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台钓新发展(程宁) 转

8926602492015-01-15 10:05:10

“台钓”是“台湾钓鲫法” 的简称, 按传入中国**时的技术特征来讲,属于钓鲫方法中的一种悬坠底钓术。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台钓” 是一种起源于日本的钓鲫方法,早在五十多年前日本就出版过介绍这种钓法的书籍。台湾的钓鱼人后来借鉴、改良了这种钓鲫法,并逐步在台湾流行起来。内地的钓鱼人接触这种钓法的初期,对它很陌生,甚至觉得神秘,更无人能为这种钓法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也不知道如何去称谓它。当时在内地传授这种钓法的台湾钓界人士对这种钓鲫法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叫法。有人曾为它起过一些名字, 像什么“太空必钓术”、“幽灵必钓术”、“呼吸钓法” 等等, 但这些名称起的过于玄虚或叫起来有些绕口,并不被内地钓鱼人所接受。

由于“台钓”是由台湾钓鱼人开始向内地传授的,后来大家也就顺势称它为“台湾钓鱼方法”《中国钓鱼》杂志后来把它简称为“台湾钓法”。大约在九二年,“台湾钓法”最终被“惜字如金” 的北京钓鱼人一锤定音称为“台钓”并逐渐在全国叫响,如今“台钓” 二字对全国的钓鱼爱好者来说已属老幼皆知、耳熟能详了。

台钓的技术特征

现在看来这种被称为“台钓”的钓鲫法同内地流传已久的钓鲫法虽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铅坠不落底。而铅坠悬垂的原因最早出现在日本时,是日本的钓鱼人,为对付喜欢吃离底食的日本本土鲫, 迫使钓饵离底的一种**无奈而为之的办法。谁料想,恰恰是这种不经意的改变,为钓鲫术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斩新的基础。

聪明的台湾钓鱼人从日本的悬坠钓鲫术中得到了启发,在浮标的设计和使用上更加注重利用浮力的平衡原理,在用饵和手法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为国人钓鲫术的发展续写了新的篇章。

“台钓” 同内地的传统钓鲫法相比,它的先进性就在于科学地运用了浮力与重力的平衡原理。主要表现在:为浮标加载配重时,把浸入到水中的线组的所有配件(饵、钩、连接环、铅坠、铅坠座、太空豆、插标座、子线、大线),产生的全部重量,统统做为平衡浮标浮力的重力来计算。也就是说“台钓” 是利用线组的整体重力来平衡浮标的。铅坠在这个平衡体系中除了起到稳定浮标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微量加减自重,修正浮标平衡点,达到调节整体平衡程度的微调作用。这样钩饵(钩饵,指钩和钓饵的组合)就不象传统钓那样,独立于平衡体系之外,而是成为这个平衡整体中的一分子。由于钩饵的重量被浮标的浮力充分平衡, 钩饵处于失重状态,这就大大提高了钩饵到浮标的整体灵敏度。在一般情况下,地面几乎不承担钩饵的重量,既使钩饵轻触底,也只是承担其部分重量,除非钩饵完全不受子线的牵制自由卧底时,地面才承担它的全重。

传统钓鲫法,是用重力等于或大于浮标浮力的铅坠来稳定浮标的,忽略了线组自重对浮标浮力的影响。这种配重原则,主要突出了铅坠对浮标的稳定作用,没有发挥铅坠对整个体系的平衡调节作用。当铅坠的重力大于浮标的浮力,铅坠必然沉底,大出的重力和铅坠以下钩饵的重力,都要由地面来承受。鱼在吃饵时,只把钩、饵吸入嘴中浮标是不会产生信号的,非得拉动铅坠浮标才能打破平衡状态产生信号。而“台钓”,鱼只要在吃饵时把钩、饵吸入嘴中便能打破浮标的平衡状态使浮标产生信号。

台钓使用的浮标其视标很细,当浮标被线组形成的总体配重,平衡在这段细视标范围内,其后再有外力介入,无论是增加或减小这个配重系统中的一点点重量, 浮标都会因平衡被打破而快速作出反应,为了寻求新的平衡,浮标会向上或向下产生位移, 及时向钓鱼人传达出讯号语言。也就是说,只要鱼吸动悬于水底或轻触底的钩饵,使其稍微移出与浮标的平衡体系,浮标的平衡都会立刻被打破。既使钓得比较钝,造成子线弯曲,使钩饵已不在垂直的平衡体系中,只要钩饵的移动能导致处于平衡体系中的八字环移出平衡体系,浮标的平衡照样会立刻被打破。

传统钓不但铅坠卧底,而且浮标的视标也很粗,鱼吸饵时一般拉不动铅坠,也就是说只能等到鱼吃饵之后含着饵转身或抬头上浮,用整个身体的力量才能拉动铅坠和浮标。而“台钓”是鱼在吸饵时身体并未移动,仅仅吸动了钩饵就能拉动浮标。所以说台钓比传统钓要先进。

台钓对中国钓鱼运动的推动作

由于“台钓”的传入,为祖国**几十年不变的传统钓格局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这种悬坠底钓术的普及和发展,全国的垂钓人口在直线上升,从而带动了中国鱼具的飞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的钓鱼运动也迎来了百花齐放、万家争鸣的春天。又由于台钓的出现,更为中国的钓鱼运动起到了绵上添花的作用,如今“台钓”已不再神秘,连偏远山区的钓鱼爱好者都在享受着台钓为他们带来的乐趣。

时至今日我们对那些最早在内地辛勤传播过这种悬坠底钓术的台湾钓界前辈们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并建意将他们的名字记入中国钓鱼史中以示表彰。特别是已故的廖心阳先生,现任东峻钓具公司董事长的萧春平先生,南北钓具公司董事长的廖大山先生等等,他们为向内地传播这种先进的垂钓方法,都曾做过大量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正是在他们的“精播细种” 下,“台钓”在内地才能得以落地生根,并逐渐壮大发展为当今最具吸引力最热门的一种钓鲫方法。而且随着这种钓法的推广,也激活了中国的鱼具市场,为更多的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应该说“台钓” 对中国钓鱼活动是功不可没的,所有最早从事过传播和推广“台钓” 的钓界前辈们永远值得广大垂钓爱好者的尊敬。

台钓要顺应历史的发展

俗话说,人类要不断进步发展,历史的车轮终究要滚终滚向前。只有后浪渐高没四方,不见前浪的长江才会更为壮观。钓鱼技术的进步也如同社会的发展,新的更为先进的东西必然要取代旧的和逐渐落后的东西。

“台钓” 传入内地以来,经历了近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在广大垂钓爱好者的进一步挖掘下,有形或无形之中已有多多的改变。虽然很多钓友没有意识到自已的钓法与“台钓” 已有很大区别,但客观地讲,目前在内地的一些大中城市和竞技钓鲫活动开展的比较好的地区,最流行的钓鲫方法已不属于过去的“台钓”。 通过比较即可清皙地看到这两种钓法,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操作上都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在外行人看来这两种钓法兴许区别不大,其实骨子里已有诸多质的不同,可以说他们早己貌合神离,各姓赵李了。

特别是,九八年第四届全国钓王杯赛之后,悬坠底钓术被内地的钓手逐渐改进,从技术特征, 操作手法, 施诱施钓的理念等多个方面, 均已突破了“台钓” 的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悬坠底钓术如今己被发展成为一种全新概念的全方位立体钓鲫术。

现在内地的钓手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钓鲫方法比“台钓” 更加先进了。当然了,如果最初没有“台钓” 这把打开智惠之门的金钥匙,内地钓手是很难进入阿里巴巴的宝库并得到如此重大的收获的。对那些早期向**传播“台钓” 的台湾钓界的前辈们来说,在完成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之后,能看到“台钓” 得到新的发展也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中国的钓鲫水平能有如此长足的进步,不是哪一位个人的功劳,是在一种大氛围大环境之下,全国广大垂钓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不断地总结、改良,不断地创新、提高而一步步得来的。这是一个坚难而又漫长的过程,而且在发展的中后期,是在没有任何“外教” 的指导下全凭国产钓手自已的智惠完成的。为研究这种钓法做出贡献最大的当数内地的竞技钓手,他们通过一场场坚苦的比赛,用无数次的失败一点点把她堆砌而成。

如今中国钓手可以挺直腰杆,拍着胸脯说,手竿钓鲫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我们已处领先地位。当有这种机会时,中国钓手一定会向世人证明这一点的。

附:一种程式一份宁静的浮漂专家程宁

1956年7月出生于江苏南京市。高中毕业后通过自学获大专文凭,1990年留学日本,在合河塾学院进修,是我国首批体育经纪人之一,曾成功承办过第二、第三届“钓王杯”比赛。

从小学二年级起玩上了钓鱼,从此迷途不返,几近痴迷。

1993年,在日本学习期间又感于悬坠钓组二力平衡的设计原理,开始接触和研究悬坠钓鱼技术,于悬坠钓法调标技术的研究而名噪钓坛,其发表于《中国钓鱼》杂志的系列论文堪称经典。更可贵的是理论源于实践 ,他的搓饵底钓技术达到时速200尾的效果,而饵形一如模压,让人叹为观止,是竞技钓鱼技术流派中京派的代表人物。

1995年,他在北京钓协10周年钓赛获亚军而崭露头角,继而又夺北京“碧春杯”钓赛第二。1997年,首届“松下通讯杯”引来全国钓鱼好手。他在150余名高手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二名;接着又在“荣大杯”钓鱼邀请上再获第二。两年四赛坐得总是第二把交椅,有人戏称“程老二。”。然而言犹未了,1998年6月的第4届钓王杯上,他胜化绍新、盖黄适之以搓饵力克数十名拉饵好手,一举成名,夺得了金灿灿的“钓王杯”。

自捧得第四届“钓王杯”后,程宁发现,原来单纯依*钓饵的速钓技术有了可喜转变,钓组优势、线组的科学搭配成为主导,人们关注钓饵已细化到鱼情、鱼性和不同泳层的咬钩反应。面对新课题,程宁意识到浮标将成为竞技钓鱼的焦点。于是,他开始了对浮标的研究,在数百次钓鱼实践中从多达40余种的信号模式里梳理出浮标的各种语言。

成名后,他除继续深入浮标理论的研究外,并以自己为原型开始钓鱼运动的推广,并在中央电视台教育台的《鱼乐无限》节目担任主持人,为普及钓鱼运动,辛勤不懈的工作。

再次代表广大钓友感谢程老师。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程宁老师的大作 学习了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看了不少程老师的东西,的确很有用

很久以前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