顿的反应就钝了。相比而言,鱼吸压底饵时,饵钩过鱼唇,入鱼口,钓组主体得到的下顿冲力,是不需要克服附加阻力的(饵钩的重浮力差原本就不在钓组二力平衡之内),它可以展现出钓组固有的下顿灵敏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调、钓在饵钩处于压底状态的钓组,与悬饵钩钓组相比,其下顿灵敏度更高一点。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其一,饵钩的质量在鱼吸力可及的范围内,其二,如果压底饵钩变成卧底饵钩,脑线弯曲过度,就不会出现第一时间的下顿漂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观察到的漂象,无论是上升还是下沉,是速度快还是速度慢,多是鱼吸饵后的次级反应,那就是另一话题了。

以上,分析了影响下顿灵敏度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从主观上讲,要使钓组展示出本身固有的下顿灵敏度,应该实施正确的调试方法;从客观上讲,你调整的无论如何到位,充其量只能获得既定钓组固有的下顿灵敏度,而不同的钓组,有不同的灵敏极限,这个极限主要决定因素是浮漂。浮漂的体积,决定了钓组的浮力,体积大,配重大,钓组质量大;漂尾的直径、黏滞程度,又是下顿阻力的重要因素。每支浮漂,自它生产出来,其灵敏极限就是定值,如果浮漂在出厂时,能标上它的固有灵敏度值,那么,必将大大方便钓鱼爱好者,浮漂的生产、销售可能也会有新的突破。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钓友每天都分享,支持了!

很久以前

学习了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学习了,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好好学习

很久以前

辛苦了,支持学习。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不错,学习了!

很久以前

感谢精彩分享,学习了!

很久以前

学习学习

很久以前

好好分享学习学习。

很久以前

学习了,好经验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学习了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