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终点 于 2013-6-28 09:38 编辑
追忆
对于涉足钓鱼,其实钱塘渔人作为70后是比较晚的,但小时却深爱捕鱼,那时搞生产队都是公社养的鱼,基本上不卖都是年底每个村的小队分掉的基本上都在每年的十二月廿八,请灶君菩萨的时候,平常都是不捕鱼的,每年都会放鱼,说实在的那时虽然公开,河道中鱼种丰富,但生产队农活很多,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捕鱼,不要说现在的捕鱼工具种类繁多了,那时唯独有的就是“夹网”也称“兜网”,网的大小不一,有2-3米长的,深度有50cm-1米的,网眼有大有小,专门捕大鱼的是大眼,专门捕小鱼的用小眼,网分上缆绳与下缆绳,上缆绳绑有泡沫浮子,下缆绳掐有铅坠,缆绳在网的二端延伸各大半网长度,并连接在二根比钓竿稍粗的竹竿上,当网抛出去时,整张网便垂直的下与前方,二根竹竿八字张开,等网全部入水便顺势同时压下竹竿在水底往中间赶鱼,此时再张开竹竿并同时提起,鱼便被兜入网内,因为以前的河床经常清理淤泥,农肥基本上都是用河底的淤泥浆上水草、牲畜粪便等作为基肥使用,故此不必担心河底会有杂物撕破渔网,河岸边也有很多的“河泥基塘”(基本上低于河岸)因为有肥水留出,故此每每网鱼在此处都会有丰盛的收获。农村的捕鱼方式都是如此,对于钓鱼那时都是城里的“劳保工人”。那时因为还小,根本提不动“兜网”所以我们小孩子唯独只有下水踩河蚌、摸虾、摸螺丝、还经常被躲在石头缝树根洞里的汪刺与鳜鱼扎伤手,弄得满手是血。记得那年我刚满八岁,老爸给我量身定做了一付“兜网”,是用餐条游丝网改制的,长度只有1米,深度只有30cm左右,爷爷还像寻宝一样给我搞来二根小竹竿,用种田的尼龙绳做缆绳,用锡茶壶剪成块状做铅坠,记得为了给我做“兜网”剪掉了锡壶爷爷曾被我奶奶好生数落数次。那时那个高兴呀,能有属于自己的“兜网”,而且是全村独一无二的,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呀,但大人们只不过是逗小孩玩,根本不奢望能真正捕到鱼,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并没有把它当成玩具,像模像样的系上老爸的鱼篓出发了,还出人意料的真的捕上了鱼,虽然只是些小猫鱼,但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慢慢的我就并不满足于捕猫鱼了,我一直坚信,小家伙也能捕到大鱼,于是乎就不断钻研,老想着哪里鱼多,鱼在水底水面是否能查看的出,因此放学回家不断缠着爷爷讲讲关于鱼的事情,那时爷爷是村里放牛的,所以也有不少时间可以去捕鱼,有时也会搞个竹竿去钓钓鱼,但自从我有了兜网,不再那么留意钓鱼了,爷爷耐心的对我讲,鱼基本上都喜欢清静,什么水草底下河岸大树根部,还有水流的地方,鲫鱼会冒泡,鲤鱼也会冒泡,什么样的鱼就冒什么样的泡,听得我入了迷,说实在的那时如果我学习听课这么认真,说不准现在就成博士硕士喽!自从听得爷爷的言传身教,惊奇的事情发生了,那年记得我十二岁,我们村有一个河道的内湾,里面盛产鲤鱼,我经常背着小“兜网”去打游击,特别是夏天水浅的时候,穿着短裤慢慢趟着水在近岸边找鱼腥泡,一发现就下网,每每都有收获,记得最大的一尾鲤鱼都有七八斤重,差点撑破了我心爱的“兜网”。从此,这张小小的“兜网”伴随着我整个童年,还带给我不少的快乐与荣耀,因为村里人只要一看到我背着“兜网”出行,就必定认为我收获颇丰。儿时最最美好的追忆也就是这张被大人们称之为“搭帗”的“兜网”了。
其实儿时不光是网鱼,弹弓打鸟、下河掏螃蟹,半夜三更用自制的虾枪戳虾蟹、还为了买一个三节电池的手电筒积攒大半年的零花钱去照黄鳝,那时田间地头那个干净嘞,田埂上找不到一根草,光不溜秋白净硬实,田间沟渠的水清的像溪水,夏夜的晚上黄鳝泥鳅都懒散的暴露在沟渠间,用那自制的黄鳝夹一夹,无处逃生。记得儿时是在麦子长高时节,春末夏至之时,只要一发大水,就拿着自制的竹栏(用细竹条编制的),在池塘河道的出水沟渠里设犟,用二块竹栏呈V字插在出水口头端,中间留点3-4cm的缝隙,一块拦住在出水后端,鱼发水喜欢逆流而上,钻过V字中间的缝隙,进入犟内,因为前端又有竹栏当道,退回去基本上都不会在进来的V字中间缝隙钻出去,都是往沟渠边上钻,于是便困在中间出不去了,这个只进不出的犟,往往收获颇丰,有时能看到黑压压一大片的鱼被困在中间,当然多数都是鲫鱼。那时的农村都是种二批水稻,麦子割掉后就开始种早稻,早稻插下秧,基本上就进入夏季,儿时总是跟着老爸帮老爸背着鱼篓,大中午冒着日头来到田间抓黄鳝,此时的黄鳝正进入孵卵期,并会在洞口突出一堆白沫,具体为何要这样到现在我也还搞不清楚,到底是学识不够渊博呀!这个时候的黄鳝最好抓到,因为稻田水浅,黄鳝又很明显的暴露了目标,只要看到有一堆堆的白沫就必定会找到洞穴,黄鳝在田间的洞穴很奇特,都会有一个二边贯通的洞穴,找到白沫,老爸很熟练的用手指探一下,然后直接用脚往洞口蹬,另一端的洞口便会冒出浑水,黄鳝也会在这端逃生,此时老爸便会半握右手,伸出中指,刷的一下就能牢牢的夹住黄鳝,真可谓是眼疾手快,这种表演我最喜欢看,也很为老爸的技巧而感到自豪。还记得待到晚稻收割之后,天气也变得寒冷,田间到处都看不到水源,连沟渠的水也干掉了,那时是抓泥鳅最好的时节,背上爷爷滩田的小铁耙,在沟渠的干掉淤泥里随便都能挖到很多的泥鳅,幸运时还能挖到黄鳝和甲鱼。晚稻收割后就开始播麦与种油菜,油菜需要翻土上岭,麦子需要开挖深沟,此时,老爸在田间开挖沟渠,我便会在一旁紧紧的盯着,因为翻开的泥土里都时常会有泥鳅黄鳝被挖掘出来,个头还不是一般的大,有些个甚至会被铁锹拦腰截断,虽然惨不忍睹,但还是会奋力的去捡来。
忆起儿时,那田间稻花的清香,风吹成片麦田激起的阵阵麦浪,还有到处开满黄黄的油菜花,嗡嗡的蜜蜂仿佛伴随耳畔,这些都只能作为美好的回忆,有时真想有个时光机,恨不得能回到以前,悠闲地垂钓在儿时清澈的河岸边,耳边响起阵阵的蝉鸣之声,傍晚还有大群的村民围观,啧啧称赞钓技非凡,但这都是梦了。喜欢上垂钓,清楚的记得是在1996年,那时因为有个相当要好的老同学退役回家,邀请我一同聚聚,地点就在义桥一个亲戚家的珍珠塘,我只会传统七星漂还马马虎虎能上得几尾,但看见老同学用陌生的直立浮漂,搓着粉状的饵料频频上鱼,看傻了,很难相信短短小半个上午能钓上一大桶鲫鱼,看着我只钓上几尾猫鱼,好胜心较强的我不断讨教,也是老同学手把手教我试钓一番,霎时我便被这种频频上鱼的奇妙快感征服了,那时起我便深深的迷上了垂钓。。。。。。(待续)
声明:原本编者想用更生动的图片予以体现更精彩的旧事,但很遗憾,万能的网上也未能找到关于儿时多种的捕鱼工具,故此未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众多的读者,再次深表遗憾!作者:钱塘渔人2013年6月27日晚
儿时记忆, 童年往事, 垂钓
我也是70后,都有相似的童年经历和回忆。
80末的飘过。儿时记忆是美好的
都有相似的童年经历和回忆。
70后是幸运的,没有60以前的苦B,有没有80后的喧嚣,70后的童年有的美好的回忆,星星点点都是经典
偶是80后,有些也曾经经历过,记得那时放学就跟同学在田里抓黄蟮,现在哪还有啊,都是电工童年的回忆都是美好的
儿时的回忆都是美好的.
童年经历和回忆真美好~~~写的真好~~~
70后是幸运的,没有60以前的苦B,有没有80后的喧嚣,70后的童年有的美好的回忆,星星点点都是经典
美好的回忆,谢谢分享。
奇文共欣赏,精彩共分享
很美好的一段回忆,我深有同感!谢谢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