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一劳永逸解决调漂问题

fabric2018-09-03 11:58:44

    一劳永逸解决调漂问题

    见到很多钓友发帖问询诸如怎么调钓使一钩到底一钩悬浮、怎么钓灵怎么钓钝之类的问题。很多大师大概已经耐心细致解答过多次了。由于调漂方法的不同,会使初学者迷惑于各种眼花缭乱的表象,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就试着从根源上做一次系统分析,使每个还迷惑于此的钓手都能恍然大悟,并得心应手地使用我前面文章的“全调目公式”。(公式不再赘述。)

    在说调漂之前,有必要说明漂的作用。先做三个小实验。在调漂桶里将漂双空钩半水调若干目。比如4目。然后捏住漂尖往上提拉至6目,松开手,会看到整个钓组以4目为中心点上下振动。由于水阻,这种振动往复几次后就停止于4目。然后,如果每次往铅皮上捏紧一个压漂2目的小重物(比如鱼钩),那么,每捏上一个小重物都会使漂目下降2目。最后,调漂时本来悬浮的某个钩如果往上捋漂使它刚到底了,就是说它的重量不再需要漂体承担了,改由底面承担了,那么,漂目就会上升它的目数。比如,空钩无饵调漂,调目为4,如果钩目为2,往上捋漂使下钩到底,漂目就变为6目,上钩也到底的话,漂目变为8。反之。如果调目为4,往上捋漂后看到目数为6,说明空下钩到底了。目数为8说明两钩刚都到底。如果目数为9,就是上钩子线弯曲超过“饱和弯曲程度”,子线顶漂了。(详见“子线弯曲的顶漂作用分析”一文。简单来说,在普通子线长度及钩距的台钓范围内,子线弯曲不会顶漂。)

    前两个实验证明了,漂目漂体就是弹簧。具备弹簧的所有特性。(我在另一个垂钓网站的“震荡合成”一文。)所以可以用弹簧原理来分析漂目。甚至用以分析鱼吸饵使漂目下降运动的规律。这里不讲那么难,一般垂钓也用不到。调钓中用到的就是,漂目漂体因为具备弹簧属性,所以,它的受力与漂目变化长度严格线性相关。(请不要言及加粗尾和漂目粗细不均和逐目不等长等问题。)线性相关的意思就是,增加多少倍重量让漂体承担,漂目就下降多少倍的长度(目数)。同理,减少多少倍的重量不让漂体承担,漂目就上升多少倍的长度。所以“全调目公式”可以线性表达。

    另外,要谨记一个不易理解的事实,漂只是钓组系统的灵敏度的测量工具,漂本身不具备灵顿性质。(“钓组系统的灵顿问题”一文。)但是,如果要使漂这个测量工具反应迅速可靠,就需要使漂工作的对象与其搭配合理。具体就是,务必使所钓对象鱼使用的一个钩压这个漂2目左右。一个钩压漂目数就是钩目。钩目过大,说明是小漂带大钩,钩目过小,说明是大漂带小钩。都是漂钩搭配不合理。这里说的大漂小漂指的是漂目粗细。与吃铅量无关。吃铅量一般满足拉直水线和满足竿长利于抛投即可。别处学来的吃铅量公式为∶

    吃铅量=(钓深+大线号数)/2

而饵目一般为钩目的1到2倍即可。

另外,所谓灵顿是相对的。对于一钩饵到底一钩饵悬浮的情形来说,鱼吸食上钩饵就是相对较灵,吸食下钩饵就是较顿。也就是说,即使是同一种钩饵的水下状态,鱼选择吸食不同的钩饵,会使漂相差异很大。同时,如果是用较粗子线,考虑到鱼就饵实际,悬浮的钩饵容易“挡口”,不易将钩饵吸食口中,就是“顿”。而到底且子线适当弯曲的子线却有利于鱼的适口性,就是“灵”。这也是底钓时钓上的鱼多吃下钩的原因。

最后,特别强调,所谓悬浮,只是其重量是由漂体承担。所谓到底,就是其重量由底面承担。所谓钩在到底的饵内悬浮,只是钩饵整体里,有钩的重量是由漂体承担,饵的重量由底面承担。所谓半个钩在到底的饵内悬浮,只是钩饵的整体里,有半个钩的重量是由漂体承担,整体里的其余重量是由底面承担。正如,十斤小孩子站弹簧秤上,你用拉力计勾住他的衣领以小于十斤的力气往上提。那么,弹簧秤的读数加拉力计的读数之和就是小孩的重量,十斤。虽然小孩子是一个整体,但是他的一部分重量由弹簧秤承担了,就是“到底”了,而另一部分重量由拉力计承担了,就是“悬浮了”。这就是部分可以在整体里悬浮。弹簧秤相当于底面,拉力计相当于漂体。(曾经有个不懂这个浅显的道理的人,追着讽刺挖苦老夫。“不要与不思考的人争执”。信哉斯言!)

    下面就实际调漂问题进行几个实用特例介绍。

    1,一种极简便且适合大小鱼种及四季通用的调漂法。即B后状态。

要达到的钩饵的水下状态为∶

只有上钩重量悬浮。上饵重量和下钩饵都到底。

说明∶直观看上去,这种状态比较“顿”,因为上饵重量也到底了。好像只适合守巨物。其实,对于冬天钓轻口小鱼来说,因为所用红虫小蚯蚓一般压不下漂目,只能靠钩目来判断钩饵的水下状态。老钓手冬天口诀“调平水钓一两目”,其实质就是因为下钩到底了,漂目增加一个钩目。(上钩还悬浮。)而对于经验丰富的老钓手,漂钩搭配老练,钩目就是一二目。对于钓大鱼来说,下钩饵到底,子线适当弯曲利于入口。对于轻口小鱼来说,上钩和上钩轻饵悬浮,仍然保留了足够灵敏度。

调钓方法∶

①,双空钩半水调平水。

②,减去一个钩看是几目。比如2目。即测得钩目为2。(如果测得钩目小于1或者大于3,而确定了所钓的鱼需要的就是这种钩,则需要更换漂目直径不同的漂,使这个确定的钩在某个漂上测得的钩目为2目左右。)

③,调平水钓钩目即可。

此方法无需测饵目。简单方便。如果想钓灵点,也不妨调一个钩目,先钓两个钩目,(钩目为2的话,调2钓4)即B后状态。如果没口,则往下捋漂,最灵钓至平水。如果饵比钩重两倍以上,就是从只上钩悬浮钓至上饵里有两个钩的重量也悬浮。接近一悬一沉(A状态)。如果是冬季饵比钩轻得多,则最多调几钓几。以保证下钩饵里有到底的部分。

2,一种方便达到一悬一沉即A状态的调漂法。

这个方法稍微繁琐。并且要求较高。需要前期钩饵同重。

①,测得钩目。比如为2。

②,以不同大小的饵来试测饵目。使用与钩目一样的饵。

③,调几钓几就是一沉一悬的A状态。比如调2钓2,钩饵的水下状态就是上钩饵悬浮,下钩饵到底。

灵顿微调只需要上下捋漂即可。最顿至只有上钩悬浮的B后状态,最灵至只有下饵到底的A前状态。

前提是钩饵同重。

其实,改变饵重也是微调钓组灵顿的简单有效的办法。将饵换小点,则钩饵里悬浮的部分就增加了,钓组就变“灵”了些。将饵换大点,则钩饵里到底的部分就增加了,钓组就变“顿”了些。

还有关于“全调目公式”的其它一些特例,就不一一介绍了。因为,掌握了上面两个调钓法,就是明白了调钓原理,已经足够满足普通垂钓了。

如果本文使初学者能熟练掌握调漂技巧,知道从漂目变化上分析出钩饵的水下状态的变化情况,对看不见的钩饵的水下状态做到心中有数,就不枉我手机点了一上午的字了。

题外话,调漂只是垂钓技能的基础。将漂调得清楚明白了,不代表就能钓好鱼,还需要学习诸如做饵料,选钓位,看天气,拼人品等等很多知识。而正是这么多对于未知的探索过程,才是渔趣的主要追求。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更乱了,1、带钩,铅皮加复,着底。2、撸浮漂至平水。3、留一颗太空豆在原位上,往铅坠撸浮漂,距离为铅坠到下钩的长度4、这时扔水里看不见漂尾,减铅皮直到浮漂平水,这时刚好底钩触底,铅重与浮漂平衡。5、带铒入水,又看不见浮漂了。如果想钓一钩悬浮一钩触底,就再剪铅皮至平水,至于钓几目,就往上撸浮漂解决。如果想钓一钩躺底一钩触底,把漂往上撸,距离为两个钩底间的距离。然后加重铅皮到平水。至于钓几目,撸浮漂解决。野钓没有那么精准,水下地势不平,钩落点相差两厘米都不一样。如果太灵了,就让水下子线躺长一点,加复铅皮往竿尖撸漂,或是换大点的漂加重点铅。不能总跟漂过不去,打窝、饵料味型、状态远比调漂重要,一斤以下的鱼,只要不跑鱼,钩线尽可能小。

很久以前南平

只能说佩服,能这么用心又有耐心的写这个帖子实在佩服,提个建议帖子开始的时候写的,钩‘到底’最好改为‘躺底’或彻底躺底失重,‘到底’一词给人有‘触底’的错误感觉

很久以前沈阳

兄弟的建议很好。只是我习惯这样表达了。

擎天999

只能说佩服,能这么用心又有耐心的写这个帖子实在佩服,提个建议帖子开始的时候写的,钩‘到底’最好改为‘躺底’或彻底躺底失重,‘到底’一词给人有‘触底’的错误感觉

很久以前焦作

感谢你细致认真的回复。调漂方法很多,对于野钓,你的方法未尝不可。有一个小疑问。你的第3和4步,由于底面不平,是无法确定“正好下钩到底”的。而有些钓手由于漂钩搭配问题,钩压漂多至5甚至6目。在调漂阶段都无法确定这么多目数的重量是到底还是悬浮,那么,后期微调灵顿时捋漂的区区两三目就没有意义。 我的方法非常精确,也适用于竞技等。

萌新求带坏

更乱了,1、带钩,铅皮加复,着底。2、撸浮漂至平水。3、留一颗太空豆在原位上,往铅坠撸浮漂,距离为铅坠到下钩的长度4、这时扔水里看不见漂尾,减铅皮直到浮漂平水,这时刚好底钩触底,铅重与浮漂平衡。5、带铒入水,又看不见浮漂了。如果想钓一钩悬浮一钩触底,就再剪铅皮至平水,至于钓几目,就往上撸浮漂解决。如果想钓一钩躺底一钩触底,把漂往上撸,距离为两个钩底间的距离。然后加重铅皮到平水。至于钓几目,撸浮漂解决。野钓没有那么精准,水下地势不平,钩落点相差两厘米都不一样。如果太灵了,就让水下子线躺长一点,加复铅皮往竿尖撸漂,或是换大点的漂加重点铅。不能总跟漂过不去,打窝、饵料味型、状态远比调漂重要,一斤以下的鱼,只要不跑鱼,钩线尽可能小。

很久以前焦作

感谢你细致认真的回复。调漂方法很多,对于野钓,你的方法未尝不可。有一个小疑问。你的第34步,由于水底不平,是无法判断“下钩正好到底”。 我的方法非常精确,也适用于竞技等。

萌新求带坏

更乱了,1、带钩,铅皮加复,着底。2、撸浮漂至平水。3、留一颗太空豆在原位上,往铅坠撸浮漂,距离为铅坠到下钩的长度4、这时扔水里看不见漂尾,减铅皮直到浮漂平水,这时刚好底钩触底,铅重与浮漂平衡。5、带铒入水,又看不见浮漂了。如果想钓一钩悬浮一钩触底,就再剪铅皮至平水,至于钓几目,就往上撸浮漂解决。如果想钓一钩躺底一钩触底,把漂往上撸,距离为两个钩底间的距离。然后加重铅皮到平水。至于钓几目,撸浮漂解决。野钓没有那么精准,水下地势不平,钩落点相差两厘米都不一样。如果太灵了,就让水下子线躺长一点,加复铅皮往竿尖撸漂,或是换大点的漂加重点铅。不能总跟漂过不去,打窝、饵料味型、状态远比调漂重要,一斤以下的鱼,只要不跑鱼,钩线尽可能小。

很久以前焦作

大师,这写论文呢

很久以前焦作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