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鱼钩的发展

柯灵2014-11-19 08:07:09

古代的鱼钩

  鱼钩是获鱼的直接工具,在竿、线、钩、漂、坠、饵中,与饵一样,发明得最早,改进得最多,最快。

  骨制鱼钩的产生和发展

  从我国各地的地下考古挖掘来看,最早使用的是兽骨或禽骨劈磨而成的直钩和微弯钩,称之为鱼卡。其两端呈尖状,磨得锋利,中间稍宽,并磨出系绳的沟槽,或钻有穿钓线的小孔。这是八千多年前新石器朝代的产物,全国各地均有发现,仅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的广鹿岛和大长山岛的遗址中,一次就发现36枚;黑龙江新开流新石器时期遗址中也出土了7枚。江苏连云港出土了用蚌壳磨制的直钩数十枚。到了新石器晚期,即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弯钩,有有倒刺和无倒刺两种骨制。有兽骨截断单独磨成的,有用禽骨磨成的,禽骨坚韧锋利,但磨成弯钩很困难。于是拣细而坚利的磨成带倒刺的钩尖部分,然后绑在另一节作为钩柄的骨头上,成为绑制弯钩。在出土这些文物时,考古工作者一开始搞不清为什么这些禽骨弯钩为什么在钩弯处会断裂,而且连接处不吻合,似乎有绑捆的痕迹。进一步研究,发现绑捆处下方有一小堆灰迹,其成份有的是植物纤维,有的是动物蛋白,这才弄清楚这些弯钩原是用麻丝或晒干的肠衣绑制而成鱼钩的。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已会用手绑制打结,制造细腻的劳动工具,其智商已远远超出所有灵长目动物。

从直钩到弯钩是钓鱼工具的一大进步,直钩只起到“卡”的作用,钩横卡在鱼嘴里,如果直接提上岸,多数会脱钩,有的卡的不是地方,或卡的角度不对,鱼嘴一活动,头一扭摆,钩会从鱼嘴里脱出,鱼逃之夭夭,而弯钩就可避免这些缺点,只要钩尖锋利,线、竿牢固,钓者又有一定的擒鱼、遛鱼、抓鱼本领,一般是鱼难以逃脱的。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弯钩钓鱼效果比直钩好,直钩竟然经过七八千年的风雨洗礼,并没有完全淘汰,一直到上世纪的80年代,有渔民仍使用竹制或钢丝制鱼卡钓鱼。

  直钩到弯钩是一大进步,从无倒刺弯钩到有倒刺弯钩又是一大进步,由于当时钓具粗放,在没有发明鱼竿之前,是用手拽棉、麻搓制的鱼线,或动物肠子晒干加工制成的鱼绳,鱼钩的角度、钩弯的角度、柄的长短,还是不够科学实用,因此,弯钩无倒刺的骨制钩还是易跑鱼。当时的古人当然不会有今天的环保意识,钓鱼为了攫取以果腹,无论大小,都能填饱肚子,于是在多少代人的钓鱼生产实践中,发现了有倒刺的鱼钩不易脱钩跑鱼,于是纷纷在磨制中制作倒刺。在考古挖掘中,发现离现代年代越近的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晚期,所制作的鱼钩越精细而科学,有倒刺的鱼钩也越多,钩的形状也逐步有讲究,不仅有短柄,也有长柄,龙门的宽窄也有区别,钩尖的弯度,钩的形状也不同,以适应钓取不同的鱼类和运用于不同的水域。这为今天各厂家制作的各种型号鱼钩,什么丸形(圆头钩)、袖形、伊势尼形、鹤嘴形、胡弓形、芦江形等等,奠定了基础。

  有倒刺钩产生了,发展了,使用的人多了,但是无倒刺钩仍旧存在,说明它和直钩一样,一些人一直沿用。有倒刺钩成了主体,几千年来一直基本保持原来的形状,只不过有的是内倒刺,即倒刺在钩尖下方,与钩尖呈30度左右的锐角;有的为外倒刺,也在钩尖的下部,只磨在外沿,与向内弯的钩身呈60度左右钝角。倒刺钩大大降低了脱钩率,这对于当时只求将鱼钓上来食用说,是生产上的一大进步。

  上世纪80年代末悬坠钓进入大陆,这种钓法使用的无倒刺钩很快受到广大钓者的青睐,说明无倒刺也有很多优点,尤其在比赛中吃钩率高,钓上鱼后脱钩快,使人们感到钓得爽。同时,饱受污染和强捞之苦的人们有了较强的环保意识,这也大概是无倒刺推广快,受欢迎的原因。目前,一些传统钓者不用悬坠钓法,也使用无倒刺钩。

  在有些墓葬中,人们发现一些石钩和玉钩。虽然历经几千年,仍旧可看出其精心磨制的痕迹。这些钩都较鱼钩大而重,钩尖也钝,是用来钓鱼的吗?考古人员反复观察,发现这些钩没有使用的痕迹。后来使用金属钩、铜钩和铁制钩。有些人的墓葬中以金属殉葬为主,也夹杂些这种石钩和玉钩,也是从未使用过的。这些石钩和玉钩不钓鱼,做了干什么呢?研究人员发现,这是物质产品丰富以后,产生了阶级,有钱有势的氏族首领和奴隶主,有的酷爱钓鱼,逐步使钓鱼从纯生产型上升到娱乐型,钓鱼取乐。制造这种石钩、玉钩是为了欣赏,表示自己的爱好和身份。有些铜制钩和铁制钩也做得十分精巧,也从未钓过鱼,其作用也是欣赏娱乐。

  金属制钩的演变和影响

  骨鱼钩的出现,是钓鱼历史上的伟大创举,而金属鱼钩的问世,表明我国古代钓鱼运动已经由手工磨制进入由金属冶炼的新时代,这不仅是钓鱼事业的一大进步,更说明这个活动已大步跨入文明时代。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我国的历史跨入青铜时代,精美的各种青铜器的问世与使用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物质文明。青铜的使用也随着它的问世而在钓鱼活动中体现出来,铜制鱼钩比骨制鱼钩好制作,且结实锐利,钩形可随意制作,钩丝可粗可细,钩鱼效果明显好于骨钩。是谁最早制作铜钩已无史可考,但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铜鱼钩据鉴定已有3500年。

  战国时代出土的青铜鱼钩品种多,钩柄弯弧流畅,倒刺制作的角度适中,长短合意,其中有不少钩足可以和今天的机械制作的鱼钩媲美。如安徽贵池出土的战国青铜钩,有长柄、有短柄、有粗丝、有细丝,其形状和今天的龟形钩、丸形钩相仿。香港发现的战国青铜钩做工精细,前钩弯为锐角,后钩弯为钝角,和今天的鹤嘴形钩、方头钩(伊势尼形钩)相仿佛。江苏句容出土的早于战国时期的春秋时期青铜鱼钩造型优美,钩身平滑,和今天的袖形钩不相上下。辽宁大连出土的战国青铜鱼钩造型别致,其长长的钩柄微微弯曲象今天的胡弓形钩,最特别的是倒刺在钩尖下方钩弯的外沿,而不是在钩弯里面。这种钩形鱼吃钩容易吐出难,应该说是符合钓鱼规律的好品种鱼钩之一种。奇怪的是,我国这几十年均未生产这种鱼钩,韩国、我国台湾也不生产这种鱼钩,而流行于欧美的挪威钩都有这种钩形的鱼钩。

  金属制造器皿主要靠锻打和浇铸两种方法。我国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靠剪裁铁丝,机械弯钩剪倒钩、锻打钩身和钩柄末端,机磨钩尖、淬火、涂油等工艺。古代青铜钩是怎样制作的呢?1963年,考古人员在山西侯马春秋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一件铸造铜鱼钩的陶范模。陶范模全长14.5厘米,宽10.2厘米,中间有一道沟槽,槽两侧有9个鱼钩状的范腔。鱼钩范腔长约5厘米,短柄钩仅3厘米,钩形有四种:长柄方头、流线型三角钩、长柄圆头、短柄方头。可惜没有发现制造鱼钩的工具。

1964年,在辽宁抚顺市莲花堡出土了完整的战国时期铁鱼钩一枚。由于墓密封得好,又干净,这枚鱼钩的表面只略锈蚀。据研究,这枚鱼钩是锻打制成的,钩型为圆头,倒刺适中而锋利。无独有偶,1982年,湖北江陵南桓水门战国遗址中也出土了一枚铁鱼钩。这枚钩为圆头长柄,也是锻打制作的,钩丝较之抚顺的战国鱼钩细而光滑。从此以后的2000多年,直到今天,鱼钩都是铁制,再也没有改变过,只是铁合金所含成份略有变化、钩形有变化发展而已。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学习了,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正是有了渔具的发展才带给大众人民今天的垂钓乐趣啊!

很久以前

看来钓鱼也是一项古老的运动啊

很久以前

可不可以说鱼钩是中国人发明并完善使用的呢

很久以前

学习一下鱼钩的发展史。

很久以前

谢谢了。知识见长

很久以前

通过此贴,使我对鱼钩有了进一步了解。

很久以前

学习了 有照片就好了。

很久以前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