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冬季钓鱼技巧(转)

nilll2014-11-18 14:03:15

一.冬钓中午与冬钓傍晚

  寒冷的冬天,一般情况下,中午时段气温比早晚略高,所以人们总结出了一条规律:出钓时间以上午9点至下午3点为宜。

  这条规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定律。四川北部地区,大约在元月左右(农历冬月底至正月初)处于气温最低阶段,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这样的低温,野钓甚难,很多人已经封竿。有的钓友,难耐寂寞,往往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从上午到下午,难得看到浮漂一动,兴味索然,下午3点左右,无心恋战,打道回府。

  这段时间能钓到鱼吗?

  能。那就要,不钓全天钓傍晚。俗话说,“晚钓鸡歇笼”。

  笔者对“晚钓鸡歇笼”进行过多次验证。

  晚钓鸡歇笼,有什么道理?笔者猜想,最冷的这段时间,夜间特别冷,到第二天仍是低温,鱼儿调节体温以适应降温的时间和过程拉得很长。在中午稍暖和时,也还没有完全适应温度变化,直到傍晚时候才勉强调节体温到位。再者,水温和气温变化不同步,中午气温较高,下午逐渐下降,而水温变化慢半拍,下午水温才缓缓回升,至傍晚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己实测证明,傍晚水温比较中午要高些).鱼儿又冷又饿,总得找点什么吃的呀,只好在傍晚时候也就是相对暖和的时候开口觅食了。其次,低温下,鱼儿懒游动,发窝很慢很慢。温度越低,发窝越慢。上午或下午打窝,几小时以后才发窝哩。

  和一些钓友,聊过这一现象。有共同的感受。

  当然,究竟哪段时日适合冬钓中午、哪段时日适合冬钓傍晚,不同地区,东西南北中,气温、水温差异,各有不同。不同的日子,寒冷程度不一。稍微暖和的日子,鱼儿活跃的时段也会提前。

  明白了这个理,知道了这个特点,在这样的特殊时期野钓,心中就有谱了。出钓时间不必那么早。午饭后,慢收拾,缓出行。到了钓场,先撒窝子,悠闲赏景,随便下竿,不急于求成。鱼约黄昏前,5点6点,少则几尾,多则几斤,岂不快哉。

  二.冬钓水草与冬钓亮水

  “钓鱼不钓草,等于瞎胡跑”,这句谚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的。水草覆盖,既有避风遮光保暖的作用,又有丰富的食物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所以鱼儿喜欢在水草中藏身和觅食。冬天,藏身厚密的水草之下,犹如人们睡觉时盖了大棉被。

  有的地方,浅浅的河沟或塘堰,水草密密麻麻,铺天盖地,水深仅有50厘米左右。草洞中垂钓,喜获丰收。

  但是,也还有这样的时候,在水草处根本钓不到鱼,只能在水草外亮水处才能钓上鱼。

  原因何在?令人思考。

  有一个石河堰,长约300米,一侧遍布水草(水花生,己死),另一侧全是亮水。有水草一侧,以前是田地,水深0.8米左右。无水草一侧,以前是一条溪沟,水深1.8米左右。去年隆冬,去该石河堰垂钓。以为草洞中好钓鱼,结果发现,一个鱼也钓不到。后来,在水草外面亮水处(也是田与沟、浅与深交界处,水深大约1.5米)打窝下竿,频频上鱼。

  这类事实启发了我。冬钓水草十分重要的是要看水深水浅,尤其是水草区与亮水区深浅的差异(由水底地势地貌决定)。如果水草区水的深浅与亮水区相同或相近,则水草区哪怕水深只有0.5米也容易钓到鱼。如果水草区与亮水区深浅差异大,温度越来越低以后,鱼儿首选去深水区藏身,浅水的水草区可能找不到鱼的踪影。

  遇到这种情况,个人以为,不能钓水浅的水草区,只能钓水比较深的亮水区――既靠近水草区又连接深水区的亮水区。

  三.冬钓阳与冬钓阴

  鱼儿有趋温习性,冬季趋暖避寒。正因为如此,选择钓位,适宜选择背风向阳的地方。

  如果是多云天气,太阳微露笑脸,比较适宜垂钓。

  艳阳高照,对钓鱼人是个好天气,晒得人暖洋洋的甚至热烘烘的。这样的天气对钓鱼恰恰是最不利的天气。曾经多次经历,头天在一个塘钓得好好的,很容易钓10几条鱼。第二天出大太阳,浮漂一动不动,又跑几个塘,还是两手空空。

  冬钓阳,这样的“阳”为什么不好?我想,这主要是水层温差的不利影响。水体上层、中层和底层各个层次温度有差别。一般情况,因为太阳的照射,水又是热的不良导体,水表层温度比较中层高、中层温度比较底层高。太阳光照射越是强烈,水层温差越大。水体溶氧主要靠水的上下对流,水层上冷下暖有利于对流,反之,上暖下冷阻碍对流。太阳光越是强,水底缺氧越是严重。鱼儿要死不活,上浮水面,山珍海味也不想吃啊。

  所以,水温越是低、太阳越是大,越是钓不到鱼。

  笔者和一些钓友有共同的认识,还是冬钓阴好。这个阴,是阴天,水层温差小,鱼儿比较活跃。

  四.冬钓荤与冬钓素

  到了冬季,鱼儿(主要指常见的鲫鱼)为了越冬,也为了孕育后代,需要丰富的蛋白质营养成份,所以大家公认蚯蚓、红虫之类荤饵是冬钓鲫鱼的最佳饵料。

  冬春野钓鲫的最佳饵料就是蚯蚓、红虫吗?我的体会是:有时是,有时不是;有的地方是,有的地方不是,不能一概而论。

  在阆中钓鱼,好几个地方,例如汤家沟石河堰、二道沟夹河,蚯蚓效果较差,而面饵效果甚好。12月中旬一天,在汤家沟石河堰,一个本地少年来看钓鱼,对我们说:“这里的鱼不吃蛐蟮(蚯蚓)!”这是他钓鱼的经验总结。事实确实如此,我一根竿挂蚯蚓,半天只钓到两尾鱼,而另一竿用面饵钓了好几十尾。回想12月初的时候,蚯蚓饵的效果也并不差。随着天气的一天天更冷,面饵的优势越发明显。为什么?

  我想,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1,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钓场、不同品种大小的鱼,对钓饵有习惯性、偏食性。有的鱼有的时候偏爱蚯蚓之类荤饵,有的相反,偏爱素饵。2004年12月中旬,汤家沟、二道沟等地的鱼儿厌食蚯蚓而偏爱面饵。同一时段,垭口十大队一个山塘的鱼儿却偏爱蚯蚓,对面饵兴趣索然。水质的肥、瘦差别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一般说来瘦水塘的鱼对蚯蚓情有独钟,而肥水塘的鱼更喜爱素饵。出钓时,最好准备两类饵料,到一个新的地方,一试见分晓。2,气温、水温变得越来越低以后,蚯蚓在水下被冷得一动不动,失去了光泽,失去了有诱惑力的蠕动。蚯蚓,哪怕只有半根,对懒开口的小鲫来说,吞饵生理障碍已经够大了。而面饵可以搓得很小(绿豆大小、米粒大小),更适合鱼儿吞进。这可能是在一段时间一定水域面饵胜过蚯蚓的原因。在远钓大鲫时,如果用面饵,很难看清楚远处浮子的轻微动作,还是用蚯蚓饵比较好。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冬钓 来东北试试

很久以前

学习了,顶一个!

很久以前

这文章分析不,既有理论,又有实际!分析的头头是道!!

很久以前

不错 支持了.

很久以前

学习了,顶一个!

很久以前

不错,支持了

很久以前

学习了,不错!

很久以前

谢谢 大师分享给大家

很久以前

学习了,可以借鉴

很久以前

不错 支持了.

很久以前

谢谢支持 !!!

匿名用户

不错 支持了.

很久以前

谢谢支持 !!!

匿名用户

学习了,可以借鉴

很久以前

谢谢支持 !!!

匿名用户

谢谢 大师分享给大家

很久以前

谢谢支持 !!!

匿名用户

学习了,不错!

很久以前

谢谢支持 !!!

匿名用户

不错,支持了

很久以前

谢谢支持 !!!

匿名用户

学习了,顶一个!

很久以前

谢谢支持 !!!

匿名用户

不错 支持了.

很久以前

谢谢支持

匿名用户

这文章分析不,既有理论,又有实际!分析的头头是道!!

很久以前

谢谢支持

匿名用户

学习了,顶一个!

很久以前

我也东北的

匿名用户

冬钓 来东北试试

很久以前
1/14下一页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