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发一个红虫打捞过程

danyynad2014-11-22 18:05:27

本帖最后由 jank 于 2012-11-26 23:02 编辑

图1、他们的“猎物”只能在污水中生长,为了生计,他们逐“臭”而行,居无定所,漂泊在城市的边缘。 图2、远处一列地铁轰然驶过,短暂的驻足很难勾起他们对城市的向往。 图3、外出淘“虫”需要互相协作,他们一般是夫妻或亲属结伴而行。 图4、夜幕降临后,他们才开始收工,一百多斤的鱼虫需要两个壮劳力搬运。 图5、收鱼虫的商贩很挑剔,需要他们控干多余的水分再称重。 图6、挣钱不易,辛苦一天后他们的晚餐也只是在街边小摊上解决,奢侈一点的,来杯白酒。 图7、为了省钱、省时间,他们出门好几天都是在野外搭帐篷睡觉。 图8、一捧刚刚淘上来的鱼虫。他们说他们的工作是“为民除害”。 图9、晚饭后难得的休息,他们靠在河边的护栏上聊天。 11月1日,北京难得的好天气。在五环外一污水河中,一群来自河南周口的打工者正在淘“虫”。河水冰凉,气味刺鼻,但他们全然不顾,各自专心忙着手中的活计。 他们所淘的是鱼虫——一种喂养观赏鱼的鱼食,大多生活在污水中。他们捞上来的鱼虫被商贩收购后,经过简单加工再高价卖到养鱼人的手中,甚至出口到国外,成为价格不菲的观赏鱼的食物,在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链条中,他们属于最底端,挣的也只是“辛苦钱”。 淘“虫”可以说是他们的副业,因为每年淘虫的时间只有三四个月,其余时间是在工地上干些力气活,或者做点小买卖。他们大部分人到北京已经好几年,租住在北京房山区,有的把家也安在了那里。 盛夏,蚊蝇肆虐、溽暑难耐,他们却要逐臭而行,因为这正是淘虫的好时节。他们穿着十多斤重的捞鱼服,潜入坑坑洼洼的污水中,用裸露的双手把淤泥捞进细长的网袋,然后反复地摇筛,去除泥沙,留下密密麻麻的鱼虫。尽管淤泥中的杂物经常划伤双手,但他们还是不喜欢戴手套工作,因为那样“没有感觉,也不轻便”。辛苦一天,有力气、有经验的人可以淘七八十斤的鱼虫。前来收购的商贩早早地等在岸边,以每斤3元的标准收购,这样一个人每天可以有200多元的收入。这样的“好日子”从盛夏可以持续到初冬。“看着还可以噢,其实都是辛苦钱,刨除开销,剩得不多”,董师傅已经有十多年的淘虫经验,现在他拉上弟弟一起干。在捞虫旺季,他们骑着摩托车,带上行李,沿着城市的边缘四处找寻,经常一个礼拜也回不了一趟他们租住的家。他们每天只吃早饭和晚饭,中午就在河边吃点馒头打发一顿,晚饭也是在街摊上来碗六元钱的炒面,有点酒量的男人会喝几杯八元钱一瓶的白酒,既除湿又解乏。“饭馆不是去不起,浑身臭味,连人家工地上干活的都瞧不起我们。”夜幕降临,他们就在河边附近找一空地,搭个简易帐篷,凑合一宿,第二天继续一天的工作。 对于这座城市,他们有说不出的滋味。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生活的出路,安了家,但他们觉得这里的高楼大厦离他们太过遥远,他们只是城市里的过客,来这里只是为了谋生。每到夜幕降临,他们才有空闲围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前,背靠着城市的夜色,憧憬自己和下一代的城市梦想。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看着心酸啊。。。。。。。。。

很久以前

这就是中国下层百姓的生活现状!

很久以前

三元一斤。到这里就成200元一斤???????

很久以前

赞!吃苦耐劳,中华民族本性!

很久以前

人生就是这样,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最苦的还是老百姓阿。。。

很久以前

各人都有心酸事。

很久以前

听说红虫有毒,今天总算知道红虫是哪里来的,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没用过红虫,穿耳太麻烦

很久以前

哈尔滨的红虫1元钱仅买50-60根,商贩太黑了。

很久以前

原来是这样抓的?真的是这样吗?

很久以前

顶一目,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