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转帖】中国淡水鱼类图片大全

snakejian20082015-01-14 14:32:03

钓友如果想看的更全面,可以看这个链接(http://www.diaoyuweng.com/viewth ... ght=+ȦȦ),这个更全面,分类详细,观看也比较方便.....

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统计结果差异较大。据《中国脊椎动物大全》和正在编印《中国动物志》粗略统计,分布在中国的淡水(包括沿海河口)的鱼类共有1050种,分属于18目52科294属。其中纯淡水鱼类967种,海河洄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68种。在这一千另五十种鱼类中,大体可分属下列四大类:

1、圆口类:这一类鱼是最原始的鱼形脊椎动物。鱼口没有真正的上下颚,口器形成吸盘,过着寄生或半寄生生活。身上没有真正的脊椎,祗有脊索。从进化的时期而论,圆口类首先发见于中奥陶纪,在志留纪及下泥盆纪最为发达,至下泥盆纪则渐趋绝灭,仅有少数种类遗留至今。在我国淡水中,仅七鳃鳗属的3个种生活于东北地区黑龙江至辽河诸河流中。

2、软骨鱼类:软骨鱼类从上泥盆纪发现,至石炭纪最为发达,随着再继续进化以成为现代的鲨类与鳐类。此类鱼全身骨胳均为软骨,鳞片为细小盾鳞,肠内有螺旋瓣。这是一群低等的真正鱼类,现生软骨鱼类几乎都是生活在海洋中,仅有极个别种类生活于淡水中,其中赤魟除大量生活于海洋外,有一小群体定居于我国广西南宁至龙州的西江水系左江中,从其进化史看,赤魟为海产鱼类。据古地质考证,广西原为海洋,由于地壳的造山运动,均在新生代上第三纪上新世末期,当海水退出广西而被"陆封"定居于内陆水体中。

3、软骨硬鳞鱼类:此类鱼属硬骨鱼类,但骨胳系统为软骨性。体表鳞片表现为骨质菱形的原始鳞片,尾鳍为歪形,肠内具螺旋瓣。原始软骨硬鳞鱼类出现于泥盆纪,在地球上生存了相当长时间,到中生代大部分种类绝灭。现生的鲟鱼类出现于白堊纪,现在生存的种类不多,仅分布于高纬度的北冰洋区,我国淡水中生活着白鲟科的一种和鲟科2属8种。

4、真骨鱼类:这是现生的普通习见、真正的鱼类,为现代最蘩盛的鱼类,中国的一千另五十种淡水鱼类中,除少数种(13种)外,几乎都属真骨鱼类。中国的淡水鱼类以鲤形目为主,尤其是鲤科鱼类约占总数的一半。其中鲱形目1科3属5种,鲑形目6科17属32种,鳗鲡目1科1属2种,鲤形目6科170属740种,鲇形目10种27属110种,鳉形目2科3属4种,颌针鱼目1科1属4种,鳕形目1科1属1种,刺形目1科2属2种,鲻形目1科3属7种,合鳃鱼目1科1属1种,鲈形目12科51属110种,鲉形目1科4属8种,鲽形目3科3属5种,鲀形目1科2属6种,总数为15目49科1037种。

真骨鱼类出现于侏罗纪,在白堊纪时,古代真骨鱼类进化为现代真骨鱼类其形态结构起了较大变化。头骨的上下颌普遍缩短,高级类型的上颌骨特化为没有牙齿的骨棒,牙齿集中到前颌骨上,尾鳍变成了完全对称尾或称正形尾,内骨骼高度骨化,奇鳍和偶鳍均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形状,腹鳍也常常由腹部移到紧挨头部,鳞片变得很薄,呈圆形。真骨鱼类的内外结构均具备了完善的水生适应构造,从白堊纪开始,沿着许多的辐射适应的路线发展,使它们成为地球表面一切水域的生活者。

动物的地理分布区系划分,历来为鱼类学家关心的中心议题之一,划分方法各抒已见,较有影响的划分方法在此仅介绍三种。

  张春霖先生于1954年9月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中国淡水鱼类的分布”一文,认为中国淡水鱼类区域的划分与陆生动物、植物不完全相同,应分为黑龙江、西北高原、江河平原、东洋区和怒澜区等五区较合理,并分析了各区特有鱼类或优势种类的特点。

  1、黑龙江区:包括黑龙江、松花江及乌苏里江、图门江、鸭绿江各流域。区内鱼类主要群系是耐寒的种类,如圆口纲的三种七鳃鳗,鲑形目的鲑科10种、茴鱼科2种、胡瓜鱼科1种、狗鱼科1种,鳕形目的江鳕,鲟形目的史氏鲟、鳇,刺鱼目的三刺鱼等冷水性种类,均为本区特有的代表性种类。

  2、西北高原区:本区包括新疆、西藏北部、内蒙古、青海、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区内主要是高原或山地,所棲息的鱼类均具备特殊的适应条件,如能耐旱耐碱,或能棲居于急流水底,故种类比较少,虽本区各属是各区中最少者,但有些特珠适应生存环境的属,种类特别多,成为优势类群。例如裂腹鱼亚科约70种,条鳅亚科110种构成本区的特有种类。

  3、江河平原区:本区为一大平原,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淮河流域和辽河下游,区内除各江河干、支流外,还有波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等大小数千湖泊,因其地势平坦、水流缓慢,主要鱼类的特殊适应特点是,一般的形状是身体侧扁,头尾均尖,略呈纺锤形,胸、腹、臀、尾鳍都很发达。鲤科的大多数种、属分布在这一区域,如鲤、鲫、鳊、草、青、鲢、鳙、赤眼鳟、鳤、鳡、鯮、鲌、鲹、飘鱼、麦穗鱼、铜鱼、棒花鱼、鳈等。本区内鲤科鱼类不但种数繁多,且其种的个体产量也很丰富,堪称为鲤科在亚洲的繁殖中心。

  4、东洋区:本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东部、贵州、福建、台湾等地,区内鱼类多属喜温暖的亚热带、热带鱼类。本区内生活于高山峻岭河川中鱼类,由于水流湍急,栖居的鱼类多在口部或胸部具有吸盘,以能在急流中生存。本区以热带性生物的种属繁多为特征。其鱼类群系组成与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各国的情况相似,其代表性种类主要为鲤科的丹亚科、野鲮亚科、鲃亚科,平鳍鳅科,鲇形目的长臀鮠科、锡伯鲇科、芒科、粒鲇科、胡子鲇科、鮡科、鲀头鮠科等。

  5、怒澜区:本区为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所流经的区域,包括西藏南部和东部、四川西部、云南西部。区内河流均为南北流向,使东洋区和西北高原区的鱼类通过江水的交流而共存于本区。譬如野鲮亚科、鳅科的沙鳅属,平鳍鳅 科、鲿科、鲶科的鲶属、合鳃目的黄鳝、鳢科的乌鳢等种类与东洋区相同;而裂腹鱼亚科、条鳅亚科等种类与西北高原区相同,两区鱼类的混杂是本区鱼类区系的特点。

1985年,史为良先生在《水产科学》上发表文章提出自已对鱼类动物区系复合体的看法,认为中国的淡水鱼类主要由八个区系复合体构成,这些区系复合体的特点为:

  1、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这个区系以青鱼、草鱼、鲢、鳙、鳡、鳊、鲂、红鲌、鲴、马口鱼、鱲、蛇鮈、突吻鮈、鳅鮀、似白鮈、似鮈、颌须鮈、鳈、赤眼鳟、鳤、鯮、鲖鱼等为代表种类。这些鱼的特点是:很大部分产漂流性鱼卵,一部分鱼虽产粘性卵但粘性不大,卵产出后附着于物体上不久即脱离,并顺水漂流发育。该复合体的鱼类都对水位变动敏感,许多种类当水位升高时从湖泊进入江河产卵,幼鱼和产过卵的亲鱼于秋天入湖泊肥育。在北方,秋末水位下降时,鱼类又回到江河中越冬。许多种类食性单纯,并能适应较高的温度。

  该复合体的鱼类在地史上出现较晚,发现最早的地层为上新统,它们是在喜马拉雅山升到一定高度并形成了我国目前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以后,为适应新的自然条件,从旧类型鱼类分化出来的。这类鱼类的发源中心可能在中原一带。中国平原复合体的鱼类因起源晚没有机会往较远的地方扩散,在海退时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向北没有超过黑龙江,向南到红河,向西由于温度的限制,难于超越一千米以上的高山。故可认为一些大型产漂流性卵的鱼类是我国特产。

  2、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代表性种类有鳢属、鮠类、黄鳝、青鳉、刺鳅、胡子鲇、鲮、土鲮等。这类鱼常具拟草色,体表多花纹,有些种类具棘和吸取游离氧的副呼吸器官。这类鱼喜暖水,在较高水温的夏季繁殖,多有护卵、护幼习性。在东亚愈往低纬度地带种类愈多。分布至东南亚,少数种类至印度。此类鱼适合在炎热气候、多水草易缺氧的浅水湖泊、池沼中生活。

  该复合体的鱼类起源较早,在我国中新统地层即有化石发现。其分布北以黑龙江为界,西越不过一千米的高原,东可达朝鲜、日本。

  3、南方山地区系复合体:本复合体种类有平鳍鳅科、鲀头鮠科、鮡科。此类鱼有特化的吸附构造,适应于南方山区急流的河流中生活。分布于我国南部山区及东南亚山区河流中。

  4、中亚山地区系复合体:本复合体种类是裂腹鱼亚科的所有种类和条鳅亚科的某些种类。以耐寒、耐碱、性成熟晚、生长慢、食性杂为其特点,其生殖腺有毒。是中亚高寒地带的特有鱼类。分布于我国西部高原新疆及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西部毗邻地区,是随喜马拉雅山的隆起由鲃亚科鱼类分化出来的种类。

  5、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本复合体的代表种类有鮈属、狗鱼、雅罗鱼、银鲫、湖鱥等。它们耐寒,较耐盐碱,产卵季节较早。在地层中出现比中国平原复合体靠下,在高纬度分布较广。随着纬度的降低,这一复合体的数目和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6、晚第三纪早期区系复合体:其代表性种类有七鳃鳗属、鳇、苏氏鮈、鰟鮍属、泥鳅、鲇和六须鲇等。这些鱼是更新世以前北半球亚热带动物的残余,由于气候变冷,该动物区系复合体被分割成若干不连续的区域,有的种类并存于欧亚,但在西伯利亚已绝迹,故这些鱼类被视为残遗种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视觉不发达,嗅觉发达,多以底栖生物为食者,适应于浑浊的水中生活。

  7、北方山地区系复合体:本复合体包括细鳞鱼、哲罗鱼、茴鱼、真鱥、杜父鱼等。此类鱼多数呈纺锤形,身体背部颜色较深,体侧有黑色斑点,腹部银白色,游泳迅速,食一定比例的气生昆虫,喜在山区流动的低水温河流中生活。这些鱼起源较早,分布亦较广,南可达黄河、滦河水系和长江上游北部支流。在高纬度地带,新疆北部、蒙古、俄罗斯北冰洋水系的一些河流都有分布。其近缘种可在欧洲、美洲发现。

  8、北极淡水区系复合体:其代表种类包括白鲑、红点鲑、江鳕等。此类鱼耐寒,产卵要求低温,有的种类生活于静水中,冬季仍摄食,是围绕北极圈生活的一些生态类型的鱼类,近缘种类在欧洲和北美更多,尤其是江鳕分布最广,可见于欧、亚、美洲。此类鱼起源较早,故有广泛的分布。

RJw6ROk3.jpg (34.66 KB)

淡水鱼类图片大全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小型鱼类,到处都有的野鱼,吃起来带有苦味的——鳑鮍属鱼类鲤形目---鲤科---鳑鮍亚科---鳑鮍属[attach]2234976[/attach][attach]2234977[/attach][attach]2234978[/attach][attach]2234979[/attach][attach]2234980[/attach][attach]2234981[/attach][attach]2234982[/attach][attach]2234983[/attach][attach]2234984[/attach][attach]2234985[/attach]大刺鳑鮍[attach]2234986[/attach]越南刺鳑鮍[attach]2234987[/attach]寡鳞刺鳑鮍[attach]2234988[/attach]多鳞刺鳑鮍[attach]2234989[/attach]峨眉刺鳑鮍[attach]2234990[/attach]兴凯刺鳑鮍[attach]2234991[/attach]黑龙江鳑鮍[attach]2234992[/attach]中华鳑鮍[attach]2234993[/attach]彩石鳑鮍[attach]2234994[/attach]高体鳑鮍[attach]2234995[/attach]

很久以前

外形非常象草鱼的——赤眼鳟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attach]2235021[/attach]赤眼鳟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俗称:红眼棒、野草鱼、醉角眼、红眼鳟、红眼鲮。  体长,略呈圆筒状,腹圆,后端稍侧扁。头呈圆锥形,吻钝,口呈弧形。外形酷似草鱼,唯眼上半部具红色斑而得名。上颌两侧有2对极短小的须。下咽齿3行,顶端稍呈钩状。眼大,近吻端。体背深灰色,腹部浅黄,体侧及背部每个鳞片后缘有黑斑,组成体侧的纵列条纹。背鳍深灰色,尾鳍后缘呈黑色,其它各鳍灰白。  赤眼鳟为中层鱼类,喜欢栖居于江河流速较缓的水域和湖泊。河水上涨时进入小河中,生殖期集群活动。幼鱼常在江湖沿岸浅水中觅食,食性杂,以藻类和水生高等植物为主,兼食水生昆虫、小鱼和卵粒,以及淡水壳菜等。生长速度较慢,个体不大,3冬龄时体重不满半公斤,最大个体仅有2-2.5公斤。2龄达性成熟,生殖季节在5-8月,一般在支流沿岸有水草的区域产卵,间或也有在浅沙滩上产卵的。  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大小江河及湖泊均产。国外见于朝鲜及越南。  在天然水体中分布广,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肉质近似草鱼。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6.1-17.1克,脂肪1.3-1.6克,碳水化合物2.4-3.4克,热量90-92千卡,钙64-89毫克,磷183-223毫克,铁0.6-0.9毫克。其肉入药鲜用,具有暖中和胃的功效,主治反胃吐食、脾胃虚寒、作泻等症。点评[attach]2235022[/attach]℡孔雀翎这里有错误,最大个体能达到6斤,我亲身钓到5斤的,我朋友是6斤,更大的就不知道了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2-6-4 11:12

很久以前

在有钱人家的豪华鱼缸中看到过——九州鱵----针鱼颌针鱼目--飞鱼亚目--鱵科--鱵属[attach]2235032[/attach]九州鱵(Hemiramphus kurumeus)属颌针鱼目,飞鱼亚目,鱵科,鱵属。俗称:针鱼,穿针鱼,针杆子,针公。英文名:Kurume halfbeak 。  体细长,呈圆柱形而稍侧扁。头大,侧扁,背面宽平,腹面狭窄。口较大,口裂平。上颌由颌间骨形成三角形的口盖;下颌向前延伸特别长,呈针状;上下颌于相对部分有多列锐利的小齿。鼻孔大,靠近眼;眼大。鳃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体鳞薄,极易脱落;头部和上颌具鳞。侧线完全,在胸鳍处急剧向下弯折,沿腹缘直至尾柄基部。背鳍位于体后半部,约与臀鳍相对;尾鳍分叉,下叶较上叶长大;各鳍均无硬刺。体银白色,背部自头后至尾鳍有灰黑色条纹,两旁有排列整齐的小黑点。体侧中部有一条银白色斑带,在背鳍和臀鳍间较宽阔;背鳍和尾鳍为灰黑色,其它各鳍为黄白色,上下颌及鳃盖均为灰黑色。  九州鱵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上层,常成群游于水面觅食,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兼食昆虫等。生殖期在5-6月。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个体虽不大,但数量相当多,是常见的小型食用鱼类。  鱵的肌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等。鲜肉入药具有滋阴、补气、解毒之功效,主治阴虚内热、盗汗、五心烦热(结核肺),久溃疡疮,不易收口等症。点评[attach]2235033[/attach]双江钓叟值得好好收藏并学习的帖子。详情回复发表于 2013-12-1 17:17

很久以前

南方特有、冲劲十足、手竿钓特过瘾的——鲮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鲮属[attach]2235034[/attach]鲮鲮(Cirrhinus molitorella)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鲮属。俗称:土鲮鱼、鲮公、雪魿、花鲮。英文名:Mud carp , Molar-pharyngoteeth beard-labeo 。  体梭形,侧扁,腹部圆,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头短,吻钝圆,吻皮下垂覆盖于上唇基部,边缘光滑,上唇发达,边缘具裂纹,与上颌分离。口下位,呈一横裂,只在口角处稍下弯;下唇和下颌分离,边缘和外面近边缘处有1条狭带,具肉质细乳突。上下颌角质化。须2对,吻须较粗壮,颌须短小或退化。体上部青灰色,腹部银白,体侧在胸鳍基部之后上方有8-9个鳞片的基部为黑色聚成为1块长菱形的斑块,幼鱼尾鳍基部中央有一黑色的斑点。  栖息于水温较高的江河中的中下层,偶尔进入静水水体中;对低温的耐力很差,水温在14℃以下时即潜入深水,不太活动;低于7℃时即出现死亡。  冬季在河床深水处越冬。以着生藻类为主要食料,常以其下颌的角质边缘在水底岩石等物体上刮取食物,亦食一些浮游动物和高等植物的碎屑和水底腐植物质。性成熟为2冬龄,生殖期较长,从3月开始,可延至8、9月。洪水期间亲鱼群居产卵场,相互追逐,还会发出咕……咕……的求偶声,产卵场所多在河流的中、上游。  分布于珠江、闽江、韩江、海南岛、台湾岛、元江及澜沧江水系,国外见于越南。  常见的鲮鱼个体为500克左右。在天然水体中可长到重2-2.5公斤、长60厘米,个别可达8公斤。产量高,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也是广东、广西的著名池养鱼。鲜鱼肉入药,有活血行气、逐水利湿的功效,主治膀胱结热、黄疸、水肿膨胀等症。

很久以前

须鲫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须鲫属[attach]2235040[/attach]花羔红点鲑鲑形目---鲑科---鲑亚科---红点鲑属[attach]2235041[/attach][attach]2235042[/attach][attach]2235043[/attach][attach]2235044[/attach]最不受钓友们欢迎的-------麦穗鱼(偷嘴鱼)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麦穗鱼属麦穗鱼[attach]2235045[/attach]罗汉鱼、麻嫩子头尖,略平扁。日上位。无须。背鳍无硬刺。生殖时期雄鱼体色深黑,吻部、颊部出现珠星。为江河、湖泊、池塘等水体中常见的小型鱼类。生活在浅水区。杂食,主食浮游动物。产卵期4~6月。卵椭圆形,具粘叶.成串地粘附于石片、蚌壳等物体上,孵化期雄鱼有守扩的习性。

很久以前

长麦穗鱼[attach]2235046[/attach]长麦穗鱼(Pseudorasbora elongata)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麦穗鱼属。俗称:墨笔鱼。英文名:Slender top-mouth gudgeon 。  濒危等级:易危。  体纤细,近长圆筒形。头小,甚尖,几近楔形。吻尖细,平扁。口极小,上位,口裂几近垂直。唇薄。无须。鼻孔小,近眼。眼大,位偏上。侧线平直,侧线鳞43-45个。背鳍起点位于体中央;其它鳍均短小。体银灰略暗,中轴宽黑纹自吻端达尾,其上方具4条细黑纵纹,背中央1条。背、尾鳍具零散小黑点,尾鳍基具1大黑斑。  为生活于河流上层的鱼类,一般栖息在小支流为多,以清澈的缓流水环境最为相宜。生殖季节为5-6月份。  长麦穗鱼为我国特有种。分布于西江水系的桂林、阳朔等地以及浙江富春江、安徽秋浦河等。  种群较小,原产地漓江现已几乎不见踪迹。其它分布区也因受水利工程的修建而水文条件发生变化而引起生活环境的改变。再则水体污染及毒、电鱼的影响,造成种群数量为减少,现仅在浙江、安徽部分江河中发现少量个体。[attach]2235047[/attach]

很久以前

水中霸王俗称水老虎的——鳡鱼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鳡属[attach]2235048[/attach]鳡(Elopichthys bambusa)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鳡属。俗称:黄鱄、黄钻、黄颊鱼、竿鱼、水老虎、大口鳡、鳏。英文名:Yellowcheck carp 。  体细长,亚圆筒形,头尖长。吻尖,呈喙状。口大,端位,下颌前端正中有一坚硬突起与上颌凹陷处相嵌合。无须,眼小,稍突出。下咽齿3行,齿末端呈钩状。鳞细小。背鳍较小,其起点位于腹鳍之后;尾鳍分叉很深。体背灰褐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深灰色,颊部及其它各鳍淡黄色。  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中上层。游泳力极强,性凶猛,行动敏捷,常袭击和追捕其它鱼类,一旦受其追击就难有逃脱者,属典型的掠食性鱼类。性成熟为3-4龄,亲鱼于4-6月在江河激流中产卵。幼鱼从江河游入附属湖泊中摄食、肥育,秋末以后,幼鱼和成鱼又到干流的河床深处越冬。生长十分迅速,性成熟以后,体长还在持续增加,最大个体长达2米,重可达60公斤。  分布甚广,我国自北至南的平原地区各水系皆产此鱼。生长迅速,2龄鱼体重3.5公斤。天然产量高,为江河、湖泊中的大型经济鱼类之一。但因大量吞食其它经济鱼类,又被视为养殖业中的“害鱼”之首。其肉质鲜美,一向被列入大型上等食用鱼类。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8.1-20.8克,脂肪1.3-5.4克,热量84-132千卡,钙11-24毫克,磷144-203毫克,铁0.7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1.7毫克。其肉入药鲜用,具有暖中、益胃、止呕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反胃吐食等症,宜常服。

很久以前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