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新手钓鱼必备的基本渔具

蓝蓝天上xsx2013-02-25 02:42:22

p(一)主要用具/p

p1、钓竿:/p

p台钓的主要对象是鲫鱼。一般活动在1.5米左右深度,靠池边较近的地方,鱼的重量一般在150-300克之间,最大不过500克,因此,钓竿一般选用3.6米-4.5米碳素或玻璃钢中调竿。当然,也需要根据不同水域情况进行选择。用碳素竿一定要注意环境,防止触电。硬调竿比较适合初学台钓者。/p

p/p

p2、钓线:/p

p鱼线:台钓钓线由两部分组成。从竿尖到铅皮座的一段叫做主线(或母线),铅皮座以下的叫做子线(或支线)。钓小型鱼线都比较细,因怕小鱼受惊吓所以线要细。台钓的钓线应选用柔软、切水性好的高抗拉强度钓线。专钓鲫鱼的主线直径不超过0.20毫米,子线不超过0.10毫米。这么细的线要是钓到大鱼肯定会跑鱼!但是,“鱼和熊掌不可间得”,所以宁可多钓些小鱼也不愿钓不到鱼!鱼线还分为多种:“陶瓷线”,“尼龙线”……可去鱼具店细细询问,一般根据对象鱼、钓竿和钓线的抗拉强度来选定。/p

p/p

p3、鱼钩:/p

p台钓一般钓鲫鱼,不需大钩,且为了摘钩快,采用不带倒刺的鱼钩。目前市场上有专供台钓使用的无倒刺鱼钩出售,可根据所钓鱼的大小选定相应大小的钩。若实在买不到无倒刺钩,也可自行解决,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大小合适的钩,比如海津6号钩,用尖咀钳子顺着钩尖的方向把钩的倒刺往回一夹即可。若出现毛刺,就得劳驾您动手用锉锉一下。  /p

p/p

p4、鱼漂:/p

p台钓使用的浮漂多是立式浮漂。形状最好是上下尖,中间大的流线型,整体均匀细长者,并且标示颜色要鲜艳醒目,标示段不可过多。一般漂头为实心细杆,粗细和铅笔芯相仿。漂身最好是孔雀羽根或巴尔沙木的,塑料制作的灵敏度不好。浮漂标示杆(漂尖部分)分为实心与空心两种,实心灵敏性高,但稳定性较差,遇有风吹草动,难辨咬钩的真伪。因此有人喜欢用空心细塑管标尾。市场出售的达摩浮漂,常为许多钓者喜欢。鱼漂的浮力有大有小,可以选用几支同一牌子的不同浮力的鱼漂,根据需要更换。/p

p/p

p浮漂的选择应根据水深浅、竿长短、鱼大小、视力好坏来确定。水深、风大、鱼竿长,适合用大漂;水浅、风小、鱼竿短宜用小漂。大饵钓大鱼,宜用大漂,反之用小漂。视力好可用小漂,较灵敏,视力差则可选择较粗较大的浮漂。但浮漂与铅坠的配合一定要恰当。/p

p5、铅坠:一般用铅皮为佳,因便于调整轻重。/p

p6、太空豆、插漂座、返捻环(联结环)、铅皮座。 /p

p(二)、辅助用具/p

p1、坐椅与竿架:/p

p竿架与坐椅初期是分离的,现在也有人仍然采用分离的,比较便宜。但更好的是椅架合一的台钓专用坐椅,即比较通用的钓箱。竿架和钓箱合为一体,同时可架两支竿,使用起来极为方便。/p

p /p

p2、鱼护:/p

p是由金属框架与锦纶丝网组成,长度应为2米以上,直径30--40厘米。由于鱼护的空间撑开,呈圆筒型,鱼在鱼护中比较安静,避免了对钓点附近鱼的惊扰。长度大,是便于适应各种不同的钓点,岸边距水面的高度。要求鱼护挂在支架上,鱼护口连有一细金属丝,或在鱼护口安上“挡针”,十分便利于顺手将钓上来的鱼磕入护内,节省时间。/p

p3、太阳伞:/p

p用来遮阳和挡雨,既保护身体,又减少不必要的干扰。/p

p/p

p4、工具盒:/p

p装必要的工具与备用的小渔具,如钩、坠、线、太空豆、联结环、浮漂等等。/p

p5、饵料盒:/p

p装各种干湿饵料。/p

p6、抄网。/p

p7、渔具包、鱼竿袋等。/p

p8、其它:主要是饮食、药物用品携带的袋包等。 /p

p除了配齐这些工具外,台湾钓法还明确规定了各种工具的摆放方式、摆放位置、顺序等,采用台钓时都需严格遵守。在垂钓现场,竿架上搁竿应放在垂钓者正前方,饵料盒位于竿架与垂钓者之间。垂钓者右手边依次是工具盒、竿袋,与钓者平行位置。鱼护应设在垂钓者的左前方,手抄网则在正左边。 /p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不错 .......

很久以前

我是个初学钓鱼者,学习了,谢谢!

很久以前

祝楼主快乐,大家一齐讨论。

很久以前

赞一个!

很久以前

不错的小知识,谢谢楼主

很久以前

我也是个初学钓鱼者,学习了还差个伞了

很久以前

都是好东西了。

很久以前

顶一下.......

很久以前

新手可以来看看,不错

很久以前

迪佳的杆子确实好。做工细。

很久以前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很长见识,谢谢

很久以前

我是来学习的!!!

很久以前

厉害啊

很久以前

赞一个!

很久以前

谢谢分享,呵呵

很久以前

学习谢谢了

很久以前

有这些就爽了

很久以前

学习了.

很久以前
1/3下一页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