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广西常见淡水鱼图谱简介(转·编)

3158js2014-11-14 05:22:02

鲤鱼 (鲤科) Cyprinus carpio [地方名]鲤拐子、鲤子、仁鱼、朱砂鲤、朝仔、毛鱼、花鱼。

[形态特征]体长,略侧扁,背部在背鳍前稍隆起。口下位或亚下位,呈马蹄形。有吻须一对,较短;颌须一对d,其长度为吻须的2倍。鳃耙短。下咽齿3行。腹部圆。鳞片大而圆。侧线明显,微弯,侧线鳞36枚。背鳍长,其起点至吻端比至尾鳍基部为近。臀鳍短。背鳍、臀鳍第3棘为粗壮的带锯齿的硬棘。尾鳍深叉形。荷包鲤体宽。红鲤红色。

  两千多年来,鲤鱼一直被视为上品鱼。明代洪武初年,诗人杨基在诗中写道:“春风吹雨湿衣裙,绿水红妆画不如,却是汉阳川上女,过江来买武昌鱼”,清同治年间的《江夏县志》记载:武昌黄鹄矶头出产的鲤鱼“味独鲜美,立冬后腌鱼者争购之,他省呼之曰楚鱼”。黄淮一带更有“没有老鲤鱼不成席”之谚语。古人还把鲤鱼当作书信代用品,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至今民间还保留着逢年过节拜访亲友送鲤鱼的风俗,以示尊敬和祝贺。鲤鱼被视为勤劳、善良、坚贞、吉祥的象征。以鲤示为吉庆有余的年画更是比比皆是,关于“鲤鱼跳龙门”的神话和“追鱼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

  据说在元代,中国与中亚细亚各国商贸往来密切,波斯人将鲤鱼带回波斯。在1150年间,欧洲十字军东征时把鲤鱼从波斯带往奥地利,以后逐渐往西欧移植。于1367年移入匈牙利;1496年移入英国;1560年进入普鲁士,后进入瑞典;1729年移入俄罗斯;1830年从欧洲传入美国。如今,鲤鱼已成为一种世界性养殖鱼类。

  鲤鱼作为观赏鱼,相传始于明朝万历年间,神宗皇帝在御花园饲养红鲤鱼。当时有一位大臣余樊学因“代天巡狩”有功,在告老返乡时,皇帝特以红鲤赏赐,令他带回故乡饲养。此鱼形似荷包,故名“荷包红鲤”,为江西婺源特产。江西兴国红鲤以及许多地方培养的镜鲤均为后来培育的鲤鱼品种。红鲤早期曾传入日本,并于一百多年前,日本人将其改良为绯鲤,初期称为“色鲤”、“花鲤”,二战后改名“锦鲤”,并被作为皇家王室贵族和达官显赫等家庭的观赏鱼,或饲养于寺院神社,故又称为“神鱼”,象征吉祥、幸福。日本人把锦鲤看成是艺术品,有水中“活的宝石”之美称,并培育出黄斑、大正三色、昭和三色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名贵品种。

  鲤鱼肌肉营养成分的组成,随品种和生长阶段而有所变异,其变化范围为:水分占75.0-79.6%,蛋白质14.8-20.5%,脂肪1.1-8.7%,灰分1.0-1.2%。食用价值为每公斤鱼肉总发热量1415大卡。可食部分占鱼体重的52.02%;总重的发热量每公斤为792.4大卡。蛋白质中所含数种人体氨基酸的含量都比较高(见下表)。每百克可食部分还含糖类0.2克,热量88-115千卡,钙28.0毫克,磷175-407毫克,铁0.5-1.6毫克,以及多种维生素。

  鲤鱼的肉、胆、血均可入药。其肉性味甘、平,有下水气、利尿消肿功效;入药可开脾健胃、利小便、消腹水、消水肿、止咳镇喘及发乳。在治疗门静脉肝硬化,慢性肾炎,消瘦性浮肿,孕妇水肿,产妇乳汁不通或量少,全身虚弱,妇女月经不调,腰疼痛,头昏心跳,不思饮食,妇女血崩,咳嗽气喘,脚气肿痛,步行艰难等症方面均有良好疗效。其血可治口眼歪斜。其胆性味苦、寒、有毒,有消热、消炎、明目之功效;可治目热、赤肿青盲、耳聋、急性和慢性中耳炎。鲤鱼胆虽可治病,但胆汁有毒,这种胆汁毒素能耐热,吞食生、熟鱼胆均会中毒。中毒过程主要作用与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短期内引起胃肠症状,肝、肾功能衰竭,常合并发生心血管与神经系统病变,引起脑水肿、中毒性休克,有时虽采用改善肾功能的措施也难奏效,严重者可致死亡。

  鲤鱼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虽各地品种极多,形态各异,但实为同一物种,唯在西南地区生活着15种地域性种类,其中分布于云南湖泊中为11种,2种在广西西江,1种在广西钦江和海南,1种在四川邛海。近几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快速生长转基因鲤鱼的诞生,使鲤鱼的生长速度提高140%以上,味道更鲜美,转基因鲤鱼的商品化,将为鲤鱼的养殖开拓更为广阔的前景。

 鲫(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鲫属。俗称:喜头、鲫拐子(湖北),鲫瓜子(东北),河鲫鱼(上海),月鲫仔(广东);古称鰿、鲋、寒鲋。英文名:Goldfish , crucian carp 。

  鲫体侧扁而高,体长为体高的2.2-2.8倍,腹部圆,头较小,吻钝,口端位,无须,下咽齿侧扁。;背鳍和臀鳍均具一根粗壮且后缘有锯齿的硬刺。鳞较大,整个身体呈银灰色,背部深灰色,腹部灰白色。

  鲫鱼为广布、广适性鱼类,对各种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从亚寒带到热带,不论水体深浅,流水或静水,清水或浊水,低氧、酸、碱等环境均能适应。一般比较喜欢栖息在水草丛生、流水缓慢的浅水河湾、湖汊、池溏中,它对水温、食物、水质条件、产卵场的条件都不苛求,能在其它养殖鱼类所不能忍受的不良环境中生长繁殖。鲫鱼又是一种广温性鱼类,水温在10℃左右以至32℃左右都能摄取和消化食物。能在水中含氧量较低的情况下长期生活着,只有当含氧量较低的情况下长期生活着,只有当含氧量低达0.1毫克/升时才开始死亡,在较强碱性(PH=9)的水中也能生长繁殖。鲫鱼又是杂食性鱼类,它们的食谱极为广、杂,其动物性食物以枝角类、桡足类、苔藓虫、轮虫、淡水壳菜、蚬、摇蚊幼虫以及虾等为主;植物性食物则以植物的碎屑为最主要,常见的还有硅藻类、丝状藻类、水草等。在我国南方,鲫鱼几乎全年都能摄食;在北方则由12月至翌年3月停止摄食。而6-8月则为它们最旺盛的摄食时期。鲫鱼的生长速度较慢,当年仅长至50克,第二年长到100-150克,第三年可达300克以上;最大个体可达2.5公斤,常见的个体一般都在250克左右。鲫鱼在南方一般在1冬龄时便开始成熟,北方一般为2冬龄始达性成熟。产卵时期可从3月延至8月,其天然产卵场多在浅水湖湾水草丛生地带,产卵时水温在15-16℃以上,多数在下雨以后,亲鱼逆水游到产卵场去产卵。产卵场选择在湖湾、河川沿岸水草丛生的浅水区,也能在池塘等静水环境中产卵。产卵多在半夜或清晨进行。卵分批产出,受精卵具有粘性,粘附于水草上发育。鲫鱼的性问题相当复杂,曾有雌雄同体现象的报导,也有人说鲫鱼有雌核发育的能力。在自然界中,雌鱼比雄鱼多,雌雄鱼的性比约为4:1。

  鲫鱼在中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各种水域皆产。

  鲫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3.0-19.5克,脂肪1.1-7.0克,碳水化合物0.1-5.8克,矿物质(灰分)0.9克,热量62-109千卡,钙50-116毫克,磷192-218毫克,铁1.1-4.4毫克。全国各地都喜爱吃鲫鱼,被视为上等食品;尤其是产妇食鲫鱼汤后,能增加乳汁。在自然水体中,鲫鱼的产量在淡水鱼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高居首位。由于鲫鱼适应性强,在各种水体皆可生长、繁殖,且1龄鱼即达性成熟,种群恢复快,故一直被作为养殖搭配的对象。鲫鱼的养殖品种繁多,常见的各种金鱼,便是普通鲫鱼经过人工筛选、驯化而成的变种。

  鲫鱼全鱼性味甘、温,有开脾健胃、增进食欲、消水肿、止呕吐、发乳之功效。鱼卵可调中补气。全鱼入药,可以治疗麻疹、腮腺炎、牙痛、牙龈肿痛、乳疮、乳癌初起、肺痛、肺脓肿、外痔、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水肿、腹水膨胀、反胃吐食、胃痛、产妇缺奶、产后奶少等症。其胆汁能治痈、无名肿毒和臁疮。

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鲫的近缘亚种。俗称:鲫瓜子(东北)、红鲫(新疆阿勒泰)。英文名:Silver prussian carp 。

  银鲫的体形及体色与普通鲫鱼极相似,但身体比普通鲫鱼显著地高且宽,体长为体高的1.9-2.4倍;体色较深;生长速度较鲫鱼快,个体也较大,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

  银鲫的生活习性与鲫相似。喜栖息于浅水、水草丛生、底质多淤泥的地方。冬季在深水处越冬。为杂食性鱼类。产卵期一般在5月底至7月初。第一次性成熟的年龄多数为3龄,亦有少数为2龄。

  银鲫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水域,我国盛产于东北的黑龙江――辽河流域,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

  通常在自然环境中,一种鱼的性比约为1:1。普通鲫鱼为4:1,而银鲫则为9:1。银鲫的繁殖方式也与众不同,它们不要求有雄性配偶,那它们的卵子产出后如何受精、发育?首先我们先从遗传学角度来探究。绝大多数鱼类的每个体细胞中含有主导遗传的染色体为数十个至100个,称为二倍体鱼,这些鱼所产出的卵子和精子中的染色体数都减半,这种精、卵细胞叫做单倍体。受精时,精子进入卵子后,形成含在100个染色体的二倍体受精卵,受精卵分裂发育,其后代有雌亦有雄。

  银鲫的体细胞含有162个染色体,称为三倍体鱼。它们产出的卵子的染色体数不减半,仍为162。银鲫生殖时卵子的受精过程很特殊,与一般两性融合生殖不同。银鲫产出的卵子由其它种类的雄鱼产出的精子未刺激它,但这些精子不参予真正的受精过程,从而发育成雌性的后代。这种特殊的受精发育过程称为雌核发育。因此,银鲫所生下的后代,从外部特征到内部结构和母亲一模一样,形成一个独特的鱼类"女儿国"。

  科学家利用银鲫的独特的遗传特性,选用兴园红鲤的精子未激活银鲫的卵子,它们的后代仍为清一色的雌性,即保持母亲的优良遗传特征,又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父条"的有利性状,且子代不分离、不退化、生长速度快的优势。其生长速度为普通鲫的2-3倍,并且具有食性广、易饲养、繁殖简便、生命力强、病害少、肉味佳、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等优点,这种银鲫取名为异育银鲫

打开钓鱼人APP  阅读全文
查天气、找钓场、学钓鱼;钓鱼人APP
钓友回复

接上 刺鳅(Mastacembelus aculeatus)属鲈形目,刺鳅亚目,刺鳅科,刺鳅属。俗称:钢鳅,刀鳅,石锥。英文名:Spiny eel 。[attach]1638824[/attach]体细长,前端稍侧扁,肛门以后扁薄。头长而尖。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形,近眼前缘。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独立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体鳞细小,侧线不显著。体背黄褐色,腹部淡黄。头部从眼上向后有2条淡色线条,沿体背纵伸至尾鳍基。体背、腹侧有许多网状花纹,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基部网纹更为明显,体侧有30余条褐色垂直条斑。有些个体条斑上端色较深黑,有部分个体近腹侧的条斑之间杂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鳍淡黄色或灰黄,其余各鳍灰色,臀鳍下缘常饰以白边。  为底栖性鱼类。生活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以水生昆虫及其它小鱼为食,生殖期大约在7月份。  分布于全国东部各水系。个体不大,一般体长在25厘米以下,但分布很广,在长江、黄河及其附属湖泊、沼泽地均产此鱼,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刀鳅的口在危险情况下可作为防御武器或攻击武器。如用手抓其活体可能遭受它的攻击,导致手部出血。我小时候抓过一次,不小心被其刀到,流血。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地方叫它刀鳅的缘故。  在辽宁朝阳 也叫 “秤钩子”“泥里钩子” 用蚯蚓钓刀鳅既可,或用小虾,鸡、鸭、猪肝条来施钓也行。钓上刀鳅得用手巾裹捉取钩。[attach]1638825[/attach]

很久以前

学习鱼类知识谢谢分享

很久以前

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很久以前

介绍很详细啊! 先顶了再说!

很久以前

不错!比较齐全,内容也符合实际。

很久以前

蓝刀鱼 左江很容易钓到~!但一直不懂学名怎么叫~!有谁懂?

很久以前

蓝刀鱼学名叫餐条

很久以前

好东西~~~ !

很久以前

餐条~! 谢谢~!

很久以前
打开钓鱼人APP  查看更多内容
APP内打开