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闲说钓鱼那回事系列篇第一章正文之天气

鱼鹰22200083332018-08-20 12:18:52

今天写之前先写个声明:毕竟象大学导师一样,我现在的师傅正确的引领我步入了钓鱼理论的正确学习道路,同样学到什么并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给我指引了一个学习的方向少走了弯路以及如何学习的方法。所以为了尊重起见,这里不会提及所有其私人研究的配方类。第二、我写这些单纯是为了分享,没有任何其它想法,人过了四十,知天命了,一不为出名,二不为获利。现实中熟悉我的朋友都了解我,生活上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也可以说基本小康还是无忧的,也犯不着为名利去费尽脑壳钻营。第三、后面写的内容,也是看了诸多大师和专业人员之作,会有诸多援引,一般我尽量标明来源,如有疏漏,还请见凉,绝无抄袭之本意。下面转入正题:

今天闲谈些什么呢,从哪里开始呢?我想还是从下面这句话开始。有人说“野钓就是靠天收”,这指的是天气决定了诸多出钓的鱼获多少。月有阴睛圆缺,天有阴睛风雨,四季循环,自古就是如此,虽说今天的科技已经可以准确的预报天气变化规律,但我还是佩服古人的智慧,上可观天象知变化,下可察细微晓预知。而那些钓鱼谚语和四季垂钓歌就是很好的对钓鱼天气变化影响的总结。

天气因素对垂钓影响包括很多方面:有气温变化以及引起的水体表中下三层水温随之变化趋势,有阴睛变化造成的水体光照强度穿透影响,有风雨变化造成的水体含氧量变化,还有水域来水源头新水注入带来的区域性水体生态中食物资源和结构的变化,气压变化,以及诸多以上因素综合带来的影响等等。

其实这个话题深入下去可以专门写一本书,但那不是我们的职业,我们只需要了解 一些常识性对垂钓有指导性的部分即可。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相对的鱼种分别对天气这些因素的喜好,抛开对食物的需求,鱼是对温度、光线、水体含氧量极其敏感的。先说温度,这里通常指鱼适宜的水体某深度的水温,并不指气温,气温只是影响水温的外在条件,鱼又不能脱离水生存,所以鱼对温度的感知是通过水这个介质来完成的。而水温只要有常识性的钓友都知道,它不仅取决于气温,还取决于水体大小和深度。深大型大湖我们先不去讨论,从最普通的浅小型库入手,毕竟身边这样的库或者水体比较常见。

说的是气温水温,又一次回到水这个话题,温度的传播看介质,铁比木头传热快,是因为铁的分子结构紧密,”耳朵贴着耳朵“传递起来会更效率,看起来都是水,清水和肥水中的介质还是有差别,肥水中杂质多,相对密度要高,升降温自然比清瘦水要快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养殖水体比野外清瘦水体里的鱼更容易受气温影响而改变开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鱼口变化快。另外还有一个常识就是热水一般密度低,冷水密度高,在深大型湖库里四季水体都会因为这个密度差存在形成水体明显的分层,而在浅小型水体,因为风及悬浮生物的上下游动,会带来混流,一来完成热交换,二来这种混流会带来表中底三层氧交换。说核心,什么时候我们要重视水温的变化呢,通常气温小幅稳定的变化给水体温度造成的影响也是稳定的,只有二种情况会带来突变,一是昼夜温差大,二是气温突降突升。由于水温变化始终都是渐变的总是延迟于气温变化的,所以温差大造成的结果就是水温升高后在气温降至低谷时,水温高于气温,那么水体表层最先受到气温影响而相对快速降下来,密度增加,水体中下层密度低要上升,混流就出现了,打破了水体中氧的原有平稳,包括人在内,对这种突变的氧变化,都有一个适应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坐飞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升空和步行登山渐高感觉不一样的原因,鱼一样,在这种急速变化的过程中,有个时间段适应。但鱼也是有经验的,所以在这类水体中,鱼会提前到浅水区,提前适应,这也是肥水上夏秋气温突变前,我们在傍晚和晚上选择浅区或者活水区垂钓的原因,不仅仅只是因为近岸浅水区觅食安全。在流水上,这种影响就明显小得多了。另外不同的鱼种对水温敏感度和耐温性不一样,通常鳞细小相对耐低温性要差些,而大鳞鱼比如鲤鱼耐低温性要好得多。

通常在南方,水温8度野外水体很多鱼就开始闭口了,或者鱼口极其稀少,12度活性降低,开口度急剧减少,食性转变明显,20度食量上和活性上开始过渡。

盛夏三伏,鱼也会因为太阳光太强烈光照到达之处升温过快,而尽量选择阴凉的地方,一方面是对温度的适应,另一方面还是因为有些鱼本身就避强光。

按照西铝大师总结的经验,就是每当以上二种天气变化出来的时候,我们优先选择影响小的江河流水,然后选择深大型瘦水,最后才是受影响最大的浅小型和肥水型。这里面还有这些水体中鱼的适应力和健壮程度因素。流水上的鱼总是比静水上的鱼要有力道,深水型总比养殖浅水型上的鱼有劲,这也算个常识吧。

看了上面这么多,我们就基本上能理解那些钓鱼四季歌,为什么跟节令有关,因为每个节令都是气温突然变化的关键点。后面的大家自己分析,针对气温突降和突升,以及不同的水体为对象个人总结,可以相对正确的得出结论。

下面说下光照,光照给人的感觉首先是带来表层的温度变化,再次才是光线的各级波长穿透、折射、反射。其实很多淡水鱼是避光的,趋光的鱼眼球都比较大。但通常的鲤草鲫对颜色还是比较敏感的,橙、绿、黄、白,这些,这个颜色会对我们加工选择钓饵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估计目前还没有厂家去生产黑漆漆的饵料,要是有的话那真是刷我们三观了。有钓友会说,为干什么冬天我们要选择阳面作钓,那是不是说明冬天鱼对光线敏感就弱化了呢,其实并不是如此,只是鱼对光照之处所升高的温度变得更加敏感,这跟人饿极了口味就不是特别挑剔是一样的道理。鱼的需求规避也是有个顺序的,否则如何能将鱼钓得上钩,别以为鱼看不见钩和线。

光还有个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光合作用,这个改变水体中的氧以及一些物质的合成转变。水体中有耗氧生物、同时也有产氧生物。同样肥水水体颜色深,吸光性好,温升快,水体生物充足,这些方面改变更充分些,清瘦水体只是光的透射深度会相对加剧。

鱼对光一样有个适应过程,久阴大睛、久睛突阴,大家都还要考虑这个因素,一般大家知道在突变前有时会是有一个好的鱼情,可能是鱼对这些即将带来的变化前的微小变化比我们人类更加敏感,提前获知了。而在变化过程中会相对差一些,变化后稳定一二天又会很快适应。但也有例外,就是久闷的雨后,鱼儿反倒极快适应并且相对活跃很多。大家知道这些常识就行,以后个人出钓总结的时候可以考虑下这个方面的影响。

接下来就是气压了,气压是个间接影响因素,它不能自己变化,总是伴随着其它主导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我们只需要知道以下几点就行,一是海拔越高气压越低,二是降温后气压会上升,三是不同地区气压平均值不一样,平原地区气压一直相对较高,高山地区气压相对较低,跟鱼的耐温性一样,不同地区的鱼耐高低温和耐高低气压是不一样的,但相同的是对温度和气压的突变会很敏感。

关于水体的含氧量,有很多大师之前写过文章,其中我推荐大家去看西铝大师的【识别水中含氧量高低】(重钓网),这里就不一 一摘录了。大体的意思是通过对水表层鱼的观察和风浪等级这些详细的对水体含氧量以及相应条件下鱼的活性做了详细的分类。我们只需要知道不同的鱼对水体含 氧量需求不一样,都有个生命含氧必需量限值,各类鱼的耐氧性也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表层鱼钓起来以后经常容易死,而底层鱼要好得多。这大概也是鱼在水体中分层的原因。

风,风带来的是波浪,带来的是水体混流,带来食物的沉积,但也要注意风级的大小。

雨,雨带来新水的注入,更带来生机勃勃。关于风雨,以后有涉及的地方会慢慢讲。

雷电,这个大家一定要规避,碳素竿高导电性,雷电之下立起来就是引雷针,并且鱼对雷电极其敏感,一般没口的。

其实说了这么多,最后也就是一句话:天气我们看的是变化,变化的持续性、突然性以及变化的幅度,以及其诸多因素带来的综合影响。看了这么多,大家认为“野钓靠天收”在垂钓中占什么样的比例影响呢。

希望以上闲谈,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启发。有条件的钓友,可以经年累月垂钓一个水面,做出自己的总结。最后送大家一句我师傅的话:看山看水看天气,识风识雨断鱼情“

手机抠字慢,电脑版的还请平台编辑麻烦一下,归类。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大师写得太精僻了,也太深奥了,一般人难以理解

很久以前重庆

厉害 算是科普了 严重支持一下

很久以前宿迁

认真拜读,学习。

很久以前兰州

好文!

很久以前黄冈

学习了,好难,先记下来,期待多写些此类深度好文章.

很久以前重庆

大师 辛苦了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重庆

大师学识渊博,钓鱼是认真了的!

很久以前成都

关键是没法选择,就只有那么点时间,只能凑合着钓了。

很久以前贵阳

哈哈,一个问题想了好几天没想通,今天重读师傅的帖子,终于明白降温为何鱼缺氧的问题了。前几天一直在思考:降温使水表层温度下降,促进上下水层对流,应该增氧才对,为何还会缺氧呢

很久以前绍兴

看来一个人的阅读,对于信息量巨大的深度好文,并不能全盘吸收。阅读的目的性,会自动过滤所需只是相关不大的只是,而对关系巨大的知识则是记忆深刻。或组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吧

很久以前绍兴

看来一个人的阅读,对于信息量巨大的深度好文,并不能全盘吸收。阅读的目的性,会自动过滤所需相关不大的知识,而对关系巨大的知识则是记忆深刻。或许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吧

很久以前绍兴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