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对线组理解的重要性,希望你能懂!
我有过一个真实的经历,在这里讲讲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我和刘云在东北南岛湖的片子,实际上我和刘云在南岛湖的木台上钓鱼时,还有另外一个人也在,不过在节目中这个人没有出现。当时的台子上有五米宽,我与刘云分别在台子的两侧,饵料相同,钓竿相同,窝料也相同,可是我那里连续上鱼,而刘云那里很少有口,和我们同去的这个钓手我在这里不谈名字,但是这个人是相当的不简单,也钓了十几年的鱼,并且每年都参加各种竞技比赛,并且每年也会获得很多冠军,在南方也是赫赫有名的大师级人物。
我们俩挨在一起钓鱼,为什么我这里下去就有口,而他那里一动都不动呢?当时他也迷惑了,最后他觉得鱼都在我的窝子里,而他那里没鱼,要求和我换钓位,他要来我这过过瘾,可是我和他换过钓位以后,怪事发生了,我到他的钓点第一竿下去就中鱼了,而他坐在我的钓位抛竿下去以后浮漂依旧一动都不动,我上了一条鱼以后马上又抛第二竿,结果是浮漂到位就是一个黑漂,再次中鱼,第三竿依旧如此,连续中了五条鱼,但是他那里依旧是一条没上,那这是为什么呢,我的这个朋友也迷糊了,我当时也觉得意外,我的钓位可是正连杆的时候给他的,而且是线组一样,长短一样,饵料也一样,难道是鱼也跟着我过来了?我俩马上决定再换回来看一下,结果还是一样,我抛竿下去后马上还是中鱼,而他又再一次陷入了沉寂,场面非常尴尬!
那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原因出在哪里呢?细一观察我突然发现,我们只有一个地方是不一样的,那就是抛竿,我是点射形式的抛竿,永远也不抛满竿,而他常年钓赌塘与竞技比赛养成了使劲往里够,抛满竿的习惯,也就是因为这个不好的习惯,才出现了那天尴尬的场面,他也为了验证问题的原因,按照我说的不抛满竿,以点射形式抛竿,结果到位后就是一个黑漂,终于看见信号了,再次抛竿依旧是马上出信号,最后他也是深有感慨的说了一句“我的坏习惯是得改改了”,那我们反过来说,在南岛湖密度那么大的钓场为什么会因为抛竿满了一点就没有信号呢?这就是和我们在水下看不见的部分有关系了,我们看不见的还有水里的鱼,以这次南岛湖为例,夏天的收费是一个人一千块钱,我和刘云去的时候,大家都说鱼不好钓了,收费也低了,350一个人,一千块与350块差了多少?也就是说明鱼的活性降低了,口弱了,在这种情况下你依旧不在乎你的线组的状态,那么一定就会影响你最后的钓获,即使鱼的密度再大,你看不出信号也是白搭的,当然,在这种情况下饵料的比重也是会影响鱼入口的障碍。
现在很多人在钓鱼时也会忽略饵料的比重,饵料过重,再加上抛竿较满,两颗饵料在水底就会像锚一样的固定在水底,使钓组形成斜线状态,这时你的线组就毫无灵敏可言了,所以,如果你真的想钓好鱼,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先改变你抛竿的习惯,或者说无论你怎么抛竿,都要做到从浮漂到钩饵的这段线组保持直立,而从浮漂到竿尖的这段风线是绝对不能牵制线组的,检验的方法就是抛竿浮漂到位后,无论你后拉钓竿还是前送钓竿,浮漂都不会没入水中或向上顶起,切记!如果你是我的徒弟,就必须要按照我说的去做。
四.不要妄谈调钓,没有搞清楚永远不会钓!
说起调钓,可能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调四钓二了,那我今天就从调四钓二开始说起吧。这句话的由来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在早期台湾钓法传到大陆来的时候的一种调钓方式,这其中最重大的改变是教会我们把铅坠悬起来了,使钓组更加灵敏了,这也算是垂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但是调四钓二帮助了我们钓鱼人,同时也害了钓鱼人,那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首先我认为,帮助我们的地方只是让我们知道把坠悬起来了而已,这个贡献是在中国钓鱼史上永远不可能磨没的,但我为什么会说也害了钓鱼人呢?是因为至今还有很多人把调四钓二当钓鱼的语录一样称颂,当真理一样的膜拜,不论什么水域,不论浮漂大小,不论线组粗细,永远不变的一个调钓法,甚至钓个鱼要不念叨两句调四钓二,好像人都不怎么精神,这就是典型的“教条”也是钓鱼的大忌讳!
这时候我都能感觉到有些人看到这里就要开喷了,不过您先别急,听完我的话,再喷也不迟。我就以调四钓二为例说起,但先将这句话拆开,先从“调四”这两个字说起,调四也就是指的是空钩时所设定的目数,那么“钓二”呢,就是指找底后实际作钓的目数,那么这时候问题来了,调四与钓二的条件是相等的吗?是空钩调四,然后空钩钓二吗?答案不是,因为调的时候是空钩,而钓的时候是带饵的,那么既然是带饵的,饵料自然有轻重之分,饵重水底双钩都到底,饵轻就会出现一钩触底一钩悬的现象,那么既然有这样的区别,调四钓二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因为受饵料的影响,水底状态是不同的,结果也不同。而这个结果不同,就把很多人搞晕了!更有甚者现在还在争论调四钓二灵敏,还是调五钓三灵敏?这个话题我一直觉得是最好笑的笑话,就一个调四钓二还没整明白呢,又开始琢磨调五钓三了?不得不服理论派的想象力就是丰富!
那么我们该怎么认识这个灵敏与迟钝呢?我依旧用调四钓二举例,我们算一笔账,两套同样都是调四钓二的线组,我们先不算饵料的比重的情况下,并且完全空钩的情况下,都会出现不一样的灵敏度。比如说钩重不一样,第一套线组的两枚钩重6目,半水调漂4目,挂饵找底后钓2目,饵料的重量使双钩的重量到底后被地面平衡,那么就是半水所调的4目加上钩重的6目是10目的剩余浮力,减去2目的钓目,那么就剩了8目的剩余浮力,也就是说鱼在吃钩的时候需要打破8目的剩余浮力才能使钓组启动。
第二套线组的两枚钩重3目,也是半水调漂4目,挂饵找底后钓2目,饵料带着双钩到底后,同样是钩重被地面平衡掉,那么就是半水所调的4目还要加上钩重的3目,再剪掉所钓的2目,钓组最后的剩余浮力是5目,也就是说鱼在吃钩饵的时候需要打破5目的剩余浮力,就会使钓组启动,那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同样两套都是调四钓二的钓组,只是钩重的不同,灵敏度都不同。我想问一下大家注意这个问题了吗?更何况饵料的比重不同时,鱼的活性大小不同时,你的调钓还永远是一样的,这就会成为阻碍你钓鱼的最大祸首。对钓组的理解我认为就像盖房子的地基,如果理解上有问题,那么就等于是地基没有打好。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调钓才是正确的呢?记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些人一直在争论调高灵敏,还是调低灵敏的话题,各自有各自的道理,最后把很多人都说迷糊了,那么 我是怎么看待灵敏与迟钝的呢?我的说法是根本就不存在调高灵敏或是调低灵敏,而是鱼在吃饵时需要打破的钓组力量越小就是越灵敏,需要打破钓组的力量越大就是越迟钝。
这时候一定有人会说那还是调低灵敏,是的,大部分时间是调低灵敏的,我先不说水流与风力对钓组的影响下,低的时候是灵敏的,那为什么还会有人说调高灵敏呢?那是因为很多人对调钓目数只做了减法,而没有做加法。比如说我调了四目,钓两目,鱼只需要打破两目的剩余浮力就会使漂动,而忽略了钩重被地面平衡后又多出来的剩余浮力,甚至有人认为,调的目数越高,钓的目数越低就越灵敏。钓组不是弹簧,即使是弹簧也是向上的运动大好吧。
那在什么情况下,调高也是灵敏呢?比如说:钓浮的时候,钩饵都是处在半水悬浮的状态下,那这时候的钓组就是处在减法状态下,或者在水中有暗流使钓组在水中无法保持直立或呈现弯曲时,这时候调的目数低了,会使信号无法传达,这时也需要减少配重,增加浮漂向上的拉力来保持线组绷直。这时虽然鱼在吃饵时需要打破的力量又大了,但是信号是可以第一时间传递的,也可以称作为“灵敏”那么对线组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浮漂是向上拉的,铅坠是向下坠的,来拉直中间这段线。
但钓组的关系不仅仅如此,还要加上钩的重量与饵料的重量,这是一个三角关系。我们假设:只用浮漂与铅坠来钓鱼的话,那么鱼需要先打破铅坠的整体重量,再打破整支浮漂的浮力才会使浮漂产生运动,这样就会太费劲了,没有灵敏可言了!但线组的科学就在于铅坠只是一个配重,鱼吃的是钩饵,但要先知道钩重是会被地面平衡的,那么就在钓组的算式中出现了加法,这一点也是往往被钓友忽略的,也是大家在追求所谓的灵敏中犯的一个重大错误,但钓鱼真的是越灵敏越好吗?其实不是的,如果越灵敏就钓的越好,那么只要看谁的账
五.我说不论调几钓几都不能称之为“灵敏”不信的看过来!
昨天的推文中为以调四钓二为例,说明了即使同样的调四钓二,钩重不同的情况下,灵敏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想说明的是,灵敏度的设定不是单纯的调几钓几,而是要看钩子的重量最后有多少会被地面平衡掉,所剩下的剩余浮力需要鱼来打破!
如果钩子太大太重,调目又太高的话,鱼在吸饵时,需要打破的剩余浮力就大,那么这个调钓就是迟钝的,但反之钩子很小,调目是低目,那么就会形成钩子被地面平衡后,浮漂不会向上露出目数,而会形成子线弯曲,铅坠向下的另外一种钝!所以这些年来所谓的调高灵敏,或调低灵敏的说法是错误的,最起码不是绝对的!
我在这里再次重申一下对线组的解释,便于初学的钓友来理解!
浮漂:它的作用是具有浮力向上拉!
铅坠:具有重力向下坠!
子线:子线与鱼钩是同一部分,通过对铅坠的增减来调整其状态是弯曲(钝)还是直立(灵)注意!这里我所说的灵钝只是单纯的表示信号的传递!
那么浮漂向上拉与铅坠向下坠的作用是拉直中间的这段线而已!子线的这个部分的状态是需要靠增加配重或减少配重来调整的,所以在对钓组的认识中,不要认为水下的这个部分是一个部分,而正确的说是两个部分。那么还有在水下的一个部分,就是风线!从竿尖到浮漂的这段线,说起这段线!让我想起来一位大师做过的一个实验,就是为了证明调高灵敏还是调低灵敏的试验,过程是这样的:两支一模一样的漂,一个调高目,一个调低目!用电磁锤分别在调漂桶里向下击打浮漂,调高目的升起较快,下沉较低。调低目的升起较慢,下沉较深。那么他说通过这样的试验得出结论,浮漂调低灵敏!暂且不说结论正确与否?那么请问,如果大家都按照你的结论去追寻灵敏,目数调的低了,遇见水流或者暗流的时候,水流与暗流会不会带动风线而形成阴漂呢?难道钓鱼的时候就不带那段线吗?很多人都因为这样不全面的理论和实验走入误区,也许至今为止阴漂为什么都不知道!另外不带子线与钩?加减后的状态不是一致的,您怎么就敢定义灵敏?目数调的很低,钩很小,铅坠都到底了还不知道呢!
我再说迟钝,这个迟钝是有两种的。一种是因为线组状态的变形引起的信号不能第一时间体现的迟钝。另外一种是因钓组的配重不合理,导致鱼在吸饵时需要很大的力量来打破钓组的平衡迟钝。
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经历,望大家参考,2015年我与刘云八年后再次相约游钓东北,几年不见我是非常激动,东北是我的家乡,刘云去东北我就是主人,她是客人,几年前刘云去东北我就觉得没有招待好她,所以这次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让她把鱼钓美了,她太喜欢钓鱼了,也就是这种原因,从来不搞特殊的我,搞了一次特殊,让我在开原市的徒弟找了一个鱼特别多的地方,也是带刘云的第一站,我想让她有个好的开头。这个水库面积不大,但是里面的大鱼非常多,我为了避嫌,决定不说饵料的事,和刘云做一期鱼竿的节目,让大家知道怎么正确的选鱼竿。不是越贵的就越好!结果节目被强制删减了重要的内容,但是这里的经历却是我终身难忘的。8月31号,我们到的这个水库,和好了饵料后,两竿就开始上鱼,而且个头最小的都在五斤以上!十斤左右的居多,这种鱼情说实话我不愿意钓,也就应付的随便钓了几竿后,看着流云钓鱼,基本上下去就有,看着她很开心的,我也很高兴!从那里结束后,我们行程继续往北走,直到黑龙江最里面,可是随着季节的变化,9月我们钓鱼已经很难了,就决定晚上往北京返,钓鱼的季节是很无奈的,回去的路上我突发奇想,我就和流云商量,来的时候第一站那么好钓的水库,现在天气变化了会什么样呢?要不要去验证一下想法?
刘云也觉得很好, 事情就是这么巧,9月31日正好一个月后我们再次来到这个水库,因为我们想验证一下想法,也不需要两个人都钓鱼,所以就搞了一套装备,流云自己先钓上了,我呢,正好来了几个当地钓友和我在大坝上聊天,我就没有过去,远远的看见刘云和两个人在那里钓上了,可是有大概半个小时,我并没有看见刘云上一条鱼!在这里我再说明一下鱼情,这里的鱼简直太多了!而且都很大!一个月前下竿就有,甚至接口!我们走的这一个月也没有打鱼!但是为什么没口呢?我马上走过去,站在她身边看漂的动作,一直是轻微的上下点动,而没有顿口的出现!看了几次都是这样后,我就问流云漂调了多少目,她马上把竿子就递给我说自己看,我接过竿子就坐在了钓箱上,回漂一看调了12目!那天流云用的钩子也挺大的,目数也太高了,这就产生了鱼不好入口的迟钝, 出现不了明显的顿口。在钓箱里我找了一块小铅皮加到铅坠上,把浮漂调整到了四目,随即上饵抛竿,浮漂到位后立马就是一个黑漂!绝对的黑漂!再次抛竿再次黑漂,连续几竿不是黑漂也是清晰的大顿口!你信吗?都是十斤左右的大鱼,差了仅仅8目的配重,就不出动作,但是这是真事,我们十几个人亲眼见的真事?
那么这样的经历说明了什么呢?在一个月内天气的变化,使鱼类的活性降低了,口弱了!即使个体很大也很弱,钓组向上的力量太大了,鱼是拉不动的!调钓是要根据鱼情来的,不是钓一万年都是一个调法和钓法
你不累吗?
写得太深奥了
你是小崔?
很专业,很有道理,有根有据,只是对于休闲钓的我来说,容易因为太麻烦而不按楼主说的那样去做准备
灵不灵顿不顿,也要分为两方面:对鱼而言,易入口就是灵,包括钩、子线状态和饵料状态,钩饵不没入酱层,子线松弛,饵大小软硬都是影响因子;对钓者而言,或对漂而言,易出信号(顶顿黑平移抖),就是灵,包括鱼就饵后子线传递到铅,铅通过水线传到漂,漂水线铅子线垂直,最灵。调钓就是在鱼易就饵的灵和就饵信号传递的灵之间找平衡。
传统钓,铅到底,鱼最易入口(入口灵),但信号传递损失大(信号传递顿),多为逮死口。悬坠铅到漂传递灵,子线弯曲弯决定鱼就口灵顿,同时决定子线向铅传递信的顿灵(注意顺序)。大多数情况下,钓底(除开饵料因素),调钓是调的子线弯曲度(本质),而不是的漂目数(表象)。
非常有道理,我一直琢磨怎么饵料到漂是直的还是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