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极简精准达到一悬一沉状态的调漂法(单饵平水法)

fabric2018-09-15 00:12:17

极简精准达到一悬一沉状态的调漂法(单饵平水法)

前面几篇文章里其实就这个问题已经具体说明过。刚才翻看了几篇别人就调漂问题的推荐精华文章,被绕得头晕。又看见很多人为调漂绞尽脑汁。就想着干脆总结出一种人人一看就明白,一学就会用,用起来还简单有效的调漂法。

方法如下∶

第一步,粗找底。双空钩重铅找底。使漂目出露一两目。也就是只要漂目露出水面就行。(此时水线一般是倾斜的。所以铅至漂目距离比实际钓深要长。)

第二步,测钩目。往下捋漂一个半至两个子线长,以保证双钩离底。在上钩挂饵,修剪铅皮使漂目平水。然后将饵拿掉看是几目,就是饵目。用E表示。比如饵目为3目。然后剪掉一个钩,看是几目,比如是5目。这个目数减去饵目E就是钩目。钩目就是5-3=2。钩目一般需要在2目左右,才是漂钩饵搭配合理。注意在修剪铅皮使漂目平水的过程中,上钩都要挂饵。(我的经验是,调漂水深与钓深之差不超过1米时,部分风线变为水线使漂目的下降很少,一般不超过四分之一目。子线即使半米,如此调漂时下钩距离底面也没有半米,误差极小。)

第三步,精找底开钓。换上一副新钩,双钩挂饵,往上捋漂,使漂目达到钩目。此时下钩饵到底,上钩饵悬浮。即钩饵达到精确的一悬一沉的初始的水下状态。即可正式开钓了。注意在往上捋漂使漂目达到钩目的过程中,上饵需要尽量保持与前面所用一致,而下饵大点小点均无妨。(本来调漂时悬浮的下钩重量是由漂体所受浮力承担,它到底后,它的重量改由底面承担,就无需漂体承担了,所以漂目就上升它原来压漂的目数,即钩目。如果漂目上升了两个钩目,就是两钩都到底了。)

说明∶

1,不妨将这种调漂法称为单饵平水法。

2,这个调钓法使钩饵的水下状态为精准的一悬一沉。

3,对于一段时期用固定的漂钩饵来钓一定范围内的鱼来说,测饵目E和钩目G的工作只需要进行一次即可。麻烦一次,受益终生。而且对于后期微调钓组灵顿时,也方便判断钩饵的水下状态的变化量。(前面有文章具体谈过。)

4,垂钓时的下钩到底比调漂时的下钩悬浮使漂目要上升一个钩目,是调漂中最大的变化,却往往被忽视。有时候所用漂的漂尾稍细,而所用钩却稍大,则钩目很容易达到五六目之多!人们在后期微调钓组灵顿时,斤斤计较于区区一目两目,却不知在初始钩饵的水下状态的判断上,已经谬误了五六目之巨了!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第三步最后的“如果漂目上升了两个钩目,就是两钩都到底了。”有误。应该是“如果漂目上升了两个钩目,就是下钩饵到底了。上饵里有钩目的重量也到底了,其余悬浮。”

很久以前焦作

单饵调漂法简单有效,但楼主写的过于繁琐了,因为本身单饵调漂就是省略钩重饵重的繁琐(很多新手称钩饵麻烦),挂单饵调漂无需分上下钩,挂单饵调N目,挂双饵钓N目即可实现上钩悬浮,楼主的挂单饵调平水钓钩目属上钩轻擦底(忽略雾化),轻擦底是一个很尴尬的状态(个人认为),上饵稍大一点上钩就会触底,稍小一点就会离地,无饵后下钩是躺底的,楼主的方法在上钩悬浮里是最钝的,严谨的说应该是一钩躺底一钩悬,而不是一钩触底一钩悬,呵呵,不好意思又来挑毛病了

很久以前沈阳

感谢你的仔细。你可能误会我文中“到底”的含义了。我所说的“到底”指的是“沉底”,就是其全部重量由底面承担。“挂单饵调漂无需分上下钩,”当然是正确的。我修改时故意删掉了这一句。只是为了方便后期的理解。(上钩本来就带饵悬浮,但是垂钓时下钩却到底了,会使漂目上升一个钩目。如果忽略这个因素,那么钩饵的水下状态的判断就可能谬误巨大。)另外,如果按照你的办法,单饵调几钓几,你以为的一悬一沉不会严格产生。因为下钩重量还是漂受浮力承担的。所以下钩重量还是悬浮的。“只要有悬,则子线垂直受力。”所以,你那样出来的状态就是双子线都垂直受力,上钩饵离底钩距,下钩重量还悬浮,只下饵重量到底。至于饵料大小及雾化会使上钩离底高度发生变化,这是任何调漂法都会遇到的。

擎天999

单饵调漂法简单有效,但楼主写的过于繁琐了,因为本身单饵调漂就是省略钩重饵重的繁琐(很多新手称钩饵麻烦),挂单饵调漂无需分上下钩,挂单饵调N目,挂双饵钓N目即可实现上钩悬浮,楼主的挂单饵调平水钓钩目属上钩轻擦底(忽略雾化),轻擦底是一个很尴尬的状态(个人认为),上饵稍大一点上钩就会触底,稍小一点就会离地,无饵后下钩是躺底的,楼主的方法在上钩悬浮里是最钝的,严谨的说应该是一钩躺底一钩悬,而不是一钩触底一钩悬,呵呵,不好意思又来挑毛病了

很久以前

测钩目的必要性也正是由此。钓目比调目多一个钩目(下钩压漂目数),就是确定无疑地使单饵调漂时悬浮的下钩,在挂双饵垂钓时,这个下钩“正好”到底(就是沉底,重量由底面承担),才能使下钩子线顺延弯曲,而上钩饵贴底悬浮。达到精确的“一悬一沉”的状态。下钩饵才能不挡口,具备良好的适口性。而单饵调几钓几,上面分析过了,双子线都是垂直受力,极易挡口。并不是多数钓手期望达到的“一悬一沉”。

擎天999

单饵调漂法简单有效,但楼主写的过于繁琐了,因为本身单饵调漂就是省略钩重饵重的繁琐(很多新手称钩饵麻烦),挂单饵调漂无需分上下钩,挂单饵调N目,挂双饵钓N目即可实现上钩悬浮,楼主的挂单饵调平水钓钩目属上钩轻擦底(忽略雾化),轻擦底是一个很尴尬的状态(个人认为),上饵稍大一点上钩就会触底,稍小一点就会离地,无饵后下钩是躺底的,楼主的方法在上钩悬浮里是最钝的,严谨的说应该是一钩躺底一钩悬,而不是一钩触底一钩悬,呵呵,不好意思又来挑毛病了

很久以前焦作

明白了,楼主的这个方法应该是一钩躺底一钩悬(下钩躺底子线不躺底,要求达到极致),缺点是饵料稍大一点上钩就会触底,需要对上饵和抛竿要求非常精准,至于档口一说已经有一钩悬浮已经无所谓了,下子线虽没有受力但也是直的,下子线想要达到弯曲的状态已经不是单纯的重量问题,而还要有长度的问题(理想状态),楼主的方法不错值得借鉴

fabric

测钩目的必要性也正是由此。钓目比调目多一个钩目(下钩压漂目数),就是确定无疑地使单饵调漂时悬浮的下钩,在挂双饵垂钓时,这个下钩“正好”到底(就是沉底,重量由底面承担),才能使下钩子线顺延弯曲,而上钩饵贴底悬浮。达到精确的“一悬一沉”的状态。下钩饵才能不挡口,具备良好的适口性。而单饵调几钓几,上面分析过了,双子线都是垂直受力,极易挡口。并不是多数钓手期望达到的“一悬一沉”。

很久以前沈阳

和懂的人交流是心旷神怡的。

擎天999

明白了,楼主的这个方法应该是一钩躺底一钩悬(下钩躺底子线不躺底,要求达到极致),缺点是饵料稍大一点上钩就会触底,需要对上饵和抛竿要求非常精准,至于档口一说已经有一钩悬浮已经无所谓了,下子线虽没有受力但也是直的,下子线想要达到弯曲的状态已经不是单纯的重量问题,而还要有长度的问题(理想状态),楼主的方法不错值得借鉴

很久以前焦作

我们大条点的人说太繁琐了,更没几个敢保证每次的饵都一样重!

很久以前莱芜

专业,调4钓2,钩重,饵重,都要考虑到

很久以前东莞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